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动物门:(1)由单个细胞或单细胞的群体组成,身体微小,由细胞器完成生活机能,故又称类器官。
(2)具有多样化的营养方式: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
(3)多样化的繁殖方式:无性生殖(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
(4)可形成包囊。
鞭毛纲:A以鞭毛为运动气管,鞭毛通常有1-4条或稍多。
B营养方式:光和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C生殖:无性生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
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可形成包囊。
肉足纲:A以伪足为运动类器官,伪足有摄食,运动功能。
B体表有极薄的细胞质膜,细胞通常分化为明显的内质与外质。
C二分裂生殖孢子纲:A营寄生生活,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的一定阶段以鞭毛或伪足为运动器。
B营养方式:异养C生活史复杂,有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的两世代交替。
D无性生殖为裂体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纤维纲:A以纤毛为运动器,纤毛较短,数目较多。
B结构一般较复杂,在原生动物中分化最多,大部分纤毛虫具有摄食的胞器。
C生殖:无性生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
海绵动物门:(1)形态结构与机能:A体型多数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B没有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
C具有水沟系。
D发育过程由逆转现象。
(2)体壁的基本结构:有两层细胞构成。
(3)水沟系: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4)生殖发育:无性生殖(出芽,形成芽球),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腔肠动物门:(1)辐射对称。
(2)两胚层,原始消化腔(消化循环腔)。
(3)组织分化。
(4)肌肉结构。
(5)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
(6)繁殖:无性生殖(出芽) 有性生殖(世代交替,有浮浪幼虫)。
水螅纲:A一般是小型的水螅型或小水母型动物B水螅型结构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C水母型一般有缘腔,触手基部有平衡囊D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水母型,有世代交替现象E刺细胞存在于外胚层,生殖腺由外胚层产钵水母纲:A钵水母一般为大型水母,而水螅水母为小型B钵水母无缘膜,而水螅水母有缘膜。
钵水母的感觉器官为触手囊,水螅水母为平衡囊。
C钵水母结构复杂,在胃囊里有胃丝,而水螅水母没有D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E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珊瑚纲:A只有水母型B结构复杂,有口道,口道钩,隔膜,隔膜丝C大多数具有发达的骨骼,为细胞分泌的角质或石灰质的骨针或骨片D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扁形动物门:(1)两侧对称。
(2)中胚层形成。
(3)皮肤肌肉囊。
(4)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5)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6)梯形神经系统。
(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
(7)生殖系统。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A引起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进一部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B增强了运动机能,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C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假体腔动物:(1)假体腔。
(2)完全的消化系统。
(3)体壁结构:体表具有角质膜,膜下有表皮层,纵肌层。
(4)身体一般呈蠕型,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有横纹。
(5)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
(6)多数为雌雄异体。
假体腔出现的意义:A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B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C体腔液可以更有效的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调节与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D体腔液作为一种流体骨骼,使虫体保持一定形态。
完全消化系统出现的意义:A消化过程顺序进行,提高消化率B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基础C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可以固定的由肛门排出体外,不必再返回到口中吐出,消化能力得到加强线虫动物门:(1)角质膜发达,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起保护作用。
