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废水处理工程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

废水处理工程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


曝气池的构造
曝气池的设计计算
负荷法
QS 0 V Lx
QS0 Se V Lr x

泥龄法
Qw x Q Qw xe V c x
曝气池的运行方式及特点
1.普通曝气法 供氧量沿池长均匀分布 适用于水质稳定的废水 2.渐减曝气法 供氧量沿池长逐渐减少 3.阶段曝气法 废水沿池长多点进入
第四节 曝气池的设计与构造
曝气池的构造
曝气池 实质上是一个生化反应器,按水力特征可分 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以及二者结合三大类。 1.推流式: (1)平面布置:长宽比一般为5~10。 (2)横断面布置:池宽和有效水深之比一般为1~2,有 效水深最低为3米,最高为9米。 2.完全混合曝气池: (1)分建式(2)合建式
曝气池的运行方式及特点
4. 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 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吸附去除废水中悬浮的和胶态的有机物 5.延时曝气法 污泥负荷低,曝气时间长 6.纯氧(或富氧)曝气法 利用纯氧或富氧做氧源,提高了氧的溶解度和传递速度。 7.间歇活性污泥法
第五节 运行与管理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培养
有机负荷、水力负荷和净化效率的关系:
第二节Leabharlann 生物滤池N S q S Q S0 qv e F e V 1 H 1
由上式可见, (1)当进水浓度S0、净化效率η、出水浓度Se一定时,qv与N 成正比 (2)当出水浓度Se和水力负荷qv一定时,η越高,N越高 (3)当负荷和出水浓度Se一定时,η随滤池深度H增加而提高
厚度为dZ,面积为Ac的生物 膜微元体,膜内底物浓度为 Sc,扩散进入微元体的底物 通量(进入量与流出量之差) 等于膜微元体的底物利用量。
第一节
基本原理
微元体的底物平衡式根据Fick定律列出:
S c S c dS c Ac Ds Ac Ds (Sc dZ ) Ac dZ Z Z Z dt
异常现象与控制措施
措施:如沉淀性差,混凝剂或惰性物质;如进水负荷 大,减少进水量;如污泥腐化,应加大曝气,清除积 泥。 泡沫问题 当废水中含有各种表面活性物质,在采用活性污 泥法时,曝气池面会出现大量泡沫,泡沫过多时将从池 面溢出,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污泥。 措施:表面喷淋水或加消泡剂;增加曝气池污泥 浓度或减小曝气量。
第五节
其他型式的生物膜法处理设备
生物接触氧化 生物接触氧化的早期形式为淹没式好气滤池,即在曝气池 中填充块状填料,经曝气的废水流经填料层,使填料颗粒表 面长满生物膜,废水和生物膜相接触,在生物膜的作用下, 废水得到净化。
第五节
其他型式的生物膜法处理设备
按水流状态分: 分流式:曝气和填料的接触在不同隔间进行。填料区水流 较稳定,有利于生物膜的生长,但冲刷力不够,生物膜不 易脱落。国外多用。 直流式:曝气和填料的接触在同时进行。曝气装置多为鼓 风曝气系统;可充分利用池容;填料间紊流激烈,生物膜 更新快,活性高,不易堵塞;检修较困难。国内多用。 按供氧方式分:鼓风式、机械曝气式、洒水式、射流曝气式
2.微生物的代谢:CO2 和H2O、新有机物、多底 物多菌种。
3.凝聚与沉淀
活性污泥的基本流程
空 气 1 污 泥
2
4 回流污泥
3
出水 剩余污泥
活性污泥的指标
活性污泥的数量用污泥浓度表示,性能主要表现在絮 凝性和沉淀性。 污泥沉降比(SV)
SV= 混合液经30min静置沉淀后的污泥体积
混合液的体积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生物膜的形成及特点 生物膜在载体上的生长过程:当有机废水或活性污泥悬浮 液培养而成的接种液流过载体时,水中的悬浮物及微生物被吸 附于固相表面上,其中的微生物利用有机底物而生长繁殖,逐 渐在载体表面形成一层粘液状的生物膜。 特点:微生物停留时间长;种类繁多,分解能力强;生物 膜活性强。 底物利用基本方程
第四节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连续法:在菌液和污泥循环1~2次后即连续进水,并使进 水量逐步增大。 挂膜后应对生物膜进行驯化,使之适应所处理工业废 水的环境。
生物膜法的日常管理 控制进水量、浓度、温度及所需投加的营养 检查布水装置及滤料是否堵塞 在正常运转过程中应进行微生物检验,观察分层分级现象 生物膜设备检修或停产时,应保持膜的活性
第十四章
生物膜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基本原理 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其他模式生的物膜法处理设备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具有的特点: 1.对水质、水量有较强的适应性,操作稳定性好 2.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3.生物相更为丰富 4.剩余污泥量少 5.自然通风供氧 6.活性生物难以人为控制,因而在运行方面灵活性较差 7.设备容积负荷有限,空间效率低
第十三章 活性污泥法 第十四章 生物膜法
汇报人:凌彬彬 指导老师:尹平河 时间:2016/12/19
第十三章
活性污泥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 活性污泥法参数 曝气 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 运行与管理
