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雪岩成功之道

胡雪岩成功之道

从佛家文化看胡雪岩的沟通之道
“为人不可贪,为商不可奸,要想做善事,手中先有钱。

”这是电视剧《胡雪岩传》中主人公芮瑾写给准备下海经商的胡雪岩那四句话,对于信奉佛教的胡家来说,禁贪欲、行善正是佛家所宣扬的。

胡雪岩的发家史有几种说法,我们不去探究,也没有必要去探寻。

但作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是不争的事实,“江南药王”的胡庆余堂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项羽曾言: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得而知之。

当胡雪岩依靠左宗棠这棵大树后成就其家大业大,对于刚从太平天国手中夺来的杭州城,生灵涂炭,百废待兴,胡雪岩大行善事,大办粥厂,救济从战火中存活下来的流民。

兴办在当时拥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美名的“胡庆余堂”。

尽管对于胡雪岩为什么行办“庆余堂”说法不一,也几经易手,但胡庆余堂对于当时的百姓是何等的重要,让许多人能够看病,看得起病,“胡庆余堂”也因此声名远扬!
一己私见,胡雪岩之胡庆余堂免费送药三年,为一方百姓谋求到了幸福!试想如果是为了白花花的银子,那么胡庆余堂在选择掌柜的时候怎么会那么苛刻。

胡庆余堂门额又怎会挂上“是乃仁术”、“戒欺”、“真不二价”的扁额,它们成就了“悬壶济世”的胡雪岩,同时也成就了“江南药王”的胡庆余堂。

“是乃仁术”。

胡庆余堂门楼上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济世、广济于人。

这四个字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医者,是乃仁术也。


“真不二价”反映了当时就有难能可贵的诚实守信和治病救人的仁义。

数百年来胡庆余堂一直铭记这一祖训。

胡庆余堂制药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所生产药品质量上乘,所以在竞争上提倡货真价实,“真不二价”。

“真不二价”的横匾至今还悬挂在国药号大厅。

“戒欺”。

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著名的“戒欺”匾额系胡雪岩清光绪四年四月亲笔所写店训,它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

戒欺的理念,涵盖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即做生意讲诚信,老少无欺,贫富无欺,不能有丝毫掺假,“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戒欺”是胡庆余堂以“江南药王”饮誉120年的立业之本。

百舸争流,大浪淘沙。

翻开胡庆余堂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百年老号能成为迄今全国重点中成药企业,得益于其深邃的经营谋略和严谨的内部管理,终成方园。

创业伊始,胡雪岩即在
营业大厅门楣上镌刻上“是乃仁术”四个大字。

大厅内高悬“真不二价”金字匾额,尤能使庆余人鉴心明意的是至今仍挂在店堂内侧高3m,宽0.9m的“戒欺”篇,其云:“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寓托了胡庆人的职业道德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
胡雪岩以药行善,布施百姓,让人们看得起病,能够看病。

《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因中举人而疯掉,最后被其岳父扇醒,这是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示的古代文人没有名落孙山的喜悦。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范进一样有能够狠心扇醒其的岳父,为此胡雪岩花重金请人金铲银锅来保证急救药“柴雪丹”的药效,当初的金铲银锅至今犹在,成为佐证和医药行业的珍奇瑰宝。

对于“真不二价”的演绎除了“柴雪丹”,还有“胡氏避瘟丹”,“诸葛行军散”,等等
尽管胡雪岩的晚年是悲哀的,抑郁而终,胡庆学堂也几经易手,但庆余堂依然屹立在杭州河坊街,以其丰富的中药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吸引了海内外大量的游客,不少国家领导人也莅临参观挥毫勉励。

1999年胡庆余堂顺利完成了国企改革,成为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新的机制,新的观念,新的爆发力,在新的世纪,“庆余”将实现新的跨跃。

连孔子都承认,富贵不是人所能够控制的。

“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中商界奇才的胡雪岩,从一个平头百姓到当朝二品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能够走出贫困,获得大好前程,绝非偶然,其中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好好仿效和学习。

例如《百家讲坛》上曾仕强教授分析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个,勤劳。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这是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种品质。

胡雪岩贫寒的家境,造就了他勤劳的品格。

第二个,节俭。

小时候所遭受的困苦使胡雪岩清楚,有钱不能乱花。

但节俭不是吝啬,钱要用在刀口上,该花的钱一毛钱不省,不该花的钱一毛不花。

中国有句古训,叫“当省不用,当用不省”,正是这个道理。

第三个,忍耐。

胡雪岩如果不忍耐,他是没有办法面对一生所遭遇的种种挫折的。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大事就算了,既然做大事,就要面对困难和挫折。

挫折越严重,你就越知道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这样激励自己,才能成功。

第四个,讲信用。

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胡雪岩对此坚信不移。

不管公私事务,他都诚信守诺,所以听到他讲的话,大家从不质疑。

当时外国银行不信清廷而独信胡雪岩,肯把巨额款项借给他,被世人认为是奇迹。

这可能吗?但事实就是这样。

第五个,不跟别人比。

一般人要争气,就是跟别人比。

胡雪岩非常争气,但是他从来不跟别人比。

这点是很多人没有觉悟到的。

胡雪岩跟谁比?他跟自己比。

很多人跟他讲别人如何如何,他总是说那是别人的事,我走我自己的路。

我们都认为同业一定会竞争,胡雪岩却不是这样想。

他觉得,对手怎么经营是对手的事,自己怎么经营是自己的事。

自己把事情做好,不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以前有了进步。

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第六个,不求回报。

胡雪岩帮助别人,从来不求回报。

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常常怕对方记不住我们的人情,就怕别人以后忘记报答,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当你给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会想到将来要他归还吗?如果真是要乞丐回报的话,恐怕自己也变成乞丐了。

既然我们给乞丐的钱,从来没想过再去要回来,那为什么帮助别人就一定要回报呢?我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不图回报,这才是应有的态度。

第七个,好学的态度。

一个人如果从小培养起喜欢读书、求知好学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胡雪岩到哪里都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听什么,要做什么。

他的母亲
无法教导这些,他的妻子也没有什么学识,但他能够自己闯出一番事业,就是靠这样一种好学的态度。

第八个,英雄不怕出身低。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认识现实,顺应现实,但不要为现实所阻碍。

胡雪岩的出身是很低的,但是他后来的成就是很多出身好的人都赶不上的。

所以,不必介意出身如何,只要肯努力,谁都有可能成功。

家道衰落和父亲的去世,让胡雪岩早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家里入不敷出,胡雪岩八岁就开始给人帮工,因为年龄小,当地又没有什么就业机会,他只好替人家放
牛,以此赚钱补贴家用。

除此以外,胡雪岩对任何人都跟尊重,都是诚信相待,都是当做朋友一般,而且用心做事。

因为用心做事得来的经验,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胡雪岩同时也要感谢三大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上司之恩。

如果没有他们之恩,胡雪岩可能仍是一个苦工!
胡雪岩的为商之道我们不去考虑过不过分,但对于杭州百姓,乃至全国人民,他的胡庆余堂让多少人远离疾痛;对于带着棺材的左宗棠收复的新疆,胡雪岩也同样功不可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做出极大贡献,尽管以失败告终。

俗话说:为官必读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胡雪岩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起起落落,荣辱兴衰,但他的胡庆余堂犹在,《戒欺》、《真不二价》永垂不朽,千古流传,深入人心,声名远扬!
“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这可能是胡雪岩在商界最大的赞颂,同时他也将“达则兼济天下”的善演绎到几近完美!
机制1311 王鑫(13016731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