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 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省颁答案: ①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飞速发展; ③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④民族工业仍处于从属地位。 学生答案举例: 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飞速发展;
省颁答案:(3)萌发学习西方思潮,开始工业化进程; 发生政治变革,传播民主科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共产党诞生,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问题五:对教材、材料理解有误
示例:第37题第4问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 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 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 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 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 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 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 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 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4.考纲的解读与预测
※2009年高考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在命题内容上,将会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史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三个层面关注不同时期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史实,尤以魏晋 南北朝、隋唐和明清时期最为重要;从中外、境内各民族 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尤其关注 儒家思想和佛教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关注中国古 代的改革,尤其是宋朝的改革;从自然灾害和民生的角度 关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因果与教训;关注中国古代的重 大科技成果及其传播和影响。 第二,在命题立意上,仍然会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原 则,但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接轨的命题意识会进一步强 化。
5.细品题型示例
二、认真研究试题,抓好复习的载体 1.认真研究08年高考文综试题和历史单科试 题 2. 利用已往试题,更好地把握复习重点 3.利用试题的精炼呈现,了解重要史观的核 心内容。 4. 利用试题使用过的材料,提高阅读和解析 材料的能力。 5.收集和整理全国各地调研考试题,集中研 究,找出有用的信息,为后期的强化训练 做好准备。
专题一 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史
一、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创——英法美早期资 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工场 手工业时期) 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 地位(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蒸汽时 代)
应对策略: ①注重细节 ②强化学生语言准确表达能力的训练 ③强化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过手, ④夯实基础,力争做到节节清
问题二: 对材料信息提取不完整,不能多角 度地理解、掌握知识
示例:第37题第2问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 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 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印 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 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 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 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中国历史课程网推荐优秀作品 原创者按:这是四川省教育学会2009 年3月在成都市举办的“2009年高三冲刺阶 段复习研讨会”上的讲座课件。 课件当中引用了成都大学冯一下教授 和成都市树德中学张雷老师的部分资料, 在此表示感谢!
把握高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
—09年高考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赖蓉辉
省颁答案: 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学生答案举例: 下降 1913-1914年,减少;1914-1915年,增加; 1916-1918年,再减少 (归纳不出“有起伏”或“波动)
应对策略:加强对阶段特征的学习
问题四:知识迁移能力差
示例:第37题第三问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 1918年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 及其原因。(12分) 省颁答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 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 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 的发展。
应对策略: ①加强对材料有效信息提取的训 练,尽可能完整地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可引导学生对材料分段、分层、分句 等。 ②要使学生学会将材料与教材相 关知识建立有效联系。
问题三:归纳概括能力差
示例:第37题第三问.
材料三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 (单位:千关两)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 外国棉纺织业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12分)
省颁答案: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 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
学生答案举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2009年高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注重基础,注重理解,强调运用,重视学科主干知识 考查,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第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继续关注时政现实,隐性考查 时政热点问题,突出试题的时代特色。 如命题者会从新的视角考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突出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法制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十三年的 成就),思想近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城市近代化、外交近代 化等,从而科学认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社会发展,繁荣富 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思想。
应对策略:
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要准确、 透彻,包括教材中的材料、图片以及 课后作业等的相关内容
第三部分 2009年高考冲刺阶段备考策略
一、认真研究、理性分析2009年文综考纲 1.理解能力要求
2009年考纲中的能力要求
目标\要求 获取和 解读信息 Ⅰ Ⅱ Ⅲ 获 取 试 题 提 供 的 信 提 炼 信 息 的 有 效 内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 息 , 理 解 试 题 要 求 容 和 价 值 , 并 对 其 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 以及考查意图。 进行分析与整合。 息解读。 将 所 学 知 识 与 试 题 准 确 地 运 用 相 关 知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 的 形 式 和 内 容 建 立 识 和 相 关 信 息 , 认 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 正确的联系。 识和说明问题。 问题。 正 确 表 述 事 物 的 现 把 握 事 物 的 本 质 和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 象 , 准 确 描 述 和 解 规 律 , 并 作 出 正 确 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 释事物的特征。 的阐释。 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 意义完整。 运用判断、归纳、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 演 绎 、 比 较 、 概 括 表 述 清 晰 、 逻 辑 严 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 等方法论证问题。 谨。 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第一部分
2009年四川省文综 历史命题的走向预测
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试题仍将具有 “稳中有变,变中创新”的特点
一、讲求“稳” 1.是历年高考命题原则的要求。 2.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3.是向新课程过渡的需要。 4.是考试中心强调的基本要求。
二、讲求“稳中有变,变中创新” 1.通过范式更新进行试题创新。 2.通过吸纳历史课程标准的精髓进行试题创新。 3.通过历史与现实合理而巧妙地联系进行试题创 新。 4.通过继续突出四川地方文明特色进行试题创新 5.通过总结和借鉴命题的经验与教训进行试题创 新。 6.“旧题新考”突出新切入点、新思想、新角度
2.重视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 3. 重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阶级和阶级斗争 (4)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继承和发展 (6)原因和结果 (7)内容与形式 (8)现象和本质 (9)个性和09年高考对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会呈现出以 下特点: 第一,在命题内容选择上,命题者将会有意 识地渗透新课程教材观。 第二,在命题立意上,命题者虽然仍会坚持 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但命题者将会,更加注 重创新,以新的视角看待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中的 历史知识,力求做到既不远离教材,又不落俗套 ,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灵 括运用知识的能力。
调动和 运用知识 描述和 阐释事物
论证和 探讨问题
2.分析内容变化 考纲内容的变化有三种情况: 一是内容的增减。 二是表述的完善。 三是提法的变化。
3.关于考纲使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课文中重要的小字部分仍是考试内容。 第二,试题中知识点超出了《考试大纲》范 围,但以材料形式出现不算超纲。 第三,教材中前后重复出现、或交叉叙述的, 要以列入《考试大纲》的为准。
应对策略: 精选精练,注重对主观试题的评讲, 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 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 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 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图12《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
(3)依据材料二,图12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 (8分)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 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 工具”?(6分)
省颁答案: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 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 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 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学生答案举例: 马克思所说的革命是指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的…… 英国侵略印度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没有英国去 侵略印度,也必然会有另外一个国家去侵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