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止血药有哪些 止血药分类标准与方法

止血药有哪些 止血药分类标准与方法

止血药有哪些止血药分类标准与方法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止血药有哪些。

一、凉血止血
1.大蓟:性凉,味甘、酸。

凉止止血,兼能散瘀消肿。

本品性凉,清热凉血以止血,味苦开泄以消肿散结,为血热出血及热毒疮疡之要药。

2.地榆:性微寒,味酸、苦。

清下焦血热。

解毒敛疮。

为治大小便出血、血痢及崩漏的要药。

亦为治疗烫伤之佳品。

因有酸涩之性,故兼有止泻作用。

3.侧柏叶:性微寒,味苦、涩。

益阴,凉血,止血,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

血证初起不可用此药过早,以免发生留瘀的弊害。

此外,入肺经,又能祛痰止咳。

用于血热妄行,咳血吐血,衄血溺血,便血血崩,肺热咳嗽,咳血、痰稠难出。

4.白茅根:性寒,味甘。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本品味甘而不腻胃,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津,是常用的清热止血药。

用于血热妄行所导致的出血证及热淋、小便不利、水肿及湿热黄疸等证。

二、化瘀止血药
1.三七:性温,味甘、微苦。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三七既善止血,义善化瘀血。

用于各种瘀血证及出血性疾病,为血瘀出血及瘀血诸痛
2.茜草:性微寒,味苦、微酸。

生用能行血活血,消瘀通经;炒炭用可以止血。

本品苦以开泄,性寒清热,专行血分,功能凉血止血;炒用又善化瘀止血。

适用于多种出血,兼有瘀热者更良。

3.蒲黄:性平,味甘,微辛。

生用性滑有活血祛瘀、止血、利尿的作用;炒用性涩,有止血作用。

本品行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且甘平不峻,故可用于多种出血证。

4.五灵脂:性温,味甘。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

因本品甘温气浊,专人肝经血分,尤善止痛,故凡瘀ⅱll内阻所导致的心腹胁肋诸痛,以及疝痛、痛经、经闭、产后腹痛等症,皆有良效。

取其化瘀止血之功,常用于瘀血所导致的崩漏下血、便血等证。

炒炭用也可以止血。

三、收敛止血药
1.白及:性微寒,味苦、甘、涩。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并有补肺、收敛的作用。

白及味涩质黏,功专收涩,善于收敛止血,以善止肺胃出血见长。

微寒清热,入血分又有消肿生肌敛疮之功,故本品主治肺胃出血及疮疡等证。

2.仙鹤草:性平,味苦、涩。

功善收敛止血,适于多种出血证,还兼有杀虫治痢、截疟之功。

冈本品气清味涩,其性平和,能敛能涩,兼散结滞。

3.棕榈:性平,味苦、涩。

具有收敛止血作用。

本品苦涩,善涩血络而固脱,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各
四、温经止血药
艾叶:性温,味苦、辛。

温经止血,调经安胎,祛风止痛,温经透络。

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赤白带下,崩漏下血,胎动不安,怀孕漏血本品辛温行散,苦温除湿,善于温暖下焦而除寒湿,为治下焦虚寒出血要药。

亦为妇科、针灸科所常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