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
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 水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过程 1.吸附:多糖类粘性物质 物理与生物吸附的 综合作用
生物过滤法的基本流程与分类
初次沉淀--------生物滤池---------二次沉淀 根据设备型式不同分: 普通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 根据承受废水负荷大小分: 低负荷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
第二节
生物滤池
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主要因素
1.负荷 有机负荷:每天供给单位体积滤料的有机物量,以N表示, 单位是kg(BOD5)/m3(滤料)·d。表征了F/M值。
第二节
生物滤池
(3)滤料 多采用质轻、比表面积大和孔隙率高的人工合成滤料;比 表面积为100220 m2/m3,孔隙率一般大于94% (4)通风 自然风 机械通风 优点: a.塔身高,占地小 b.属于高负荷生物滤池 c.高落差,使用旋转布水器,废水淋洗的冲力使老化的生 物膜更新快 d. 塔的高度使塔内生长不同种的微生物群
污泥浓度 污泥容积指数 SVI=
SV的百分数 10 MLSS(g ) L
小于100,良好
活性污泥的分类
按进废水和回流污泥的进入方式及其在曝气池混合 方式 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
按供氧方式 鼓风曝气式和机械曝气式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参数
污泥负荷
有机物与活性污泥的比值 污泥负荷与处理效率的关系 1.在一定的污泥负荷范围内随着污泥负荷的升高处理效率降低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
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 生物膜的培养也称为挂膜,挂膜方法有两种:闭路循 环法和连续法。 闭路循环法:将菌液和营养液从设备一端流入,从另一端 流出,将流出液收集在一水槽内,槽内不断曝气,使菌与 污泥处于悬浮状态,曝气一段时间后,进入分离池进行沉 淀(0.5~1h),去掉上清液,适当添加营养物或菌液,再 回流入生物膜反应设备,如此形成一个闭路系统。直到发 现载体上长有粘状污泥,即开始连续进入废水。 需要菌种及污泥数量大,成膜时间长
第二节
生物滤池
3、排水及通风系统 排水及通风系统用以排除处理水,支承滤料及保证通风。 排水系统通常分为两层,即包括滤料下的渗水装置和底板 处的集水沟和排水沟。常见的渗水装置有:
支承在钢筋混凝土梁或砖基上的穿孔 混凝土板 砌砖的渗水装置
滤砖
半圆形开有孔槽的陶土管
第二节
生物滤池
4、布水装置 布水装置目的是将废水均匀喷洒在滤料上;主要有固定、 旋转布水装置;普通生物滤池多采用固定式布水装置;高 负荷生物滤池和塔式生物滤池则常用旋转布水装置。
异常现象与控制措施
污泥膨胀 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变差; SV值增大;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池 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 措施控制曝气量;调整pH值;如营养比失调, 可适当加N、P化合物;加化学试剂;调整污泥负荷; 短期内间歇曝气 污泥上浮 由于污泥被破碎,沉速减小而不能下沉,随水 漂浮而流失;由于污泥颗粒挟带气体或油滴,密度减 小而上浮。
即:
2 Sc dSc Ds 2 Z dt
第二节
生物滤池
构造 生物滤池一般由钢筋混凝土或砖石砌筑而成,主要组成 部分有滤料、池壁、排水系统和布水系统。
第二节
生物滤池
1、滤料 滤料的选择: 粒径:有机负荷、水力负荷 机械强度 容重:小、减少支撑结构的负荷 抗腐蚀 就地取材、价格便宜、加工容易 2、池壁 围护填料,减少污水飞溅,应该能承受压力,分为有孔池壁 和无孔池壁 。有孔洞的池壁有利于滤料的内部通风,但在 冬季易受低气温的影响;常用砖、石混凝土砌成。
第三节
生物转盘
与生物滤池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无堵塞现象 与废水接触均匀,盘面利用率高 易于控制,处理程度高 与低负荷滤池相比,占地面积小 水头损失小 缺点: 盘材贵,投资大 转盘供氧依靠盘面的生物膜接触大气,废水中挥发性物质 会产生污染 性能受环境气温及其他因素影响较大
第四节
L QS 0 Vx
污泥负荷
2.污泥负荷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 3.水温对污泥负荷的影响 4.污泥负荷对污泥生成量的影响 5.污泥负荷对需氧量的影响 6.污泥负荷对营养比要求的影响
细胞平均停留时间
微生物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培养时间,也即曝气池内活 性污泥平均更新一遍所需的时间。
Vx c Qw Q Qw xe
使微生物数量增加,达到一定的污泥浓度。
驯化
对混合微生物群进行淘汰和诱导,不能适应环境条件和 所处理废水特性的微生物被抑制,具有分解废水有机物活性 的微生物得到发育。 方法:异步法和同步法
日常管理
活性污泥系统的操作管理,核心在于维持系统中微生物、 营养、供养三者的平衡。即曝气池内污泥浓度、进水浓度及 流量和供养量的平衡。 一般人工控制检测的项目有四个 I.反应活性污泥性状的项目 II.反应活性污泥营养状况及环境条件项目 III.反应活性污泥处理效率的项目 IV.反应运转经济性能指标的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