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答: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2: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答: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机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3:为什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么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所谓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之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所谓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所谓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其实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无处不在,除了经济功能,还有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
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是人的价值提升,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平的拓展,;对人与人、认同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都会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
我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了出尽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5:如何办浩然人面满意的教育答: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侧重狭义的)答: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典型的代表观点是什么?答::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有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热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社会本为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有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焦距除了满足社会要求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理论基础?答: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奠定了理论基础。
4:我国新课程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答: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填空)第六章课程1:课程、课程教案、课程标准、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概念答:课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课程教案:课程教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与技能技巧等等。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类?答: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3: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答: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5: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答: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总和以及智能综合、智德美综合有重要意义;其次,新课程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的结合。
第七章教学(上)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意义是什么?答: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性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2:教学有哪些任务答: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杜威的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有何不同?两派的对立与论战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及教学改革有何意义?答: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思想赫尔巴特的思想反映了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上不仅把资产阶级的“德行”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把“多方面的兴趣”作为教学的“较近的目的”。
赫尔巴特是这一思潮的代表,重视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是他的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有不同与教育的特点,“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它是我们非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
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
相反,在教育的其他一切职能中,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
”这就是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渊源。
他提出了与教学过程的阶段相对应的学生心理活动的四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
在教学中,教学活动与心理活动这两种活动室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主要活动过程如下: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杜威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科学进步和工业革命的趋势,锐意进行教育与教学改革。
他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就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杜威深刻批判了旧教育的主要特点,杜威反对设置广泛的课程。
教育过程就是未成熟的儿童与体现社会目的、价值的课程的相互作用。
因此,应当将儿童的经验与课程的系统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结合起来。
意义: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对教学过程的阶段划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一些规律,便于教师编制教案,使课堂教学有序可循,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这些都是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也日益显露出严重的弊病,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热衷于教学的形式,吧教学搞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局,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意义,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交往与反思,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探索、交往、反思以及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改组和改造自我的经验,锻炼和提高个人的能力,促进个人的社会化。
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科技发展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需求。
但这种教学对教师和教学条件要求较高,组织好教学的难度很大,又缺乏经验,在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时,往往忽视教师与教材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不到系统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导30年代,杜威的教学理论便很快衰落。
不过,其积极一面不可简单否定,他对后市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过程的性质是什么答: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3)教学过程是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学生掌握知识有哪几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几个阶段组成?(每个都答)答: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师生接受知识为特征的传授/接受教学;另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一学生主动探取知识为特征的问题/探究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1)明确问题;2)深入研究3)作出结论6: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有什么联系答:1)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2)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提高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7:怎样处理教学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主之间的关系答: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的进行智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