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盆地沉降与充填史
热流公式:
KT1 Q t h
n 2 t n sin 1 2 exp n n 1
拉伸作用之后热流衰减的曲线 :
岩石圈拉张变薄及软流圈 上隆时,盆地的热流值亦相 应增加,其大小可以由拉张 系数和时间来定量确定。 在最初的50Ma地表热流值 与拉张系数β很有关系,拉张 系数β越大,地表热流值的 初始值越大。 在50ma以后,不管拉张系 数β有多大,地表热流值都将 趋于稳定值,即拉张前的地 表平均热流值。
DT——构造沉降
ρs—沉积层密度 ρm—地幔的密度 ρw—水的密度 ρc—岩石圈的密度
m - s DT = ———— * H m - w
沉降史的模型
(3)挠曲均衡(Flexure)—面板补偿
Watts(1982)认为由于岩石圈具有一定的刚度,在加载后出现的地 壳变形响应实际上是挠曲均衡。 挠曲均衡模式认为:基底对负荷的响应是受力弯曲的弹性板,其均 衡补偿不仅发生在负荷点上,而且分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该 模式认为上覆载荷一部分由地幔浮力承载,另一部分则由岩石圈来 承载。由于负荷是由一个面而非一个点来承载,故该模式得出的负 荷沉降要小于Airy模式得出的沉降,而且各类的沉降幅度与其到负 荷点的距离有关。
Accommodation
【公式】
Δaccommodation = Δeustasy + Δsubsidence + Δcompaction
相对海平面变化
Δaccommodation
可 容 空 间 减 小
同步变化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
可 容 空 间 增 大
盆地沉降 海平面升降 沉积供给量
Mckenzie 模型小结:
描述了岩石圈对拉伸作用的基本响应,把拉伸盆地 的沉降分解为同裂陷期和裂后期沉降,提出了拉伸指数 的概念。 该模型为瞬时拉张模型,数学方程以热传导为基础, 仅适用于拉张型盆地。 初始沉降:岩石圈减薄引起的沉降 冷却沉降:岩石圈冷却引起的沉降
均匀拉张模式的评价(McKenzie)
以下(还原环境)形成巨厚源岩沉积。
盆地演化一般要经过多旋回的沉降-抬升 交替变化,从而导致多期生储盖组合!
盆地的沉降机制——地球动力学成因 热力、重力、应力, 一种为主,内外动力地质综合作用
其中,由应力、热力作用产生的构造沉降 是基本的沉降,而重荷作用使构造沉降继续 发展。
沉降史
沉降史的形成机制
How they control the basin filling ?
岩石圈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热作用 相转换 沉积负荷 古水深 海平面升降
构 造 沉 降 作 用
控制了盆地沉积作用
控制了沉积物的分布
进一步促使盆地下沉
非 构 造
1 Factors controlling basin filling
How they control the basin filling ?
盆地分析基础: 第三讲:五史分析
盆地沉降与充填史分析
讲课老师:何金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2
1
沉降与充填史分析
一.沉降史 二.充填史
2/40
盆地的沉降与沉积物的埋藏
基底的沉降 进一步沉降 盆地的形成 沉积物的充填 沉积物埋藏
(盆地的大小,几何形 态,构造特征)
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
Airy均衡模式 挠曲均衡(Flexur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e: stretching Thinning Hotter Asthenosphere Cooling Denser
均匀扩张模型(McKenzie 1978)
Ta 等温线温度 a 岩石圈原始厚度
z为以岩石圈底界为原点至地表的垂直坐标,cm
t为以拉张发生时间为零算起直至今天的时间坐标,s x为岩石圈的热扩散率,cm2/s,可取为0.008。 h为地表至岩石圈底界的深度,cm,可取125*105 T1为软流圈的温度,º C,可取为1333。 β为岩石圈在水平方向的拉伸系数
岩石圈拉张后的温度分布公式:
沉降史的模型
考虑海平面变化的挠曲均衡:
m - s w DT = (———— * H - ———— * △SL ) m - w m - w
+ ( W d - △ SL )
DT——构造沉降, __挠曲响应系数; Wd —古水深; △ SL —海平面变化。
代表基底对负载的响应,当岩石圈弹性系数很小时, ≈1,即为艾利模式。
⑥ 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
⑦ 高压相变导致的地壳密度增大。
7
① 伸展作用、剥蚀、 或岩浆侵位导致 的地壳薄化作用; (拆沉作用)
