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2012版)的总目标中要求:“在参与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程内容中的第二学段对本知识的要求是“能分析动能和势的相互转化,并初步体会机械能守恒”2.教材分析本节是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第4小节,,本课时主要研究机械能及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教材首先给出机械能的定义,同上节课紧密联系又延伸,后通过“想想议议”中滚摆和小球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相互转化,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对机械能是守恒的有准确的认识,最好后介绍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把自然界中机械能应用引入课堂,充分体现物理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精神,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物理”。
3.学情分析学生刚学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能确认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并了解了决定这些能量大小的因素。
也就是说学生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教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某种能量的变化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的,这恰恰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有些物理现象需用多个物理知识分析或解释,如“滚摆、单摆最终会停下来”,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但现象中所涉及到的机械能守恒与损失问题,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过多纠缠,否则会喧宾夺主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1.会说出什么是机械能;2.结合事例能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机械能守恒;3.会说出水能和风能的应用物理能力:1.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和发现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
2.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通过学生读记、相互提问说出什么是机械能2.分析空中飞行的飞机、运动员在蹦床上能的转化,认识机械能守恒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机械能?什么是机械能守恒?水能和风能的应用有哪些?注意事项:结合课本中的想想议议,分析能量的转化活动二1、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什么能?2、被压缩的弹簧具有什么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结合上节课中动能和重力势能定义及大小,说出能量是如何相互转(完成目标一)化的。
环节二新课学习小球摆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完成目标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熟悉机械能的定义,并强调能量的相互转化。
注意事项:通过前面的探索体验,学生都很有兴趣并能基本说出实例中的机械能,规范语言的物理化。
活动二举例说出水能和风能的应用(完成目标二、目标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生活、自然界中的机械能,体会学习物理的快乐,真正把物理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环节三巩固训练活动三1、阅读“科学世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沿轨道运行时的能量转化。
2、分析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认真完成从审题到最后形成完整结论,分析推理严谨,语言规范准确。
环节四小结1、机械能中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分析机械能转化的思维模式是:质量、高度、形状三因素发生了变化,则它们所对应的某种形式的能在量上就发生了增减,根据这个量的增减来确定能的转化方向。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再与同伴讨论、交流自己的结果.,五、课堂练习1.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____________。
2.小军玩弹弓,当弹弓把纸团射出时,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
3.滚摆在上升过程中,能转化为能.4.下列现象属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是()A.爆竹腾空而起 B.水从高处落下C.从地面上弹起的皮球 D.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5.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A.拉开的弓,放手后把箭射出去 B.小铁球在空中下落C.运动的小球滚上光滑的斜面 D.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足球6 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A.雪撬从山坡上滑下 B.玩具弹簧枪将“子弹”水平射出C.雨滴从屋檐落向地面 D.斜向上射出的炮弹在上升过程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而非操作能力的训练。
2、用能的转化观念来分析物理现象,学生初学,显然不是很适应。
3、本节课必须在学生非常熟悉影响机械能大小的诸多因素的背景下,方能顺利地展开教学,显然有的学生对前一节课的知识是存在欠账的。
4、学生对弹性势能与动能、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稍显困难。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