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特征与分析李斌 赵一新 吕大玮【摘要】随着上海郊区大型社区的建设推进,中心城人口的不断导入,使得郊区的交通问题也日益显现,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社会属性与出行目的也与中心城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导致了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的多样性,使得居民正常出行需求难以得到保障。
本文以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从功能目标、城市空间、交通配套、环境质量、人员构成、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其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了上海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的特征,为今后郊区交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支撑【关键词】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出行特征,公共交通1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发展概况从2009年起,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集中开展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工作(以下简称“大居”):2009年初,第一批选址共8个大居,涉及6个郊区县,包括依托原配套商品房基地的宝山顾村等六大配套商品房拓展基地和嘉定云翔、青浦徐泾东站两个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12平方公里,规划住宅建筑面积约1936万平方米;2009年下半年,确定浦东惠南民乐、宝山罗店等23个有一定规模的大居,涉及9个郊区县,建设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40平方公里,预计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8000万平方米。
第一批和第二批大社区中规模较大的基地分布于总体规划确定的7个郊区新城中的6个新城范围内(崇明陈桥新城除外),如松江南站(13.6平方公里)、奉贤南桥(12.6平方公里)等,其余均位于新市镇镇区或毗邻新市镇镇区。
2010年,结合保障房推进计划,在第二批23个大型居住社区中范围内,综合考虑区位、轨道交通、现状情况等因素,先后启动了浦东航头拓展、民乐、川沙、青浦徐泾东(华新拓展)、城一站、松江泗泾南拓展、佘山北、闵行浦江拓展、旗忠、宝山罗店西、嘉定城北站、云翔社区拓展、奉贤南桥12个近期建设社区的规划及建设,目前已有9个社区居民已入住。
2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交通发展现状特征与分析2.1特征一:目标和功能的单一性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动迁安置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其现状的功能也只是居住为主,由于以用地的可获取性为前提,规划和建设时间较为仓促,既缺乏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互动,也缺乏和郊区重点城镇发展和轨道站点建设的互动,导致选址与服务的错位,形成了功能单一和质量不高的“卧城”,由于缺乏和居住生活配套的公共设施,也缺乏城市和地区级的大型功能性设施和就业岗位,使得郊区大型住宅区缺乏吸引力,形成了缺乏就业能力人口和老龄人口的聚集地,人户分离现象严重。
人员人群在对上海市员占60%左右群以市政动迁0%5%10%15%20%25%30%35%40%45%50%市郊区大型居右,其中离退迁和农民动迁江桥泗泾图2-1 上海居住社区调查退休人员占4迁有很大关系图2-2 大型泾浦江海市大型居住社中显示,社区0%左右,未。
型居住社区居民周浦顾村社区选址图区老龄化较为未就业人员占民职业分布村为严重,离退20%左右,国家机关企事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农林牧渔生产设备操作其他从业人员离退休学生未就业人员退休人员和未这主要与大事业单位员业产员未就业大居的从入住结果来看,50%以上的居民为中心城市政动迁户,20%左右是由于工作需要而赁房屋,只有少数居民为自购商品房,这与社区主要用于动迁安置,兼顾商品房开发的政策十分吻合。
图2-3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迁入原因2.2 特征二:对郊区城镇体系结构造成冲击郊区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将使得中心城的人口拥挤得到一定的疏散,但同时,将对城市空间结构带来很大的冲击。
● 规模大,对城市发展形成阻碍大型居住社区规模庞大,从空间上来看以巨大的斑块出现,人口规模方面,居住人口过度集中,从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大居平均人口9.2万,最小的嘉定江桥2.1万人,最大的奉贤南桥达到23万人,占其新城人口的35%。
用地规模方面,最大的松江南站达到13.6km2。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而周边缺少公共配套设施和就业岗位支持,将会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块洼地,将有可能出现“城市村庄”。
● 分布散,对城镇空间分割严重大型居住社区分布较为分散,除金山新城和陈桥新城外,其他新城和拓展区内部均有大居,在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大居也呈“马赛克”式的分布,对城市发展带形成一定的分割,造成空间的不连续性。
另外,一些大型居住区基地分布较为独立,设施配套比较分散,例如浦江基地和周康航基地都由三个独立地块组成,既距离重点城镇较远,三部分的公共设施配套又分散,服务距离长,居民使用不方便,造成城镇服务水平下降。
● 距离远,缺乏支撑和依托大型居住社区均位于大型居住区均位于中心城外环以外,且距离中心城较远,最远的浦东南汇城距离中心城达到54km ,最近的宝山顾村和江桥也有16km 。
而且从近期来看,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基本都由中心城导入而来,由于郊区缺乏就业的支持,其通勤出行的主要目的地仍然在中心城,造成出行空间结构不均衡。
另外,为尽量降低土地成本,大居多建在土0%10%20%30%40%50%60%70%80%江桥泗泾浦江周浦顾村商品房农民动迁市政动迁保障安置经适房单独租赁房合租房其他地成本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距离重点城镇和新城较远,以第一批15个大型居住社区为例,除周浦和曹路距离重点城镇较近外,其余均较远,并且设施条件较差。
