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ppt课件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ppt课件


关键
精品
11
(4)组织趋向性
大多只能黏附于特定组织靶位 具有种属特异性 由基因控制
精品
12
2、侵入
主要侵入黏膜上皮细胞 侵袭基因 侵袭素 侵入
精品
13
3、繁殖与扩散
在感染早期扩散能力强
1、局部扩散:
局部表层扩散:仅局限于上皮层感染 eg:痢疾志贺菌、白喉棒状杆菌
局部深层扩散:进入淋巴系统,不进入血流 eg:肺门淋巴结结核
精品
29
(三)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某些微生物产生的毒素蛋白 具有激活免疫反应的高度活性 eg:TSST-1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
精品
30
SAg的特征
激活具有特异性TCR Vβ的T细胞 不需要APC的加工 同时结合TCR和MHC-II类分子的外侧
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毒性 休克综合征等有关
❖潜伏感染: 病菌潜伏在组织中,血液、分泌物中无 eg: 结核分枝杆菌
❖带菌状态:健康带菌、恢复期带菌 eg:伤寒、白喉 间歇排出细菌
❖显性感染:
精品
34
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精品
35
全身感染
毒血症:白喉、破伤风 内毒素血症:严重G—菌感染 菌血症:病菌一过性通过血循环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金葡的脓毒血症
物质基础:
荚 膜: 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
粘附素: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上,避免被清除
侵袭性物质:有利细菌侵入上皮细胞 有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精品
8
侵袭力
1、黏附与定植 (1) 黏附的方式: 单个细菌的吸附 形成微菌落 生物膜: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
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
(主要利用胞外多糖作为基质彼此吸附而形成)
◆细胞毒 白喉毒素、志贺毒素等 ◆神经毒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肠毒性 霍乱毒素、金葡菌肠毒素等
精品
19
精品
20
2. 内毒素
化学性质:脂多糖(LPS) G-菌细胞壁的组分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
精品
21
G-菌内毒素结构
精品
22
耐热(160℃,2-4hr) 抗原性不强
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 毒性弱,无选择作用
侵袭力
毒力
外毒素
毒素
内毒素
精品
6
•细菌入侵的数量
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例 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 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
•细菌入侵的部位
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
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
精品
7
(一)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 进入机体内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休克、微循环 障碍、Shwartzman现象与DIC
精品
23
•发热反应:
内毒素 吞噬细胞
内源性致热源(IL-1、TNF-)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精品
24
精品
25
白细胞反应
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伤寒沙门菌例外
精品
26
Shwartzman现象与DIC
内毒素
•感染的结果
–免疫保护 –免疫病理损伤
精品
39
病毒的致病机理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
精品
36
细菌各种全身感染的比较
感 染 毒素进 细菌进 细 菌 症
血 症 入血流 入血流 血中繁殖 状
菌血症
-
+
-
+/-
毒血症 +
-
-
++
内毒素血症 +
+/-
+/-
+/-
败血症 +
+
+
+++
脓毒败血症 +
+
+
+++
精品
37
病毒性感染
精品
38
•病毒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在细胞内增殖,与机 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构的组成部分 主要成分:蛋白质、糖蛋白
多糖、脂多糖 菌毛黏附素: 普通菌毛分泌
非菌毛黏附素: OMP、LTA、纤维连结蛋白结合蛋白 荚膜、微荚膜
精品
10
(3) 黏附机制:
静电吸引 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联作用
配体-受体结合: 由基因控制 特异性结合 具有种属特异性
细菌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
精品
1
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引起不同
感染
程度的病理过程
传染 外外源微生物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
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引起的感染
精品
2
病原微生物 能引起感染or宿主疾病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毒力 微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在一定条件下引起50%实验动物 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ID50:(median infective dose)
在一定条件下引起50%实验动

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精品
3
细菌性感染
精品
4
致病菌 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非致病菌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精品
5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致病的三因素:
入血
低血压
血细胞积聚、血管阻塞
激活凝血系统,血液凝固
DIC
精品
27
LPS的作用
精品
28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要点
来源 存在部分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毒性作用 抗原性
外毒素
G+菌与部分G-菌 分泌,少数裂解释放 蛋白质 不稳定 强、临床表现特殊 强、刺激机体产生 抗毒素、可制成类 毒素
内毒素
G-菌 细胞壁的组分 脂多糖 稳定、耐热 较弱、效应相似 弱
精品
14
与侵袭性酶类有关 eg:链球菌: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 链道酶
分解透明质酸 溶解纤维蛋白 切断高黏度DNA链
2、全身扩散:血流扩散
精品
15
(二)毒素
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 种类
内毒素: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G—菌主要毒力因子
外毒素:多为G+ 菌产生的毒性物质, 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精品
16
1. 外毒素(exotoxin)
– 主要由G+菌产生 – 在菌体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 – 蛋白质(不稳定,不耐热,抗原性强) – 可经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精品
17
•多由A、B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毒性部分
B亚单位:无毒性作用 介导毒素与靶细胞结合
精品
18
•毒性强,有选择毒性作用
精品
31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 体内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机体潜伏的细菌
精品
32
传播方式与途径
• 呼吸道感染 • 消化道感染 • 血液途径 • 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接触传播:皮肤接触
性传播疾病(STD)
精品
33
感染类型
❖不感染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9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