② 下地壳和上地幔 的冷却作用; ③ 地壳和岩石圈的 沉积和火山的负 载作用; ④ 地壳和岩石圈的 构造负载作用; ⑤ 岩石圈的板底垫 托作用导致下地 壳负载作用; ⑥ 下降岩石圈穿入 软流圈的动力流; ⑦ 高压相变导致的 地壳密度增大。
两种典型的伸展模式
Hantschel 等(2009)提出了高级McKenzie 模式(advanced McKenzie approach): 先基于Airy 均衡原理和回剥方程,综合现今盆地几何形态、 地层年龄及剥蚀厚度等恢复载水盆地的“理论构造沉降”; 然后在充分考虑地壳与上地幔岩石圈不同的岩石学流变特性 及放射性生热的情况下,推导盆地的“计算构造沉降”,并 与“理论构造沉降”进行拟合,得出伸展因子可能的取值范 围,进而恢复一维盆地热史。
优点:
模型简单,可以利用获得的古热流变化模型预测无钻 井地区地层的热史,并且能够得到与大地构造发育、沉 积盆地演变等地质条件吻合的结论。
在缺少深部地质资料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出与实际情况 局限性: 一致的理论模型。在模型实际应用时未考虑岩石圈的放 射性元素的生热效应。
脆性上地壳以断裂 变形; 塑性下地壳以纯剪 弹性流变形; 塑性地幔岩石圈以 纯剪变形。
沉降与充填的石油地质意义
盆地的沉降与充填是贯穿于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沉降速率>充填速率:欠补偿,水进层序,正旋回;快速埋藏,
还原环境,有利成烃。
沉降速率<充填速率:超补偿,水退层序,反旋回;粗碎屑,
氧化环境,不利成烃。
沉降速率≈充填速率:正常补偿,水体平稳,相带稳定,生物
发达,沉积物分选良好;长期沉降浪基面
13
沉降史的模型
(1)Mckenzie纯剪切模型
——拉张盆地热场转化
小
初始沉降(Si):
热沉降(Sh):
岩石圈减薄引起的沉降
大
岩石圈冷却引起的沉降
小
构造沉降 = 初始沉降 + 热沉降
均匀扩张模型(McKenzie 1978)
原始地质单元被瞬时拉张, 宽度变大,厚度变薄。
由于均衡补偿.软流圈抬升, 故1333℃的高温热源抬升, 致使从地表至软流圈的地温 梯度变大。 随着热流传至地表散失, 软流圈向下缩回,热扰动逐 渐衰减,原变热的物质逐渐 冷却,导致岩石圈底部下沉, 恢复到拉张前的温度场。
岩石圈拉张后的温度分布公式:
T z, t h z 2 1 1 T1 h n 1 n
n 1
n 2 t n h z n sin exp sin n h
后的结构和地层特征。模型整合了挠曲均衡、压实、
沉积负载、侵蚀和岩石圈的热扰动
沉降模拟模型
Flex Decompaction 采用改进的二维挠曲回剥,通过已知地震剖面地层的导入来重建张裂 后盆地的热沉降历史; 避免了一维回剥中只依赖于单井资料的局限性; 还应用了挠曲均衡,反演热模拟等新技术,不仅能更好恢复地层原有 形态,还可以对盆地相关控制参数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Stretch 应用了弹性梁理论并加入了挠曲均衡原理,通过输入横向变化的拉张 量来进行模拟,能很好的表现盆地形态受断裂作用的控制。 还可以正演模拟盆地从基底形成到张裂,以至张裂后热沉降的一系列 过程
1、构造因素,岩石圈伸展减薄;
2、热力作用因素,岩石圈冷却收缩;
3、沉积物负荷引起的均衡补偿作用;
4、地壳深部的变质作用;
5、板内应力作用。
盆地沉降的机制
① 伸展作用、剥蚀、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
化作用;(拆沉作用)
② 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作用; ③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和火山的负载作用; ④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载作用; ⑤ 岩石圈的板底垫托作用导致下地壳负载作用;
8
盆地的沉降类型
裂陷盆地:拉张应力,地幔热膨胀,地壳减薄, 重荷作用。(主动裂谷,被动裂谷) 压陷盆地:挤压应力,热收缩,岩石圈挠曲, 重荷作用。(板块俯冲、碰撞)
走滑盆地:剪切应力,热收缩,重荷作用
克拉通盆地:板内应力,壳-幔相变,热收缩等
1、沉降史的模型
Mckenzie纯剪切模型 均衡原理:
所 需 参 数
STRETCH
Flex: Present section and beta profiles
Flex Decomp: Layers 1 and 2 removed
正演
敏感性测试
Te=3 km合适
沉降与充填史分析
一.沉降史 二.充填史
二、充填史分析 1. 充填史的影响因素
2. 不同类型盆地的充填史
盆地基底对负荷的响应可分为两种模式:
点补偿模式,又叫局部模式或Airy模式
面板补偿,即挠曲(flexure)模式
沉降史的模型
(2)Airy均衡模式
——点补偿
地幔软流圈之上的 岩石圈是由一系列 的上浮柱体所构成, 根据浮力原理,各 柱体表面力在地幔 某深度界面上达到 静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