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课文解读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这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
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
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是相对于“素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
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
“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如今齐军压境,岂可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
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
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
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
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
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
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
”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
”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
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
”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
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夫战,勇气也。
”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
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
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
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
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
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
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
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心。
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
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
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
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
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
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第三,曹刿能够掌握正确的战略战术——避其锋芒,以逸待劳。
临阵而斗,用智为上。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没有一开始就盲目地”以卵击石“。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曹刿没有焦躁,而是待齐军气势衰竭时才开始攻打。
同时,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
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原因有四: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二、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三、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于强齐硬战)四、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背景解读《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
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
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
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
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
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
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
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
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但是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威。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变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齐僖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王子诸儿(齐襄公乳名)同等待遇,早已引起诸儿的不满。
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
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
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到及时更替,也怀恨在心,于是勾结公孙无知,密谋欲杀害襄公,拥立无知为齐君,这件事引起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的不满。
他们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便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
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狩猎时,被连称、管至父暗杀,立无知为国君,引起全国的反对。
接着几位大夫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会于蔇,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
而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
管仲闻讯后,于途次邀击,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就了侯位,即为齐桓公。
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庄公非常不满。
鲁庄公却以为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干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
双方各以兵车300辆投入战斗。
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
鲁庄公把大旗改插在将领梁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
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