图2-4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空间分布2.3 特征三:选址与设施服务有所错位从已入住大型居住社区的现状交通设施发展状况来看,大居与交通设施的建设缺乏协调,大居选址与设施服务之间有一定的错位,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入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选址与轨道交通设施建设不协调大型居住社区已开通或可换乘的轨交线有8条,在建3条,正在规划建设的还有7条,大多数还没有轨道交通接入,接入或临近大居的轨道交通目前运能也基本达到饱和,例如9号线早高峰运能接近2.5万人,已接近饱和,并且不均衡系数达到5.0,潮汐现象相当明显,若将来延伸至松江南站,将使9号线超负荷。
表2-1 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已开通或换乘轨道线路线 路 运营长度 (公里) 列车数量 (列) 发车间隔 (分钟) 车站数 (个) 平均 站距 1号线36.89 53 2.73 28 1.4 2号线 60.34 67 3.35 31 2.0 3号线 40.15 28 5.00 29 1.4 5号线 16.61 17 4.50 11 1.7 7号线 43.93 42 5.00 27 1.7 8号线 36.96 46 3.25 28 1.4 9号线 44.66 52 6.10 23 2.0 11号线43.75 40 7.00 19 2.4图2-5 轨道9号线早高峰站点客流量公交设施与居民需求不匹配大型居住社区以中低收入为主,对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较高,超过40%,泗泾社区甚至达到76%,拥有私家车的居民较少,平均每个家庭拥有0.2辆,小汽车出行大约20%左右。
由于轨道建设缓慢,并且一些大型居住社区暂时未开通轨道交通,居民只能先乘坐公共交通然后换乘轨道交通,所以目前有些社区轨道交通的乘坐率较小,例如江桥和周康基地,社区居民以公交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从调查中反映,公共交通覆盖率不足,社区距离公共交通站点较远,行车线路与居民需求不匹配,行程时间长,候车时间长等因素是影响居民对公交服务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上海市郊区大型社区所处区位的原因,出租车在郊区社区中并没有很好地服务覆盖,乘坐比例较低。
为解决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难,截止2011年共开辟42条穿梭巴士与轨道枢纽或公共设施衔接,但由于发车班次较少以及公交运能有限,在高峰时期很难在短时间内疏散大量客流,同时社区距离公交站点较远以及行车线路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给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并且行程时间长,发车频率低,对出行时间有限制,与轨道首末时间不匹配等原因,使得社区巴士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图2-6 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方式12345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松江新城松江大学城洞泾佘山泗泾九亭中春路七宝星中路合川路漕河泾开发区桂林路宜山路徐家汇肇嘉浜路嘉善路打浦桥马当路陆家浜路小南门商城路世纪大道上行下行不均衡系数41%76%62%38%49%20%14%16%23%20%39%9%22%38%31%0%20%40%60%80%100%江桥泗泾浦江周康顾村慢行交通个体机动公共交通●与公共设施建设时序不同步由于大型居住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娱乐难等问题相继发生,居民仍然需要通过中心城来解决这些需求,并进一步增加其交通费用而相应的削减了其他生活费用,这也成为当前已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建成入住比例低、空置率较高、人气不足的重要原因。
而建设时序、实施手段、发展节奏等与其功能发展没能进行很好的关联和呼应又造成了现状事实上的交通可达性较差。
2.4特征四:与郊区城镇统筹规划发展考虑不足●规划布局未能与上位规划相结合除在新城内部组团内的社区外,在上位规划中均没有考虑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两者发展相互脱离,未能很好的结合,从而使得大型居住社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交通设施布局和公共资源的配置上有所冲突和重叠,不能与城镇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得社区缺乏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建立。
●距离重点城镇和新城的距离较远从目前政府规划的大型居住社区的布点看,为了尽量降低土地成本,多建在土地成本偏低的郊区,其中第一批15个大居中,六大基地基本在近郊区,九大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基地在大部分集中在远郊区,从几大基地依托的重点城镇看,除周浦和曹路基地距离其重点城镇较近外,其他基地相对较远,使入住居民不能较好的享受到重点城镇较完善的设施服务。
而第二批基本都位于远郊区,其交通设施服务较差,无法满足从中心城搬迁而来的居民需求,使居民心里上的落差较大,也造成了社区入住率低。
图2-7 现状已建郊区大型居住社区●中高档普通商品房较少,人群同质化程度高周边普通商品房的开发总量和品质将对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建设和入住形成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导入中高端的居住人群,增强区域的认可感,带动人气的聚集和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目前大型居住社区内以中低收入为主,并且配套商品房隐性出租率较高以及治安差的现象的存在,在推动土地升值和建设普通商品房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使得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建设缺乏热情和信心。
●对公共配套设施需求不同目前大型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使用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商业等居住区必须的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落后于人口聚集过程,使得社区无法满足居民基本需求,这种情况在浦东航头社区较明显;而另一种配套相对完善,但档次不够,层次较低,缺乏特别是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和医院的优秀医生资源,使得配套设施的功能与居民的需求脱节,这种情况在江桥基地较为明显;第三种由于入住人口少,已经配套的公共设施无法正常运转,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