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

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

2003年2月第2期(总179期)中国工业经济China Industrial EconomyFeb.2003N o.2【产业经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胡汉辉 邢 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6)[摘要] 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

按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信息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信息产业的管制方式,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

因此,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理论以及产业融合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信息产业; 信息化[中图分类号]F4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3)02-0023-07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产业间的壁垒,加强产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植草益,2001)。

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现象随处可见。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尤其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作为一个巨大产业开始不断融合。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发展1.产业融合理论的提出早期的产业融合研究集中在技术革新基础上的计算、印刷、广播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

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egrouponte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会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来显示,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被称为“数字融合”。

“数字融合”的发展为语音、视像与数据文件等信息内容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产业出现产业融合。

植草益(2001)在对信息通信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后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实际上,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他预测,不只在这四个产业领域(一直实施着经济限制的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大[收稿日期] 2003-01-08[作者简介] 胡汉辉,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大拓宽了产业融合的研究视野,为更好地构建产业融合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产业融合的涵义及特征马健(2002)在对西方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以后认为,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的涵义可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这个定义说明,产业融合具有下述特征。

(1)产业融合发生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

通用技术的出现和管制条件的放松,降低了产业的壁垒,使产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成为可能,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2)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和交叉处。

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的面貌。

然而,这些技术革命往往只在产业内部发生作用,在提高产业效率的同时也固定了产业的边界。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而引发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模式,而且改变了产业间的交互关系。

通过信息技术革新,原来互相独立的产业相互渗透,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3)产业融合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在“合并后的产业”,企业数量自然会增加,竞争也自然会激化(植草益,2001)。

由于产业融合,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企业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

3.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1)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直接的条件。

技术革新由于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使这些产业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渗透,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技术路线以及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由于这些产业技术的互联性和互换性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加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产业的竞争合作关系。

(2)业务融合。

技术融合并不一定意味着产业融合。

技术融合出现以后,需要调整原有的产业发展战略,整合企业的物质、技术、人力和管理资源,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业务,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3)市场融合。

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

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只有创造出足够的需求,才能实现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价值。

在市场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应建立新型的竞争合作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市场融合的风险。

(4)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

放松管制使原来独立发展的自然垄断产业得以凭借技术和经营优势互相介入,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激化。

同时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使得原来产业内部的规制失去意义。

技术融合以及建立在技术融合基础上的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促使产业管制进一步放松,从而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4.产业融合的三种形式(1)产业渗透。

产业渗透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边界处(见图1)。

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不断获得突破,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逐渐成长起来。

这些高科技产业,一方面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逐步向传统产业延伸。

由于高新技术往往具有渗透性和倍增性的特点,使得高新技术可以无摩擦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会极大地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

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

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产业渗透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电子广告、电子图书、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书店等都是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的证明。

(2)产业交叉。

产业交叉是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见图1)。

产业交叉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由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的融合,这种延伸将产生产业边界的交叉融合,最后导致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

尤其对放松管制后的自然垄断行业来说,它们扩张产业链的技术和业务条件比较成熟,产业交叉融合的现象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这些发生交叉的产业往往并不是全部融合,而只是“部分的合并”,原有的产业继续存在,因此这也使得融合后的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形式。

产业交叉例子是研究中出现比较多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产业的融合。

图1 产业融合的三种方式(图中箭头表示技术发展的方向)(3)产业重组。

产业重组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产业融合的另一种方式(见图1)。

这一方式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

比如第一产业内部的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融合成生态农业等新的产业形态。

这种新业态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产业效率。

二、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1997年,美国沿用多年的“标准产业分类(SIC)”被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所替代。

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与原先执行的“标准产业分类”最为重要的不同是,提出了一个“标准产业分类”所不具有的全新产业概念:信息业。

信息业的代码是51,分别由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和传播业以及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业所组成(见表1),很明显,这里划定信息业的标准是围绕“内容”展开的。

这说明,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概念已经超出了固有的模式,信息对传统载体的依赖大大减少,信息资源与传统产业融合而成的“内容产业”成为信息业的核心。

在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着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三业”并存的局面,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产业渗透作用日益明显,信息产业内部的产业重组和高技术产业的产业交叉加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

1.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快了信息产业的融合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推动了信息产业的融合。

(1)渗透性。

渗透性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渗透性的基础是技术的通用性和开放性。

通用性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性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和扩充性。

信息技术的渗透性使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成为可能。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已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办公室业务、家庭生活、医疗保健、教育、交通通信、商业、科研、娱乐、保安、金融、气象、资源勘探、军事、大众传播等许多方面。

(2)带动性。

信息技术对信息产业及其他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带动性。

在产业内部,信息技术带动了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外部,则带动了新材料、新能源、机械制造、仪器仪表、海洋、航天航空等产业的发展。

(3)倍增性。

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决定了信息产品生产过程的低边际成本、高产出和高附加值的特点。

信息技术倍增性的特点使信息产业得以低成本扩张,迅速开拓新的业务和市场,加速产业融合。

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国际电联的统计结果显示,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其人均收入可提高3%。

(4)网络性。

当一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别的用户的数量时,这种产品就具有网络性外部性的特点。

通信技术就是一个主要的例子:电话、电子邮件、互联网、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都显示出网络效应。

受网络效应影响的技术受到正反馈的影响,当产品达到临界容量时,就会出现爆炸性增长。

因此,为了达到临界容量,产业内部的企业经常建立战略联盟或拉拢竞争对手共同建立标准、推广新技术。

例如C D技术的初始推广者索尼和飞利浦,与内容提供者(如时代华纳)以及竞争对手(如东芝)联合起来,推广DVD技术,唱机和唱盘制造商都加入其中。

这种策略往往会导致产业内部重组和融合。

(5)系统性。

系统在信息技术中无处不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中央处理器和内存条、驱动器和控制卡、录像机和录像带等。

通常,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由处于不同产业中的多家企业按照不同的生产和商业模式制造出来的。

传统的竞争集中于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在信息经济中,出售互补产品的企业同样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