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方治风湿

古方治风湿

古方治风湿中医特色疗法2010-01-27 13:12:00 来源:39健康网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

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

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

随着寒流来袭,冬季气温突然降低,越来越多的腰腿痛关节炎患者又叫苦不迭,痛苦袭击着“痹症”患者,特别是许多的中老年“痹症”患者。

痹症,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说的风湿。

很多网友疑问,除了日服一日的服用抗免疫抗风湿药,传统中医在治疗“痹症”方面的有什么特色和优势?素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老中医人,致力于中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数十载,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数十载研究锻造的中医神奇特色到底为何?39健康网中医频道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林昌松教授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什么叫“痹症”,中医的“痹症”相当于我们平常西医的哪些疾病林昌松教授:“痹者,闭也”,它主要是指邪气闭阻,造成人体的气机不通畅所引起的疾病。

痹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就是指所有的气机不通畅,邪气闭阻的这种情况都叫做“痹”。

比如说胸痹。

狭义的“痹症”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疾病,是以肢体关节肿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它包括一大类疾病。

痹症的临床命名,经过了痹症→痹证→痹病→风湿病的过程。

以往使用“痹症”,这个“症”是症状的意思。

“痹证”中的“证”使用言字边的就是“证候”,表明“痹证”为一组证候的意思。

随着学科的发展,现在很多专家觉得用“痹证”也不准确,“痹”已经越来越独立地成为一个“病”,既然是疾病就不单只是证型的问题,临床上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个病下分证,辨证论治这个模式,辩证辩的也是证候,疾病下面还有很多证型,所以现在的话很多专家主张用“痹病”来命名。

这样就更准确一点。

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的中医风湿学科发展,一些老中医,中西结合的老专家又提出,为了跟现代医学接轨,建议用“中医风湿病”来命名,来代替以前的“痹证”,或者“痹病”这个命名。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讲“痹症”,老百姓不明白。

但是老百姓对风湿这个词很熟悉。

我们出去与西医同行交流时,我们讲“痹病”,西医也不懂。

用风湿病命名,通用易懂。

我本人也觉得用风湿病比较好一点。

风湿病学已经越来越独立地形成一门学科。

中医风湿病所涉及的病种跟西医的风湿免疫病大致是类同的。

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系统性血管炎等。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39健康网:为什么冬季痹症高复发?特别是广东地带。

林昌松教授:老祖宗在《内经》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

从中医角度说,痹症是因肝肾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痹阻关节引起关节肿痛的疾病。

我们说风湿风湿,顾名思义,风湿中最主要的就是湿邪。

湿盛则肿,风湿病人的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关节肿胀。

中医认为湿邪与痹证的发生最为密切,痹症一般多在湿邪较重的阴雨天发作或复发。

另外,为什么广东的痹症病人冬季高复发呢?这与广东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

广东地处岭南,湿气很盛,风湿病人往往容易高发。

痹症的发生,除了湿邪还有风邪和寒邪。

到了冬季,风寒之邪较甚,容易诱发痹症,也会比较容易诱发痹症和或者使得老痹症病人病情加重。

中医古方锻造的风湿特色治疗39健康网:中医有哪些特色方法可以治疗痹症?是怎么治疗痹症的?广中医一附院在业内治疗痹症是十分出名的,能介绍给广大网友知道贵院在针灸,药方,外用药等方面的特色吗林昌松教授:我们风湿免疫科在治疗痹症方面,主要采用中药汤剂、专科自制通痹灵系列制剂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

我们专门研究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这本经典著作,运用其理论和方药治疗风湿免疫疑难病证,中医在治疗痹症方面有二千多年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首先是中药,通过辨证论治,给予患者中药汤剂治疗,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是目前中医治疗痹证最主要有效的手段,不但可以改善患者急性期关节肿痛症状,同时,更主要的还在于调节患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的内在因素中医辩证论治理法方药在《金匮》《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医学生的必修课,是专门治疗疑难杂病的专著,该书理法方药俱备。

我们一直研究《金匮》的理法方药治疗风湿疑难病证,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举个例子,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在辩证论治这方面,临床上,我们多分为7种证型:1. 风湿痹阻,寒热错杂型—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我们使用《金匮》所载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

2. 寒湿痹阻型使用乌头汤。

3. 风寒湿较重者麻黄加术汤。

4. 气血不足,风湿痹阻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5. 肝肾不足,用金匮肾气丸加味。

6. 淤血甚用桂枝茯苓丸。

7. 血虚夹湿的用当归芍药散。

所有的汤药的治疗,都是根据经方演变的,使用的都是古老的药方。

结合金匮的理法方药去指导治疗风湿免疫病,是广中医一附院风湿免疫科的一大特色。

现代技术与古中医的结晶:好药通痹灵片和通痹灵合剂通痹灵合剂与通痹灵片其次,目前,根据现代中医家将古代经典方药或者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方制作成为比较方便服用的中成药;我院根据金匮要略方、结合我院多年研究以及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经验,研制了专科制剂通痹灵片和二藤通痹合剂,这两个中成药是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研制的。

