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1.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特点是按年、月、日编排史实,记述历史。
下列属于这种体裁的史学著作是A.《史记》B.《离骚》C.《资治通鉴》D.《红楼梦》[参考答案] C【解析】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2.司马迁和司马光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们生活的朝代分别是A.西汉、唐朝 B.西汉、北宋 C.秦朝、元朝 D.唐朝、北宋[参考答案]B【解析】司马光是北宋人,司马迁是西汉人。
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书内容包括①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②战国七雄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④宋金南北对峙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资治通鉴》的内容,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4.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司马光主持编写《史记》C.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参考答案] B【解析】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故B错误5.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
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B.《史记》与《资治通鉴》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D.《水经注》与《金刚经》[参考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事物的分类能力。
同一类的是B都是史学著作。
6.下列关于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最早的定向工具出现在战国时期②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③《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④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是宋代文学创作的主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 A【解析】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是元代文学创作的主流。
故④错误【易错点提示】司马光和司马迁的区别。
司马光,北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司马迁,西汉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形成性测试】1.人们誉称的“史学两司马”是指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他们分别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
其中司马光所著的是A.《史记》B.《论语》C.《资治通鉴》D.《道德经》[参考答案] C【解析】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2.在《资治通鉴》中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是A.三国鼎立 B.楚汉之争 C.唐代的开元盛世 D.明代的戚继光抗倭[参考答案]D【解析】《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3.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成就斐然,以下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A.《史记》——司马迁B.《齐民要术》——贾思勰C.《资治通鉴》——郦道元D.《天工开物》——宋应星[参考答案] C【解析】本题是判断选择题。
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4.《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
下列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参考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史记》和《资治通鉴》叙述的年代。
《史记》叙述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5. 2009年,青年历史学者袁腾飞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主讲《两宋风云》。
下列有关两宋历史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并立B.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参考答案]C【解析】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6.《史记》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参考答案]把《史记》改为《资治通鉴》【解析】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二、宋词和元曲【知识讲述】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统称。
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它奠定了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在组织形式上有较为严格的规则。
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和道白。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单曲。
套数是联缀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单曲而成的组曲。
散曲与词比较,可在原句子上衬字,造成句子长短的变化,在表达上显得更自由,更接近口语;用韵更密,读起来更加动听。
元杂剧和散曲均属于演唱文学体裁,两者合在一起,统称为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能力拓展】元曲的地位。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考频分析】本内容在中考中占有一定地位,考查频率不高。
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考查的内容,重点以考察宋词元曲的作品为主,考查的内容比较全面。
从考查的层次看,以识记能力为主。
【经典题目】1.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突出体现了豪迈奔放的词风。
该词的作者是A,李清照 B.苏轼 C.关汉卿 D.李白[参考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作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是苏轼2.辛弃疾(如右图)是两宋时期“豪放派”词风的重要代表,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下列各项中,属于辛弃疾词作的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D.“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辛弃疾的作品。
是C3.南宋著名诗人郑思肖在他的诗中写道:“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词中写道:“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由此可以看出他俩难以忘怀的是A.祖国山河的统一 B.中华文化的弘扬C.旖旎宜人的风光 D.个人的离愁别恨[参考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中人物是生活时期,推断是渴望祖国的统一。
4.王强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对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项出现了错误。
这一项是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B.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里的不朽篇章C.宋代文学家具有豪放风格的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D.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参考答案] C【解析】李清照的词风格婉约。
5.词是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朝民间,两宋时期达到顶峰。
下列文学家属于宋代杰出词人的是①苏轼②汤显祖③辛弃疾④屈原⑤李清照⑥曹雪芹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参考答案] B【解析】汤显祖是明朝戏剧家,屈原生活在战国,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
6.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窦娥冤》B.《西厢记》C.《牡丹亭》D.《桃花扇》[参考答案] A【解析】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易错点提示】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作品风格。
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拓展了词体的领域,开创了豪放的词风,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乎尘垢之外”。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她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她的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辛弃疾是位传奇的英雄,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阔大的场面、战斗的雄姿、激愤的情感,充满炽烈的政治热情,体现出纯熟的艺术技巧。
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
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基础的。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中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与当时的形势紧密相关;没有宋元时期城乡经济的发展,没有北宋东京、元大都的繁荣,便没有元杂剧、风俗画日益盛行的社会基础,就没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关汉卿《窦娥冤》的创作,等等。
【形成性测试】1.在一文学作品欣赏课上,老师说:“他的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由此,我们可知“他”是A.杜甫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参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判断是辛弃疾的词,他的词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2.某班组织一场朗诵会,小张同学朗读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据你所知,此作品的体裁属于A.唐诗 B.宋词C.元曲D.明清小说【答案】B【解析】题干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北宋词人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句子。
3.我国古代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下列文学形式形成主流的先后顺序是①诗②词③小说④曲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的小说。
4.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发展的原因。
5.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下列诗词中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 ——杜甫《忆昔》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