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学校设计说明书

某学校设计说明书

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食堂及教学楼扩建工程方案设计说明第一部分建筑专业说明一、设计依据1. 《关于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食堂及教学楼扩建工程建设用地选址的通知》(台规选[2016]40014号)2. 规划部门提供的用地红线图(电子文件)3. 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管理)的通知》台建规[2012] 187号其它相关国家及地方现行规范、法规及标准。

二、项目概况新桥小学位于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城区,椒新线和镇南路交叉口,本次工程位于新桥小学现有校园内,原教学楼和综合楼东侧,工程新建一幢食堂,并对原有教学楼进行扩建。

其中食堂占地nf,面积nf,新教学楼占地面积nf,建筑面积itf。

台州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市中心处北纬28度,东经122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

全年平均气温为度,7、8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气温度,日最高气温》37度的日数年平均有15天。

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度。

夏季常逍受台风影响。

三、方案设计构思及特点1. 基地环境分析本次工程位于原校园内,是整体校园东扩工程的一部分,是将原有食堂和教学楼向东的功能延伸。

设计应做好流线、功能和建筑造型上的衔接。

2、建筑方案设计特点基于以上对本项目的分析,本案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做好新教学楼和原有教学楼之间的衔接,因新教学楼布置综合教室,在设计中尽可能的利用原有教学楼的功能设施和交通疏散楼梯,降低造价。

(2) 建筑形态和色彩上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并寻求新的创新,体现新的校园风貌。

(3)食堂为新建工程,为原有功能的东移,相对较为独立,在安排好功能的基础上,建筑造型力求简洁大气。

四、总平面设计1、教学楼:是原有教学楼向东的延伸,分南北两幢教学楼和原有教学楼相接,均以南连廊相连。

新教学楼与原教学楼之间设置6米的间距。

2、食堂:原则上尽可能的利用基地面积,建筑西侧与用地红线交接,东侧平行南侧新教学楼,南侧平行西侧综合楼。

3、交通流线:基本上延续原有校园交通流线的布置,因工程的建设,镇南路上的校门将东移,东侧的主道路宽6米。

4、消防流线:教学楼和食堂均设置消防环道,新教学楼建成后,与原有建筑之间形成内庭院,连廊处设置净宽大于4米,净高4米的消防通道。

五、建筑设计1、平面布置:(1)教学楼:教学楼分南北两幢,共4层,每层层高米。

每层布置6间综合教室。

新教学楼均为综合教室,不设置新的卫生间。

交通上南北两幢各设一部楼梯,结合原教学楼东侧楼体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2)食堂:食堂分三层,一层层高米,二层层高米,均布置餐厅和厨房。

三层层高米,布置风雨操场。

教学楼的造型基本延续了原有教学楼的风格和基调,主要体现在阳台造型的处理,教室外立面的处理上。

不过在细节上又运用了不同的材质,体现了设计上的继承和发展。

食堂因为是新建建筑,相对较为独立,因为土地利用较为紧张,建筑整体造型上为一个长方体,没有多做外框架和镂空的处理。

造型上主要借鉴了贝聿铭先生国家东馆的设计,在主立面正对入口的角度做了锐角处理,并配合楼梯幕墙,在形体上得到了突破。

六、技术经济指标2、立面和造型设计:第二部分结构设计说明一、设计内容本工程系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食堂及教学楼扩建工程,教学楼为四层框架结构;食堂为三层框架结构,其中三层风雨操场部分的屋顶为钢架屋顶。

、设计依据1 、建筑方案及建筑设备各专业提供的条件。

2、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2006年版)(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 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9) 《多孔砖砌体结构设计技术规范》JGJ137-2001(10) 浙江省和台州市相应技术规程和规定三、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m22地面粗糙度:B类3基本雪压:KN/ m24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6度,按6度抗震设计5工程地质概况因甲方未提供地质报告,此项暂缺。

四、设计要求1本工程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3楼面和屋面活荷载:综合教室m2楼梯m2走廊m2屋面m2食堂m2其他未说明荷载均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要求取值。

五、结构设计1结构概况及选型根据建筑功能需要及经济考虑,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结构处理教学楼通过设置沉降缝与连廊相接,使教学楼、连廊各自成独立沉降单元;单体之间由于建筑场地和平面功能要求,不设伸缩缝。

