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第四章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第四章 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
二战后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分期
第一阶段:40年代后半期——恢复时期 第二阶段:50年代~70年代下半期,
工业发达国的兴旺时期, 中东、南亚、东南亚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期。 第三阶段:1973年~今
第一节 战后的建筑概况
一、西欧
(一)英国: 1、1941年便开始着手于伦敦、考文垂等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战
概况:斯蒂芬乃奇新城位于伦敦以北,1946年开始规划。 特点:商业步行区比考文垂更完整,整个市中心全部采用步行区的城 市,它首创了开辟完整步行街的先例而闻名于世。
2、 法国的战后重建
A、 勒.阿佛尔的重建
概况:勒.阿佛尔是法国沿英吉利海峡主要港口城市,市中心战中 全部被毁。战后,佩雷接受战后重建的任务。 特点:规划受加尼埃“工业城市”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采用当时 在建筑和交通运输方面的新成就,道路街坊房屋设计都纳入 6.24m* 6.24m的模数,为建筑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预制构件在战 后第一次被大量应用,为战后迅速解决房荒作出了贡献。
后便开始修复与重建,并在过程中不断改进,使之完善。 2、建筑设计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义或称曾一度发展,
阿基格拉姆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设想。 3、为解决交通而设计的“新陆地”
(二)法国
1、1947年佩雷开始勒.阿弗尔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是解决住房问题。 2、国家资助的卢兹·勒·米拉居住区内,人车道路网互不干扰,住房种 类多样。从而宣布了法国的大量性居住建筑已由采用预制构件进入到 全预制装配的工业体系,受世界瞩目。 3、1961年,巴黎改造规划,限制市中心发展,兴建5个新城。 4、勒·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提出居住单元)、朗香教堂开始了法国 个性建筑的先河: 5、1958年巴黎的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的陈列大厅,跨度之最和薄壳 之最,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开创文化娱乐建筑新形式。
(三)西德
1、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 2、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
沙龙----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 (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 3、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 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
B、哈洛新城
概况:1947年开始规划,20世纪40年代伦敦附近8座新城之一,被誉 为第一代新城的代表。 特点:规模小、密度低、按邻里单位进行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 道路网为环状加放射状道路组成。
第一代新城(1946~1955)
规划特点:
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质量; 城市规模小,工业和居住隔离; 各城建筑风格统一,又各有特点。 居住区人口密度较低,平均约每公 顷75人; 居住区或邻里单位之间用绿带或小 公园隔开。 缺点:由于人口规模过小 (2.5~6万 人)﹑密度过低,工作岗位不足,缺 乏城市气氛。
50年代——范艾克——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70年代——赫次伯格——中央贝赫尔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为办公楼 创造了新形式。
三、美国
1、强大的技术力量,投资商和业主,使美国战后在建材、结构、技 术和建筑设备方面领先世界。
2、大型建筑企业和建筑师联合事务所出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结构-设备-电气-机械全包)
具体规划方案
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 圈,即内圈: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的地区;
近郊圈:居住区,建设、绿化良好,弥补内圈绿化不足; 绿带圈:16km,农田和游憩地带为主,严格控制建设,作为制
止城市向外扩张的屏障; 外圈:8个具有工作场所和居住区的新城。 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 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
这个时期环境的兴起和CIAM第十小组的建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 历史性变革,它为六十年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如下:
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
世界人口向大城市涌流,已达到失控的程度,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 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塞、环境恶化、失业人口增长。各国都 试图通过颁布法律来控制人口向城市聚集,但均未奏效。
3、发展高层建筑,其规模和质量成为业主财富和实力的象征。 1952—--22层—利华大厦----玻璃幕墙“板式”高层 1956--1958----38层----西格拉姆大厦(密斯)----玻璃摩天楼 1973----100层----世贸中心----两座并立塔式
4、居住建筑:城郊无限蔓延----城市高层----低层高密度住宅 5、城市、城镇建设:卫星城建设不成功,目前致力于城市中心区改建–
(见教材P147)。 8、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和室内商业街(见教材P148)。 9、日本地下商业街(见教材P149)。
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3、 波兰、前苏联、日本的战后重建
A、 波兰华沙的战后重建(见教材P139) B、 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战后重建(见教材P140) C、日本的战后重建(见教材P140)
二、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概述:
50年代,二次大战各参战国不同程度的从战争的破坏中得到恢 复,各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大城市的建设与改造、大城市周 围的新城建设以及各种具有新的职能的城市如科学城的建立。
从工业到农业,从民用到军用,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 础科学领域到能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核技术等应用领域,都取得 了大量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6、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意大利罗马的古城古建筑保 护(见教材P146~147)。
古罗马的贸易市场
7、步行商业街、郊区购物中心、室内商业街和地下商业街 芬兰塔皮奥拉城市中心、荷兰鹿特丹林巴恩步行街,
1958—前川国男—晴海公寓(10层),可住院170户,着眼于抗震结 构,造型稍感沉重。
1949—1950----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石券门; (2)1947年,广岛规划,60年代筑波科学城、关西科学城建设,并开
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C、考文垂规划
概况:考文垂位于伦敦西北,二战时被毁,1947年开始规划。 特点:市中心约40公顷范围内规划为步行区,周围设停车场。 商业中心以狭长对称式矩形布局,贯穿于步行街的中轴线上; 通过巨大的露天楼梯连接二层商场,再通过露天连廊分隔成几个院落。 这种模式被称为“考文垂模式”。
D、斯蒂芬乃奇新城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 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这时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 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连同其他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集中在各 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聚集区的形成,这是城市化 发展新阶段的表现之一。
2、新城建设--瑞典魏林比、英国坎诺尔德(见教材P142 )。 坎诺尔德: 英国第二代新城(1955~1966)﹐为疏散格拉斯哥人口而建的。 在规划上不用邻里单位的布局形式﹐而是在道路系統中将干道引
入人流密集的中心地区﹐利用不同的标高实行人车分离﹔ 居住密度加大﹐全城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公顷214人﹐中心地区为每
1、 英国的战后重建
A、大伦敦规划
1937年,为解决伦敦人口过密问题,成立了“巴洛委员会”,于1940 年提出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
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 伦敦郡的规划。
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19世纪末霍华德和20世纪初格迪斯提出的"组合 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格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
5、科学城建设--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见教材P146)。
科学城位于新西伯利亚市东约30公里,俄罗斯第一大河鄂毕河从 其南边流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从城边通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科学城始建于1957年,现有30万人口,3.6万名科学家及科技工作 者,有60多个科研机构,是俄罗斯科学分院中最大、科研力最强的分 院。
二、北欧
(一)瑞典 在住房建设中做出了榜样:规划先行―法令保证规划实施―政府资助 实例:魏林比新区——规划设计非常详细。
(二)丹麦与芬兰(恢复建设从容不迫) 阿尔托:芬兰城市规划工作 丹麦——乌特松、雅各布森——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三)荷兰
1、重视建筑与城市的结合,坚持规划指导重建,如鹿特丹。 出色实例:林巴恩步行街 2、探索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形象组团—不同类型住宅(高低大小 不一),并有规模适当的公共设施相匹配。 3、建筑创作上:坚持创新
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2、发展期建筑(1960—今) 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1968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1974----新宿三井大厦----55层
1979----阳光大楼----60层 总之,日本建筑发展很快,并受柯布西埃,赖特助手雷蒙德影响较多。
(四)意大利
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 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 2、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 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 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 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 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 墙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50年代后期,开始对象伦敦那样的单一中心的结构体系提出异 议,促使60年代以后,大城市多中心规划结构的采用和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