我们已投入200多万元科研经费对其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现在已对其作用机理已经搞得比较清楚了。

这两个药在我们院内制剂上,处方药排第一。

说明它疗效很好。

很多病人在我院接受治疗,吃了这个药,就到简易门诊,甚至通过各种渠道去开这两个药来吃。

针灸推拿可有效缓解风湿痹痛第三,针灸推拿法,针灸推拿对于治疗痹症也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对于缓解期的痹症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的肿痛症状,并能降低患者关节的复发率;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风湿疾病,利用针灸疗法去缓解症状,是完全可以的。

对于一些顽固性、难治性的类风湿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仅仅依靠针灸推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内服药物去控制病情,尤其是病情在轻中度以上的患者。

在我院,针灸治疗风湿,主要是有专门的针灸推拿科的针灸医生和推拿医生跨科来病房做治疗。

老教授秘方外敷药双柏散第四,外治法,中药外治法是治疗痹证急性期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缓解患者急性关节肿痛疗效显著,我们风湿免疫科用于缓解患者急性关节肿痛的主要外用药物是我院的院内制剂双柏散;这个药是由已故外科黄耀燊教授祖传的秘方捐献出来的,主要含有:黄柏,侧柏叶等四五味药,疗效非常好。

我们不仅仅使用双柏散来外敷,同时我们还大量使用双柏散进行熏洗治疗。

双柏散尤其对湿热型风湿疾病,效果较好。

对于寒热错杂型的风湿也有一定疗效。

在使用内服外敷等方法治疗风湿的同时,我们还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情还会给予如中药熏蒸、中药超声离子导入、红外线、通烙宝、小针刀疗法、蜂针疗法、推拿、刮痧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以尽快缓解患者病情和康复。

以上的治疗方法,都是我院风湿免疫科的特色治疗。

防胜于治未病先防靠自己39健康网: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在“未病”之前的预防。

痹症患者平时可通过什么方式去减轻或者说预防痹症发作呢林昌松教授:这个问题,我们分三个方面来讲。

包括:避免感染,饮食,生活作息与运动。

1、避免感染:感染的发生,容易诱发风湿。

在临床上,我们在长期的观察跟研究中发现,风湿病发作很多时候跟感染是相关的,不管感染源是病毒还是细菌。

举个例子,我们中医所说的风寒,也就是感冒,得了风寒会诱发风湿病的发作。

临床上,肠胃炎、尿路感染等,都可以导致风湿病发。

运动外伤多可以触发强直性脊柱炎。

2、饮食因素:不同类型的风湿性免疫疾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不同。

首先,如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与饮食密切相关。

痛风病人平素需要严格控制蛋白、嘌呤的摄入。

禁饮酒,特别是啤酒。

但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因为疾病的长期消耗,会造成患者营养不良,胃口不好,这个时候患者忌口是不适宜的,而应该饮食尽量的丰富,多摄入高蛋白、高维他命、满足丰富的营养需求。

其次对于特殊的过敏体质的病人,则应该避开过敏源,以避免因食物过敏而影响到风湿免疫疾病的发作。

最后如骨性关节炎特别是膝关节炎患者,应该控制饮食,减轻体重。

因为过高的体重对关节的负担很重,容易磨损关节。

不同的病人视各自的情况而定去控制饮食,不能一概忌口。

3. 生活作息与运动:风湿病患者要慎起居,避免熬夜劳累。

平素应当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风湿病人的适当的关节锻炼,对保持关节功能,维持关节的正常张力,是很有帮助的。

不同的疾病阶段,锻炼的方法也不同。

如急性期,关节炎症很重,关节十分脆弱,动一动关节也十分疼痛,这个时候很多病人都避免活动关节,这是不对的,很容易导致关节的硬化畸形的。

这时应该采取的活动方式是:维持关节柔和活动在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内,多做伸展运动,避免负重运动。

疾病的缓解期,可以稍微加大运动量,从散步、体操到太极拳,都是很不错的康复运动。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最棒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在水中无负重的环境中,关节容易舒张,减轻关节的压力,可以有效地锻炼关节活动。

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则应该避免上下楼梯、爬山等关节负重运动,减轻关节的磨损。

【后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历经数十载临床考验。

在多年的临床研究当中,老一辈中医人,在遵循古金匮的理法方药之余,积极结合现代医学,积极与西医风湿免疫治疗的专家交流,主张中西医结合,扬中西医之长,避中西医之短。

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到底,中医与西医,是以什么原则来结合治疗风湿的?到底,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的这条路,会如何往下走?敬请关注中医访谈栏目下一辑内容。

专家简介:林昌松主任中医师林昌松,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纪藩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现任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经典临床研究所副所长,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主任。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六省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8年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并留校工作,擅长运用经方治疗风湿免疫病及内伤杂病。

科学研究:坚持临床实践和科研实践,积极开展《金匮要略》理法方药指导风湿免疫病治疗的研究。

师承陈纪藩教授,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开展通痹灵系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项,发表科学论文50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