3结构计算软件采用PKP嘛列软件计算,上部结构采用PM SATWE七乍整体分析,基础采用JCCAQ+算。

4结构材料钢材:钢筋采用HPB235(Q233, HRB335(20Mnsi)型钢、钢板采用Q235焊条采用E43 E50型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柱、板、基础:C25基础垫层C10墙体±以下墙体采用Mu10页岩实心砖,水泥砂浆砌筑。

±以上墙体采用Mu10页岩多孔砖,M5混合砂浆砌筑。

第三部分电气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 国家现行的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程以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 J16-200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 B50034-2004《10千伏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 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A 94 2000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0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兮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兮9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2009)2. 根据相关专业提供的要求及甲方的委托要求。

二、设计范围1. 本工程设计包括建设红线内的以下内容:低压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物防雷与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等。

10/变配电系统由当地供电部门设计,本设计仅供参考。

2. 本工程弱电系统由建设单位另委托设计。

三、10/KV变配电系统(仅供参考)1. 负荷等级及各类负荷容量(1).负荷等级:根据负荷要求,本工程用电为三级负荷。

⑵.负荷统计:对建筑的用电负荷按单位容量法进行统计。

总设备安装容量为,计算有功功率为;无功功率为443KVar,视在功率为1015KVA2. 本工程拟采用单回路10KV电源供电,从城网电缆引入(由当地供电部门确定)。

10KV电源电缆穿管埋地引入本工程变电所高压系统的母线段。

3. 高、低压供电系统接线型式及运行方式:高压为单母线的接线方式,低压采用单《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母线分段带母联的接线方式4. 计量:本工程根据供电部门要求在高压侧设计量用总表,变压器低压侧设置参考计量用子表。

四、低压配电系统1. 本工程各幢建筑电源由10/变电所引来,电压等级为。

2. 建筑内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混合方式配电。

3. 配电干线采用VV-1KV电缆由变电所穿钢管敷设。

疏散指示照明除采用主电源外,还采用蓄电池作为第二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 o4. 应急照明支线选用NH・BV・500喋氯乙烯绝缘铜芯耐火型导线外,其余电力支线均选用BV-500V聚氯乙烯绝缘铜芯导线,PE线必须用绿/黄双色导线,均选用BVR-500W氯乙烯绝缘铜芯导线。

所有导线均穿SC钢管或PVC®料管沿墙及楼板内暗敷。

五、照明系统「照明种类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和景观照明。

照度标准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执行。

2. 一般场所为荧光灯或节能型光源,有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求而定,但其照度应符合相关要求。

用于应急照明的光源采用能快速点燃的光源3. 在大空间用房、走廊、楼梯间、主要出入口等场所设置疏散照明,在通道、楼梯间等场所设置备用照明。

4. 本工程设泛光照明、庭院灯等照明灯具。

采用~220V,集中控制。

具体灯位布置应与周边建筑绿化相协调。

5. 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支路供电,所有插座支路(空调插座除外)均设剩余电流保护器。

6. 凡安装高度低于的灯具,增设PE线。

六、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及安全措施1. 本工程各幢建筑按三类防雷措施设防。

2. 在屋顶设避雷小针作为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利用建筑物结构柱子的主筋作引下线,利用结构基础内钢筋网作接地体。

3. 为防雷电波侵入,电缆进出线在进出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并与总等电位系统连接后再与基础接地网连接。

4. 本工程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形式采用TN-C-S系统。

防雷接地、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及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等共用统一的接地装置,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否则应在室外增设人工接地体。

5. 本工程采用总等电位联结。

在淋浴间等处设局部等电位联结。

电源系统及弱电系统,引入端设过电压保护装置。

第四部分给水排水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 建筑等其它专业的设计方案及甲方提供的设计资料二、给水设计1. 水源采用城市市政给水,三个区块的给水均从附近道路上的市政给水管网引入,每个区块设置两个给水引入口。

2. 最高日生活用水量33m,最大时生活用水量。

道路绿化用水为,未预见及漏耗水量为3m o3. 给水系统竖向划分一个供水区域利用市政管网压力直接供水4. 给水计量采用集中水表计量。

5. 室外广场、水景、绿化带等处设专用给水接头。

三、排水设计1. 生活污、废水采用分流制,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与废水一同经室外管道排向市政污水管网。

2. 污、废水日排放量。

3. 室内污、废水排放设在管道井内暗装。

4. 屋面雨水有组织排放,阳台雨水自成体系,空调凝结水单独收集,排入室外雨水管网后,汇同道路、广场的雨水,就近分散排向区块四周市政道路上的雨水管网四、消防设计1. 各区块设室外消防给水,建筑内部设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