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总规与东进简介
• 加快内陆国际化,形成比肩全球先进城市的国际影响领域 • 带动区域,网络发展,共同构筑世界级的城市群 • 创新驱动,改革先行,成为中国城市路径创新的领军 • 为市民提供能够与全球先进城市相媲美的一流生活品质 • 塑造成都具有全球识别性的文化形象,强化市民文化认同
5.独特的文化魅力
战略举措
战略举措 重大行动
最新进展
在编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2016-2030)
选取标准: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城市 综合实力(含规模和功能)、兼顾城市群 与国土空间格局。选取指标包含人口、经 济、贸易、文化、创新、交通等六个方面。 初步目标:2030年,国家中心城市进入 全球城市体系顶层。2049年,多个具有 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形成。
西部科技中心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世界一流大学(学科)与科研机构汇集高地、国际科技研发转 化和技术扩散基地,国家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西部文创中心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开放包容的艺术之都,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国家内陆经济开放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集聚地,世界级旅 游目的地、辐射西部的旅游集散和组织中心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东进战略简介
成都市总体规划
2
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要求
国家中心城市定义内涵:
会管理、经济、文化事务职能;对所在区域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
是指处于我国城镇体系中的顶级城市,承担国家级和国际化的政治与社
选取标准: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创新和文化影响力
概念提出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2010-2020)
过程方案:
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国际化大都市 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美丽中国典范
城市
8
城市职能
“五中心、一枢纽”
西部经济中心
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和生产服务业中心,国家都市现代 农业示范城市。
西部金融中心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融入发展大局是金融的职责所在。
4.便捷 高效 的城 城市 市 交通
城镇 化
专项 目标 区域 交通
测度对象 具体指标
城际轨道 城际轨道网络30分钟覆盖半径范围(公里) 路网密度 公共交通 慢行交通 停车泊位 通勤时间 总人口 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km/km2) 集中建设区公交分担率(含轨道)(%) 集中建设区慢行(步行+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 集中建设区城镇停车泊位与汽车保有量的比值 集中建设区30分钟以内通勤时间居民比例(%) 市域常住人口(万人) 集中建设区城市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集中建设区基础教育设施人均用地(平方米/千人) 集中建设区医疗卫生设施人均用地(平方米/千人) 集中建设区养老机构百名老人床位数(床/千人) 流域水质优良率(%) 森林覆盖率(%)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全市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乡污水处理率(%) 体育空间 集中建设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 集中建设区公园绿地500米覆盖率(%) 开敞空间 集中建设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 灾害风险 人均紧急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米) 入境旅游 年入境游客人次(万人) 文创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 技创新中心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
综合性的全球城市、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
全国体系(过程稿):
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
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深圳总规2020
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 城市
规划区(城市集中建设区):所有市辖区及天府新区成都部 分,总面积3934平方公里
规划区与集中建设区合并为一个层次
150km 60km 30Km
7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
现行总规城市性质
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 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指标体系
机场、国际铁路 流量,对外投资、 国际贸易量等
高技术产业比重、 研发投入强度、 专利数等
推进双向开放
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规划建 设自贸区、国际合作园,形成内陆 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
强化创新引领
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改革 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 聚焦高端产业和价值链高增值环节
5
指标体系
总目标
围绕城市发展目标战略,构建包括6个方面共51项指标体系
总目标
专项 2030年值 指标要求 测度对象 具体指标 目标 预期性 75 国际 航空枢纽 国际(地区)直飞航线数(条) 门户 国际铁路 铁路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预期性 20 外商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150 预期性 1.国际 300 预期性 国际 跨国企业 世界500强投资企业数(个) 开放 经贸 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60 预期性 的城 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额(亿美元) 100 预期性 市 国际人口 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中小学)(个) 100 预期性 国际 国际会展 举办国际会展次数(次) 250 预期性 交往 国际赛事 国际体育赛事数(次) 预期性 50 经济增长 GDP增速(%) 预期性 7.5 预期性 13 经济 发展水平 人均GDP(万元/人) 预期性 2.创新 实力 高新制造 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 50 高端服务 金融业增加值占比(%) 预期性 16 引领 预期性 5 的城 科技 创新投入 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预期性 50 市 创新 创新效益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个) 金融服务 区域性技术产权市场交易额(亿元) 预期性 200 创新 服务 政策创新 拥有国家级政策示范区的数量(个) 预期性 30 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2600 约束性 用地规模 集中建设区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1400 约束性 市域人均城乡建设用地(人/平方米) 113 约束性 人均用地 集中建设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平方米) 100 约束性 土地 产出效率 集中建设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亿元/平方公 约束性 50 里) 资源 3.生态 市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比重(%) 41:37:22 约束性 生态空间 集约 市域湿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240 约束性 746 的城 农业空间 耕地保有量(万亩) (2020 约束性 市 年)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25 约束性 能源高效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70 预期性 资源 单位GDP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20 约束性 利用 资源集约 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占比(%) >30 预期性 绿色建设 新建绿色建筑占比(%) >60 预期性
旅游 吸引 文化 产业 文化 保护
约束性 >8 约束性 50 预期性 30 预期性 >1 预期性 >60 预期性 2200 预期性 1400 预期性 90 预期性 85 约束性 1698 约束性 >8.5 约束性 45 预期性 85 约束性 42 国家二级 预期性 35 约束性 预期性 100 县以上100、 预期性 乡镇85 约束性 >1 预期性 >85 约束性 >14 预期性 1.5 1000 10 >40 >150 >20 >300 >5 >30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1、加强与全球顶级城市的高端链接,强化市场导向的外资导入 2、培育国际化的本土企业,提高成都的全球控制力和影响力 3、推动生产企业价值链区段升级,向研发设计、关键制造环节升级 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建设国际级科技研发和大孵化平台; 构建军民技术的融合创新。 2、推进成都科学城建成知识创新中心,中心城区成为综合创新中心, 高新区成为创新转化的“泉眼”,经开区成为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3、强化“菁蓉汇”等众创空间和“三岔湖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1、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适当扩容双流机场 2、建设青白江、新津、天府国际机场三大铁路枢纽 3、构建“米”字型国家对外陆路运输通道格局,推进“蓉欧+” 4、构建铁路四主三辅客运和四主六辅货运枢纽,完善城际和高铁网 5、规划建设1660公里轨道交通,构建双核交通系统 6、提升集中建设区常规公交线网密度至4.5KM/KM2,公交站点500米 覆盖率100%;常规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全方式的50% 1、划定生态红线建议线,占市域11%;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 各占市域41%、37%、22% 2、以承载力确定人口总目标调控目标2200万人 3、明确“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思路,调整不适宜产业 1、划定“6+X”通风廊道,对城市东北、西北片区提出控制要求 2、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构建“13+14+8+N”水系;加强生态公园 体系建设,包括11座城市大型生态公园及13座城市郊野公园 3、构建“一核双轴、多带多点”的景观风貌结构,对“六线、二十片” 提出城市设计要求 1、确定“两轴、一环、三线、五片”的市域历史文化保护空间 2、实施多线多片历史文化复兴计划、12片现代主题文化展示计划 3、构建观光游、购物游、文化游、乡村游、休闲游等内容丰富的城市 旅游产品体系,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
6
市域资源利用、集中建设区公共设施等相关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