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方案一、需求论证( 一) 产业背景乌苏化工园区于 5月成立, 是自治区级重点石化工业园区之一。
成立之初, 规划一期(东区)面积25.32平方公里。
近年来, 化工园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狠抓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了以园区带动项目, 以项目拉动投资, 以投资增强后劲的良性互动格局, 园区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大产业”在园区内仿若如鱼得水, 形成了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能源化工产业以四棵树煤炭、中电投、华巨化工、大成实业等企业为支撑, 积极打造煤-电-冶产业链; 装备制造产业以四川中胜、鸿舟车业、北方新科、钵施然等企业为重点, 大力引进配套企业, 促进其快速发展壮大;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大农业资源, 以昌茂纺织、天玉生物、乌苏啤酒、龙首油脂等企业为龙头, 培育壮大棉花、玉米、番茄、啤酒、食用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产业重点的调整及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导致对数控技术实用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长。
( 二) 社会人才需求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而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是制造业现代化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 乌苏装备制造业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 考虑到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维护维修等岗位的需要, 未来几年内新疆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年需求量至少要达到3万人以上。
我们在新疆三一重工、新疆乌苏北方新科等多家制造业类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 下半年, 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部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如表所示。
( 三) 专业定位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数控加工编程和数控设备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
牢固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有较强实践能力, 具有爱岗敬业, 踏实肯干, 勇于创新, 与人合作的良好品德, 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毕业生具有数控机床加工的工艺工装设计和编程能力, 能熟练地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 能够进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 也能够从事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 四) 现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基础。
开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来,在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本专业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了能力培养; 实施”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坚持做中学, 做中教,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制定了课程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方案, 构建了体现岗位需求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实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开发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专业特色教材,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建成了试题库、素材库、专家讲座、网络课件等几大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共享。
师资队伍建设基础。
教师队伍快速成长, 现有专业课教师44名, 其中实习指导教师2名, 兼职教师3名, ”双师型”教师已达90%。
自开始, 先后有5名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基础。
一是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 健全了机构; 二是制定了《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联系制度》等管理规章制度, 具体指导校企合作工作。
三是获得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 加大了专业设备的投入, 建成车工实习车间、计算机实训室、数控实训基地。
当前已有数控加工中心3台, 数控车床12台, 普通车床20台, 钻床10台, 锯床1台, 数控模拟设备2套( 含计算机41台) 等设备; 四是建成了北方新科等校外实训基地, 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及学生的校外实训提供了保障, 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 五) 存在的问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 学校加大了专业建设和专业研究的力度, 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模式方面。
当前数控专业的教学主要采取普通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学、 CAM机房练习, 数控实训室实践等形式, 构建出了”以典型任务为载体, 做中学、做中教,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但与企业的岗位要求脱节, 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需要一个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真实再现的教学情景。
教材建设方面。
教材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主要是缺乏指向岗位群需求的针对性及对新知识、新问题、新发展的实用性, 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价模式方面。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 对学生岗位能力评价缺乏针对性, 主要局限于学校对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考核, 缺乏企业和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导致评价不够全面。
教学队伍建设方面。
本专业于成立以来, 经过几年的建设, 已经形成了一支较强的教师团队, 但仍不能满足数控专业的发展需求, 表现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偏少, ”双师型”教师层次不高等方面。
实训基地建设方面。
当前我校数控校内实训基地功能还不够丰富,加上部分实训设备老化, 不能完全满足实训要求, 学校设备更新还有待加强。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机制, 学生顶岗实习时常出现企业热衷用工淡化培养, 学校重视教学成果却不理解生产规律的现象。
如何做到既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又能兼顾实践教学, 是当前本专业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建设目标( 一) 总体目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是学校与地方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产物, 经过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使该专业人才培养达到专业性和实用性。
为期两年的专业建设, 将构建”以典型任务为载体, 坚持做中学、做中教,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构建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 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生产性实训基地,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
经过两年的建设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在山东省同类专业中特色鲜明、起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
( 二) 具体目标加强校企合作, 推行”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完善”订单培养”培养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处于山东半岛中部的地理优势, 与周边企业合作办学, 在建设期内进一步深化与原有企业合作, 扩大合作企业数量, 按照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的岗位需求, 构建”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优质毕业生。
依照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构建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方向课+专业拓展课”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编写。
建成覆盖本专业的信息资源库。
大力推行”企业情景”教学模式, 将专业课依照教学内容分项目搬入车间进行, 以提高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能力为主线, 参考企业生产工艺和学生认知规律, 开发适合学生的特色化校本教材。
组织企业骨干、行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修订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依据课程体系, 确定专业技能方向课程。
围绕技能方向课程, 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做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继续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 编写9本校本教材; 毕业生双证率达100%。
积极改革评价体系, 采取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试题库; 完成实习( 训) 指导书的编制。
创新教学环境, 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全面推行”项目教学”,经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手段, 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数控仿真软件的特点和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 运用仿真软件建构适合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究型学习模式;在建设期间再购买41台计算机, 组建数控仿真教室、 CAD/CAM实验室两个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室和PLM技能实训平台软件。
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专业教师团队。
经过两年的建设使专业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上更趋合理, ”双师型”教师将达到96%。
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
培养教学骨干5名, 抓好青年教师培养, 选派5名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建设集”教学、社会培训、职业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内实训基地, 争取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 在山东省中职教育中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在建设期内校内数控实训基地将再购买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仿真软件、空调、投影机, 进一步打造现代化的实训基地, 并依托多功能数控技术实训中心, 积极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在岗培训, 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及专业理论水平,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实训管理运行机制。
三、建设思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坚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 面向山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 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改革办学模式, 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 一)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工学结合、岗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统一。
遵循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规律,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现校、企、生利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