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美术教育的培养一、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美术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儿童心理发展及审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小培养儿童美术方面的素养对儿童成长的过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美术教育一定要从孩子抓起。
1、美术对人类和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美术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能够直通人类心灵的语言。
从早期的西班牙岩画、舞蹈彩陶盆到当代的各种画派,美术从未离开过人类的生活,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早期美术具有一定的记事作用,主要用于记载重要事件,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作用渐渐发展起来。
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而且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美术教育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
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鼓舞学生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2)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
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2、美术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没有功利目的的,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教育活动。
它更加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是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一种需要的满足。
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为了培养儿童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儿童的美术创造力。
美术教育在促进儿童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发展都有突出的作用。
通过绘画,手工,雕塑等课程引导儿童由外而内地观察事物,感知事物,使儿童具有把握事物的形体、色彩、结构、质量等外部特征,进而提高儿童对事物的感受力。
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儿童的专注力能得到显著提高,而这些能力从小抓起、从小培养相对于长大后的专门训练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
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
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如美术欣赏"民族服饰娃娃"使幼儿不仅对连续图案和对比色彩有了认识,而且还懂得了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是多姿多彩的。
(2)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
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
如画"春天",可以先做"春天在哪里"的游戏,教师启发幼儿用眼睛在天空,花丛,草坪上寻找春已来到人间,幼儿也朗诵《春姑娘来了》的诗歌,一边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所见,所知和所想的事物,这样他们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
(3)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
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
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儿童美术的各个引领方向以及现阶段实际情况让人堪忧,各个培训学校良莠不齐,甚至更有混水摸鱼者存在。
近些年以来,由于受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影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
但是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体验,如何表达的,这些问题往往被美术教育者,甚至家长所忽视。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
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
1、从绘画领域来看:绘画是社会上每个美术班必开项目之一,是最基本的美术教育课程。
现实中,往往更注重技巧而忽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照猫画虎,长时间下来,不仅画画技巧没有学好,反而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一种教学方式更不提倡,有很多社会上的美术机构教师在授课快结束时,把儿童的作品拿过来进行重新修补,使作品看上去更加完美。
家长看到后会感觉到孩子进步很大,老师的教育水平很高,而不知其背后的故事。
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儿童在课堂作品上表现非常好,而独自在家创作的作品却不如人意,而且没有任何进步。
2、手工和雕塑领域:手工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粘贴画、手工玩具制作、剪纸、手撕画等,都非常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手工作品形式丰富,能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动手创作的乐趣。
目前社会上手工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同类课程不能针对孩子自身情况而进行一些变化。
因为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同,手眼脑的协调性能也不同,而上课的学生往往会有五到十个不等,有的孩子动作慢,有的孩子动作快。
快的孩子做完后无事可干,东一下西一下,慢的孩子看别的孩子都做完了,越急越慢,最后导致对这类课程失去信心。
目前的培训班把彩陶或超轻粘土做为雕塑的基础课,它们取材方便,在造型把握上也有很好的能力。
现阶段该课程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能力不足,很多教授此类课程的老师并非专业出身,甚至连基本的培训班都没有上过,在这样的课堂上充其量只是陪孩子们玩一玩儿,在造型能力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上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三、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学习,作者对儿童不同美术领域的教育方式及方法有一些简单的见解:中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是西方启蒙思潮影响下的社会进步产物,并以西方国家儿童美术教育为一定参照发展起来。
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创造力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意义非常大,“培养创造力”应作为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理念和宗旨。
下面浅谈一下不同领域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及影响方式。
1、绘画领域现阶段根据儿童的特点,绘画领域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点线面的组合,以及色彩搭配方面。
点线面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而色彩搭配能引起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并且培养儿童的色彩敏感度和审美的提高。
因此,我们在进行点线面教育时,要着重使用能够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1)让孩子基本了解什么是点线面后,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并适时给予鼓励。
在学习的初期,孩子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但却是必经之路,在慢慢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成长。
(2)色彩搭配的教育方式就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感染力,也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色彩的涂鸦讲究的是自由发挥,凭儿童自身的感觉来进行创作。
在确定一个主题后,由儿童自己确定色彩的搭配,教师在一旁适当的引导、指点。
再经过一些色彩理论知识的影响,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会日益增强,创造出一些成人意想不到的作品。
2、手工领域和雕塑领域这是比绘画和手工更高一层次的教学领域,换句话说,绘画是基础美术教育,而手工和雕塑对于儿童来说要更高一层。
手工和雕塑对儿童立体思维的培养很重要,更加能够提高儿童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类课程之前,首先自身对这个领域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有一些专业素养。
这样才能够一步一步,有计划给予儿童雕塑教育。
这方面建议摒弃设计好的原材料,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动手能力而进行学习。
始终要把开发儿童创造力放在第一位,由儿童自己动脑去创作。
教师可以帮助儿儿童出一个主题,设计一些必须元素,并提出一个建议,激发儿童的灵感,进行独立创作。
(1)纸类。
撕纸,揉纸,折纸,剪纸还有简单的贴纸等,通过动手操作,全面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习、锻炼、培养良好的能力,在活跃了孩子的思维的同时,又在手工制作的时候获得了快乐。
(2)泥类。
粘土面团,橡皮泥等。
由于橡皮泥类产品颜色各式各样、容易操作,不但捏着手感好而且可塑造性很强,可以通过一些搓、揉、捏、压、拍、挖等技巧,再配上适当的辅助材料,就可以捏制出栩栩如生姿态不一的形象。
“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以先交会儿童捏玩橡皮泥类的技法和要领,并且鼓励儿童大胆的去尝试去实践,只要孩子动手捏就会出现各种形状,激发儿童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幼儿各项能力的协调性以及综合能力,让孩子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快乐的学东西。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到6岁的儿童通常都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运用感官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而且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
正因为如此,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美术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形状和结构材料。
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美术教育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