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汽车检测标准法规现状问题及措施

我国汽车检测标准法规现状问题及措施

第41卷 第4期 2014年4月天 津 科 技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V ol.41 No.4Apr. 2014收稿日期:2014-03-09科学观察我国汽车VOC 检测标准法规现状、问题及措施朱培浩,董长青,徐耀宗,贾彦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回收利用部 天津 300300)摘 要:介绍了汽车VOC 的主要来源和危害,分析了国内外汽车VOC 检测标准法规的状况,给出了我国汽车VOC 检测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旨在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挥发性有害物质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VOC 检测 标准法规 现状 措施中图分类号:U47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4)04-0031-03Testing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of Automobile VOC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ZHU Peihao ,DONG Changqing ,XU Yaozong ,JIA Yanmin(Department of Recycling and Reuse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 Research Center ,Tianjin 300300,China ) Abstract :Major sources and hazards of automotive V 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 )were introduced and presentstatus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both in China and in foreign countries were analyz ed. Problems facing China's automobile VOC detection were discussed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aiming to m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utomobile VOC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Key words :VOC testing ;standard and regulation ;status ;countermeasures0 引 言汽车的使用存在着两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尾气排放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车体材料释放的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1]对于汽车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污染,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已按相关标准实施了强制管理制度,而我国还没有可强制实施的标准及管理措施。

2012年 3月1日,GB/T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实施满1年,[2]恰逢全国两会期间,国内部分地区雾霾等严重污染现象频发,包括汽车VOC 在内的一系列与汽车相关的大气污染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汽车VOC 问题形成一股问责声浪,不仅指向有问题的汽车厂商,同时也指向法律约束的无力。

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国内外汽车VOC 检测标准法规现状,指出了我国在汽车VOC 检测相关法规标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应措施,旨在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挥发性有害物质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1 汽车VOC 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危害1.1 汽车VOC 污染的主要来源汽车VOC 污染主要由汽车零部件和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组成。

[3]汽车零部件和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主要包括汽车使用的织物、塑料和橡胶部件、油漆涂料、保温材料、粘合剂、密封剂等材料中含有的有机溶剂、添加剂、助剂等挥发性成分。

汽车内部VOC 污染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等。

汽车内部难闻异味主要来源于车内材料释放的挥发性物质。

1.2 汽车VOC 污染的危害汽车VOC 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以及汽车排放污染物进入车内的有害气体污染物等。

[4]VOC 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常见表现为: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疾病;气喘、皮肤等急性疾病;食欲不振、恶心等不适反应。

总挥发性有机物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严重时可损·32·天 津 科 技第41卷 第4期伤肝脏和造血系统。

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致癌物质,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均有毒害,而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会导致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

2 国内外汽车VOC检测相关标准现状2.1 国外汽车VOC检测相关标准现状汽车VOC污染已成为公认的威胁人体健康的严重环境污染,引起了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制定并实施了汽车VOC检测相关标准、法规。

目前,各项管理初见成效,并逐步深入。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整车、零部件及材料的VOC检测标准,于2012年发布了ISO 12219-1《道路车辆的内部空气第1部分:整车试验室——测定车厢内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规范与方法》、ISO 12219-2《道路车辆的内部空气第2部分:测定来自车辆内部零件和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筛选法——袋法》、ISO 12219-3《道路车辆的内部空气第3部分:测定来自车辆内部零件和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筛选法——微室法》等一系列用于汽车VOC检测的标准。

[6-8]欧洲制定了整车、零部件及材料的VOC检测标准,引导汽车相关企业开展汽车VOC质量管理工作,正在研究推进汽车VOC控制的具体措施。

欧盟还实施了Regulation(EC)No.1907《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即REACH法规,对车内空气污染进行源头控制。

[9]美国明确规定了粘合剂、溶剂等基础材料的VOC散发性能,并开展了汽车VOC现状调查摸底及VOC影响要素研究等基础工作。

日本于2007年发布了JASO M 902《汽车内饰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测试方法》,规定从2007年开始所销售的新车车内VOC浓度必须满足厚生劳动省指定的13种物质浓度的限值要求。

