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等各方面;《论语》是一部有关儒家的思想著作,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学术、等各面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撰而成。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巧于设问,引人入彀,善用比喻排偶,气势浩然。

“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经典,共33篇,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如逍遥游养生主,外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

(内7 外15 杂11)这些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书。

对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修书》、《长书》、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自战国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史实。

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分十二国策。

共三十三篇。

《战国策》属国别体杂史著作。

书中记事,始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止于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前后共239年,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对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难的言行记载尤为具体,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文献。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的史论文和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历来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凡二十一卷(篇),分为八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记事。

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500年。

相交《左传》,《国语》所记事事件大都不相连署,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或《春秋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左传》虽有解经(为《春秋》作注解)性质,但大体上可认定为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由年代、先后时间顺序)史书,记事自鲁隐公公元年(前722始),至鲁棹公四年(前464)止,较详细记载这250年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其中,对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战争),所记尤为具体翔实。

《左传》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

它记叙线索清晰明了,取材详略得当,笔法多有变化,语言明快流畅,描写战争往往重视交代其前因后果而揭示而揭示胜负的必然性。

在叙事过程中,还能注重对人物言行和内心活动进行细致刻画和深入揭示。

上述特点,对于后来的史书与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传》突出成就长于记事,艺术成就善于写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意象之祖,意象指主观自然与自然客观事物的结合),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语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在内容上,《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在艺术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

《诗经》重在反映并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交叉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得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年后的历史,是我国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的先河、以时间)全书130篇: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通知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面目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社会中下层被压迫者和反抗者则寄予一定同情。

由于他在记叙历史人物时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再加上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书中的人物往往写的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在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它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散文一座丰碑,给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周邦彦清真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苏轼东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秦观淮海居士张孝祥于湖居士李白青莲居士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宋初浮艳文风,倡导效法韩愈,在散文、诗、词、评论诸方面很有成就,尤以散文著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推崇儒学(思想上),排斥佛老,(政治上)反对潘镇割据崇,尚秦汉散文,(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倡导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家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

主张以“气”主文,认为气盛则言宜。

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袁宏道深受李贽(李卓吾的童心说)的影响,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主张为文须“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享盛名,世称“三袁”。

是晚明“公安派”的领袖。

公安今属湖北。

《徐文长传》艺术特色以情贯注和以事传人。

方苞(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其为文,提倡“义法“,推崇《左传》、《史记》及唐宋八大家。

其弟子刘大魁、再传弟子姚鼐,皆桐城人,桐城后学多受其影响,形成清代最著名的散文流派,望溪被视为桐城派的创始人。

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叙、碑、传之属,具有“言有序、言有物”、严谨而雅洁的风格特色。

有《方望溪先生集》。

白居易,字乐天(“乐知天命”乐于自然、了解世界规律——接受了现实、才能了解现实),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主张“文章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下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的批判。

诗歌创作,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民而作。

在艺术上,其诗以平易通晓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

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3000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他的《长恨歌》被人誉为“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之才力,未易到也!”。

被后人奉为古代长篇歌行中得绝唱。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依靠神宗,实行新法,遭到保守派反对,成效不大。

在变法与反变法中,他两次出任宰相,两次被迫辞职。

晚年退居江宁。

王安石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

他的散文以见识高超、议论犀利、逻辑谨严、笔力雄健著称。

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实用为本”。

有《临川先生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词论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以1126年靖康之变为界,前期多为闺情相思,后期大多抒写个人身世的哀痛和河山破碎的感慨。

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词》,以散俟。

有《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早)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

张若虚(初唐诗人)的《春江风月夜》(乐府旧题)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得诗,顶峰上的顶峰。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被后人(读者)奉为婉约派的正宗。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秦七黄九”,苏门四学士中最得意门生。

北宋词人周邦彦(北宋继柳永、苏轼后的一位重要词人)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创始人),对南宋和后世词坛影响较大,更为南宋词坛坛主,被认为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专业人士)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冠之家”或“词中老杜”。

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学苏轼的词又兼融李白诗的浪漫精神。

其词多以抗金恢复为主旨,气势豪迈,淋痛快,上继东坡,下开稼轩,在南宋词坛影响较大。

成语“江郎才尽”力的“江郎”指的是江淹。

被谢灵运称为“才高八斗”的作家是曹植。

《秋水》中得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

先秦时强烈批判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和虚伪的本质)黑暗现实的人是庄子。

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补为。

在欧阳修的领导下,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共同形成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又一全盛时期,此六人连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称“唐宋八大家“。

顾炎武学者尊位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著作有《日知录》(心学)、《音学五书》和亭林诗集》,是清代音韵学的开山之祖。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反对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唯心主义的玄学,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经世致用),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开一代风气。

曾国潘,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代著名学者、大臣。

创办湘军,长期与太平军作战,被誉为大清帝国的“中兴名臣”,死后谥“文正”。

有“曾文正公权集》。

“虚心涵泳(做学问要静下来、去品味文章),切己体察(结合自身经历、经验、阅历去理解学问)”。

《字谕纪泽儿》谈论为人治学的两封书信,给他儿子的。

鲁迅,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主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坟》韩愈文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成就相当,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内容殷实,气势壮盛,词峰俊利,语言练达,影响深远;其诗开中唐尚奇一派,与孟郊并称“韩孟”(诗歌)。

《张忠丞传后叙》本文的最大艺术特色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