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近几年,话题作文在中考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与见解等等,甚至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像和联想。
话题作文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题目自拟,选材和立意呈多向发散的特点,它不同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更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让学生写千篇一律的作文的局面,避免了学生思维的阻滞以及空话假话大话充斥学生作文的弊端。
但是惯于写作命题作文的同学或产生错觉而误写,或坐失良机而不知,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根据话题作文的特点,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写作技巧尤为重要,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审题要准
话题作文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并不是说就不要审题了。
任何
题目都要细审,对话题作文而言,写作前必须明确话题作文中心词的含义,准确把握其范围。
这样,选材、构思才能在正确的轨道内运行。
反之,容易出现架空话题、转移话题、误解话题的失误。
例如,针对话题“考题”应该明确是指考试之题,考核之题或考查之题,才叫扣题写作。
有的考生见题不假思索就写,大谈特谈考试方式要革新,考试的作用等。
误将“考题”混同于“考试”转移了话题。
审题不清带来的失误令人扼腕叹息。
二、开口要小
开口大小,拟题可知。
许多拟题可知。
许多考生常常简单地以话题作为自己文章的题目,殊不知话题本身范围宽泛,用作文章题目容易出现题大文小,文题不符的毛病。
文章题目定得小一些,切入口小一些,有利于避免出现空泛肤浅、文题不符的问题,有利写深写透,写出个性。
例如以“家”为话题的作文,拟题时,把“家”作为题目,显然不及“幸福人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我们都有一个家”等题目更容易下笔,更容易写出特色。
三、思维要活
良好的构思源于活跃的思维,面对话题多方求向,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
比如围绕话题“钱”可以自问“谁在赚钱”、“他又是怎样用钱的”,还可以自问“钱是不是万能的”等等。
如此这般,从多角度解读话题,作者思路开放,问题想细,不愁选择不到好的构思。
四、选材要新
话题作文极有利于选材,构思出新奇的文章,可事实上依然是选材陈旧、构思平庸之作居多。
在话题作文的选材中,有的同学变换角度,从话题的反面找到别具一格的材料;有的同学变换时空,将想像中的事件纳入平常话题之中,找到新颖材料;有人则放眼生活,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话题写进作文里。
比如话题“风”,可以联想到自然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通过联想使选材新颖。
五、表达要美
一篇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要使文章“生辉”,可以使用片断性、局部性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点读者的眼睛,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可以是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句,可以是气势非凡的排比句。
如:“家是什么?是一方温馨的港湾,是一片育树的黄土,是一点柔和的灯光,是一把素洁的花,是天边一抹美丽的云彩……”读来给人以
美感;还可以是风趣幽默的借用句,意味深长的哲理句,脍炙人口的引用句,妙趣横生的仿拟句,等等。
六、立意要深
文章立意是作者思维水平的直接体现,就应该将激活思维,深入思
考作为写作构思中的头等大事抓好。
然而不少同学难改直线型思维的习惯,满足于浅层思维,热衷于谈论“明摆着”的道理和事理。
他们的作文,只回答“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这类问题,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借话题作文自由随意的优势而让立意变得更深刻一些,而是简单地图解话题。
比如以“爱心”为话题写作,很多同学以“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的人才是好人”等为选材立意的方向,让人读后难有新的启示,新收获,当然其得分情况也可想而知。
七、文体要明
话题作文给了考生足够的精神自由和笔墨自由,因此要发挥自身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
长于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可能选择议论文。
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那些熟悉而典型的材料,经过筛选,可用作叙事的题材,也
可用作议论的论据。
学会选择,包含了能够放弃,话题作文发散性思
维的特点,决定了写作的思路多,可运用材料多,如果不能迅速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和确定要用的材料,就可能在考场上陷入两难境地,文章就可能写成“四不像”。
话题作文尽管没有体裁、内容上的限制,但并不是让考生不着边际的漫游,因此在能写好与可能写不好
的文体之间,要放弃后者;在材料运用上,也要放弃那些可能会影响文章效果的素材。
以上所谈的是考场上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但考场上的作文写作是“薄发”,平时的作文训练才是“厚积”。
要提高考场作文成绩,重要的功夫还是要下在平时。
话题作文不过是一种写作形式,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自己的写作内功。
说到平时训练,无外乎是要加强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多读多写多思。
笔者衷心希望话题作文不再是困扰考生写作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