在出台“降低车内VOC行动计划”的同时,制定出了“车内VOC测试方法”,规定了测试车辆必须是在生产线末端经检验合格后4周以内(最好是14天以后至28天以内)的车辆或相应的等效车辆。

韩国于2007年颁布了《新规制作汽车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并以2年为周期将本国车内空气质量抽检结果向社会公布。

在各国汽车环保法规的管理和引导下,汽车企业通过控制零部件或材料的VOC,从设计生产源头降低汽车VOC挥发。

韩国汽车可通过高科技手段自动监测车内空气质量。

一般高档车配备有空气质量传感器(AQS),一旦车外空气质量污染超标,AQS会自动切断风门,阻止有害气体进入车内。

俄罗斯联邦制定并实施了GOST R 51206《车内空气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测试方法》。

我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在进行俄罗斯GOST认证时,就需要依据GOST R 51206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测试,相应污染物的含量必须满足其限值要求。

2.2 国内汽车VOC检测相关标准现状目前,我国出台的有关汽车VOC的直接标准只有两个(见图1),即HJ/T 400《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5]和GB/T 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图1我国汽车VOC检测相关标准历程Fig.1Development history of automobile VOC testing standards in ChinaHJ/T 400规定了M类(载客)车辆和N类(载货)车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的采样和测定方法,但是该标准只适用于车辆静止状态、恒温及恒湿条件下的车内空气采样,并未涉及车辆运行状态下的车内污染物采样,而且未对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指标与限值进行规定。

GB/T 27630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给出了汽车车内各VOC污染物的限值标准。

该指南引导汽车企业开展车内VOC控制工作,但引起的争议也暴露出我国在汽车挥发性有害物质管理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且指南只针对我国整车的VOC标准,汽车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无相关国家标准,没有从源头控制VOC的排放问题。

图1展示了我国汽车VOC检测相关标准发展历程,表明我国的汽车VOC 检测相关标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2014年4月朱培浩等:我国汽车VOC检测标准法规现状、问题及措施 ·33·3 我国汽车VOC检测相关标准面临的问题在我国,由于汽车挥发性有害物质引发的危害人体健康的集体事件频频曝光,成为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

汽车VOC污染不再仅是环保问题,更是安全问题。

[10-11]为防治污染,保障汽车消费者健康安全,我国先后出台了有关汽车VOC的直接标准HJ/T 400-2007和GB/T 27630-2011,引导汽车企业开展汽车VOC控制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引起的争议也暴露出我国在汽车挥发性有害物质管理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由于GB/T 27630-2011《指南》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缺乏强制性。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指南》是推荐性国家标准,而非强制实施,不能作为维权索赔的依据。

《指南》作为推荐性标准,其作用仅仅在车主购车时,如其对空气的质量有异议,可以提出检测,如检测不达标,车主可以不购买该车,但车主在购买之后却不能按该标准提出赔偿。

总之,《指南》作为推荐性技术规范,未明确各方责任和监督管理措施,难以支撑对汽车行业的监管,同时未健全汽车信息披露机制,不利于消费者判断新车的VOC水平。

要提高汽车VOC质量,势必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这样必然增加企业成本。

但企业提高了汽车VOC质量,却享受不到补贴政策;相反,继续对恶劣的车内空气质量不管不问,也用不着担心被国家罚款,而增加的成本反而会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便鲜有企业主动提高车内空气质量。

同时,由于我国汽车行业零部件和材料VOC检测没有统一的标准,采用不同的管控方法,给零部件、材料供应商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和成本压力,因而有必要基于全产业链引导零部件及材料企业开展统一的挥发性有害物质管理工作。

在雾霾天气连续出现的情况下,如果汽车VOC 质量依然得不到法律监管,那将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应建立健全以预防为主的国家环境与健康政策法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