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困生的转化论文: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论文: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论文: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或思想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的学生。

任何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困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根据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学校、班级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怎样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学困生转化存在的问题
学困生转化和提高存在以下问题:(1)“严而不爱”,对学困生一味地严格要求,对学困生“恨铁不成钢”,甚至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差生不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认为教师有意针对自己,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结果适得其反。

(2)过分表扬。

对学困生的优点或闪光点过分或拔高式表扬,行为与表扬差距较大,学困生的心理负担重,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结果。

二学困生转化和提高的策略
1.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困生,让他们充满自信
首先,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困生。

每一个学困生有缺点或犯错误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持平等的态度,才能被学困生所接受。

如,两
个学生发生争吵,教师不能待优等生而薄学困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切忌对学困生进行挖苦、讽刺、嘲笑,对学困生人格上要尊重,不能侮辱。

这样平等对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让学困生充满自信。

将差生转为优生,关键在于改变他们的自卑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有些学困生,适当降低学习要求,让其感受到进步,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

对学困生有进步,哪怕一点小进步也要及时表扬,但表扬要实事求是,不拔高。

在教学中,我对每个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均有记录,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进步都胸中有数,树立学困生的自信,还要多做纵向对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2.针对“严而不爱”的问题,我采取善待学生和持之以恒施以爱心的做法
首先,要毫不偏见地发现或挖掘学困的优点、闪光点,使他们感到教师是平等地对待他们,在关心他们,只要努力,老师一样都喜欢,一样会变成先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只要差生有一点进步,我都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与喜悦,激发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工作中仔细观察和留意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或赞赏,错过表扬的最佳期,会被学生误解为教师为了表扬而表扬。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

其次,不要让学困生产生被遗忘的错
觉,在教育实践中,多关心体贴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

比如,新授课后,练习题比较简单,我把板演的机会让给他们,让他们及时掌握新知,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给他们留充分订正作业的时间,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因人施教,持之以恒,让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

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日养成的,也不是一日就能改变的,我们应该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付出加倍的努力。

学生之所以成为差生,其主要原因是差生自制力差,抵御外界诱惑力不强,有时甚至明知不能为而为之,为之后又感到后悔。

对此,我们要认识到学困生出现反复是正常的,要允许他们的反复,关键是学困生出现反复的时候,教师该怎么办?教师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地批评,甚至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实践证明,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教师要有更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从而让他们懂得老师是真心实意地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凡事都有一个过程,要给学困生一个再认识再改正的机会。

由此可见,转化学困生必须有信心、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采取“感化教育”法,使学困生要求上进
教育要有宽容。

教育的对象是各具特点的活生生的学生。

我们往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
任务,而要求所有学生同一个标准,同一个结论,同一个模式,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

做作业考试时要求同一个标准答案。

放大学生的错误,学生迟到则认为学生时间观念不强,学生在课堂因突然得出问题的答案而欢呼时,是不遵守课堂纪律,故意捣蛋;学生课间偶尔打闹是喜欢打架斗殴。

种种现象,教师应用学生的眼光,用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创造机会,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感情,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本着“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原则。

为他们创造进步的环境。

学困生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就在哪些方面多为他们创造环境,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重新找回自我,让他们有进步的原动力。

转化和提高学困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点,善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持之以恒,点燃他们自等、自信、自强的信念。

教育的明天一定会充满希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