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渗透小学低段的合唱教学
合唱表达群体的感受、愿望、意志、爱憎和慰藉。
在合唱这样一个群体中,可以使人产生一种纯真、一种令人感动的爱心、一种凝聚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但如何在低段音乐课中进行合唱教学的铺垫,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唱素质和能力,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解决。
一、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合唱、和声意识的培养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老师应充分利用低年级欣赏教学这块阵地,渗透对学生合唱、和声的熏陶和感染,以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合唱意识。
(一)趣味组织教材中合唱、合奏曲的欣赏
合唱虽未介入低段学生的学唱视野,但却在欣赏领域蕴藏了丰富的作品。
如合唱曲《小宝宝睡着了》、《平安夜》、《我的小鸡》、合奏曲《三个和尚》、《快乐的罗嗦》等。
我们在欣赏教学时,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些歌(乐)曲的熏陶作用,根据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感受其和声的丰富表现力。
如,《歌声与微笑》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一首歌曲,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唱。
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唱唱单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听赏合唱的音响,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它们的不同。
这样,孩子就会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合唱的声音传导给我们的感受会更丰满、更亲切、更具表现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帮助其建构内心对合唱的认识。
(二)围绕单元主题,选取优秀合唱、合奏作品进行欣赏
合唱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其中的好办法是多开展一些优秀合唱歌曲的听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与兴趣。
这就要音乐老师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有针对性地选取合唱作品结合进行欣赏感受。
在教学第二册第7单元“大海的歌”时,我就选取了德彪西的3首交响素描《大海》作品中的《浪之嬉戏》结合欣赏感受,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大海的歌有更饱满的感受,同时也在聆听中丰富了他们的耳朵,使他们对和声感觉更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帮助其建构内心对合唱的认识。
二、在节奏、音高等游戏中渗透对学生多声听觉的训练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节奏与旋律。
新课标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领域,通过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从中渗透对学生多声听觉的训练。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声部节奏声势律动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各种节奏型都有各自不同的韵律。
如:在教学第一册“爱劳动”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按参加过的劳动分成三组,扫地:刷—|刷—;擦桌子:嚓嚓嚓嚓|嚓嚓嚓嚓;钉钉子:叮叮|叮叮。
先进行单组的劳动声势模拟,然后两组同时进行,再进行三组的劳动模拟。
这样每组学生一个固定节奏型,每个声部仅是一个小节的无限反复,对每个学生而言,只要把握住自己的节奏声势,并在拍率上与大家一致,当大家一起模拟时便形成了不同节奏的声部叠置。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歌曲《洗手绢》时,就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洗手绢,运用人声及体态律动进行了简单的二声部节奏创作与训练,效果也非常好。
节奏声势练习,可以更直接的让学生锻炼他们的多声思维和多声听觉。
自然界中的雷声、风声、雨声;火车鸣叫、大轮、小轮,甚至家禽类的牛鸣、狗吠、小鸡鸣叫等等,都可以作为声势训练的教材。
只要老师把握住节奏游戏这个环节,定能在趣味性的训练之中,为合唱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发声练习等进行多声部音高游戏
在课堂上,结合发声练习进行趣味“送音游戏”,即,老师手捧一个长音(唱出声)do,送给一组学生,学生轻唱此长音,然后,老师再送出第二个长音mi给另一组学生,学生轻唱此音。
美妙的和声就会在教室里回响。
时间久了,还可以送出更多的音,来训练学生丰富的和声感受。
教师还可以根据歌曲演唱需要,进行相应的母音练唱,如用lu 代替唱名来进行发声练习等。
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基本的和声有了的基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得到了和谐均衡的和声之后的那份愉悦、满足及成就感。
三、在歌曲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实践
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在小学音乐课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教学中每首歌曲都是以特定的调式、
旋律、和声、速度、力度去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
音乐老师一定要致力于这一中心领域的抢占,对教唱歌曲进行用心领略,挖掘歌曲中的合唱、和声素材,有效实施合唱渗透教学,引领学生走进多声部的丰富世界。
(一)化简为繁——对歌曲进行简易合唱处理,丰富表现力
一、二年级的歌曲结构相对简单,留给我们老师很大的创作空间,我们可以为歌曲加伴唱声部。
从“做”歌曲着手,带学生走进多声部。
1、为歌曲配置简单声部
如第一册第八课的歌曲《法国号》,其中有一句是表现法国号发出的声音,即:“嗡巴巴,嗡巴巴”,我们可以在学生唱得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两组,一部分学生唱歌曲主旋律,另一部分学生用“嗡巴巴”为歌曲伴奏。
由于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进行表现,而且两个声部出来,效果很好,更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绪。
歌曲《布娃娃弹琴》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叮叮|咚——”为伴唱的二声部练习,让“布娃娃美妙的琴声不断响彻耳畔”。
其实很多歌曲都能进行这样简单而巧妙的加工,让学生享受多声部和声音响的丰富表现力和饱满的美感。
只要符合和声配置原则,符合作品音乐形象。
2、在高声部长音处加入衬字或衬词
当然,要将小学低段音乐课的合唱渗透教学进一步深入,还需每位音乐老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合唱素养。
一方面强化合唱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多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合唱教学理论和实践,如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等,其中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小学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
总之,合唱、和声就象大自然中的音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发现,总能在低段学生的音乐课中有效渗透教学,使我们的孩子尽早走进合唱世界,享受多声音响的协和、丰富之美,从小培养他们的合唱素质和能力,也为中高段音乐合唱教学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