(2)皮肌囊,(3)假体腔。
(4)完全的消化系统(前肠,中肠,后肠)。
(5)原肾型排泄系统(腺型,管型)。
(6)生殖系统为长管型(雌性:双管性雄性:单管型)。
(7)围咽神经环,向后发出数条神经索,以腹神经和背神经最发达,分别埋在腹线和背线内。
轮虫动物门:(1)身体纵长型,头,躯干,足三部分,身体前后有轮盘,其上有1——2轮纤毛。
(2)咽部,咀嚼器,咀嚼囊。
(3)足,足腺,趾。
(4)各器官,组织均为合胞体,细胞数恒定。
(5)排泄器官为一对具焰球的原肾管。
腹毛动物门:(1)体外有刚毛,鳞片,腹面有若干行纤毛作为行动工具,背面隆起。
(2)表面层下有6对纵肌,不排列成层。
(3)体后端分叉,每叉末端有粘腺开口。
(4)雌雄同体。
(5)排泄器官为一对具焰球的原肾管。
环节动物门:(1)体分节(同律分节)。
(2)次生体腔(真体腔,裂体腔)(3)原始的运动器官——刚毛和疣足。
(4)闭管式循环系统。
(5)后肾管式排泄系统。
(6)索式神经系统。
(7)海产类在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
软体动物门:(1)身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具外套膜,外壁分泌形成贝壳。
(2)消化系统,具有齿舌,晶杆,晶杆囊,胃盾。
(4)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并存,多为开管式循环,少数为闭管式循环。
(5)首次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微血管形成的肺。
(5)后肾管型排泄系统。
(6)神经系统: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身经节,脏神经节。
(7)雌雄异体,雌雄异形,卵生,多数螺旋形卵裂,有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钩介幼虫。
节肢动物门:(1)身体分部,为异律分节。
(2)附肢分节,增强灵活性,适应多种功能,为进化的重要标志。
(3)体被外骨骼,有蜕皮现象,增强的支持能力和保护能力。
(4)肌肉成束,不形成皮肌囊,肌肉舒展能力强。
(5)混合体腔,次生体腔退化,开管式循环。
(6)呼吸系统:水生种类:鳃,书鳃,体壁。
陆生种类:气管,书肺。
(7)排泄系统:后肾管式,马氏管式。
(8)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神经器官:触觉器,化感器,视觉器。
(9)一般为雌雄异体,且往往异形,卵生,卵胎生,幼体生殖,孤雌生殖,直接发育,间接发育。
棘皮动物门:(1)后口动物。
(2)次生辐射对称的体型,多数为五辐射对称。
(3)具有中胚层形成的石灰质内骨骼。
(4)水管系,管足。
(5)雌雄异体,间接发育。
半索动物门:(1)背身经索的前端中空的管腔,被认为是背神经管的雏形。
(2)消化管的前端有咽鳃裂,在柱头虫中,这个鳃裂呈U型,相应的,在躯干部前端两侧有许多鳃裂。
(3)口腔的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被认为是脊索动物的雏形——口索。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烟演化关系及分类地位1)二者的亲缘关系: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理由:A后口动物。
B中胚层由原肠突起形成。
C柱头虫的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形态相似。
D肌肉中磷肌酸的组成,同时含有肌酸和粗氨酸。
2)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过度类群理由:A半索动物具有咽鳃裂和背神经管的雏形,但其“口索”不是脊索。
B它有腹神经索,开管式的血液循环,肛门位于身体末端,这些都是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背索动物门:(1)背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有脊索鞘。
(2)背神经管,来源于外胚层,位于背方的神经管,前后分化为脑,脊髓,脑室,中央管。
(3)咽鳃裂。
(4)心脏的位置,消化道腹面。
闭管式循环。
(5)大多数脊索动物有肛后尾,有血红细胞,血红蛋白,骨髓的来源,中胚层。
尾索动物门:(1)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2)成体体外被有背囊,也称背囊动物。
(3)行逆行变态。
头索动物门:(1)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2)鳃裂数目多。
(3)体呈鱼形,分节现象明显。
(4)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
(5)闭管式循环,无真正心脏,腹大动脉具有搏动能力,又称狭心类。
脊椎动物门:(1)以脊柱代替脊椎,脊索只见于发育早起。
(2)出现了明显的头部,具有高度发达和集中的神经系统。
(3)除原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前后肢,上下颌,鳍形肢,掌形肢。
(4)具有完善的呼吸系统。
(5)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6)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原口纲:(1)没有上下颌。
(2)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偶鳍,只有奇鳍,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没有成对附肢的动物。
(3)终生保留脊索,没有真正的脊椎骨,在脊索上方及神经管的两侧只有一些软骨小弧片,是脊椎的雏形。
(4)脑的发达程度低。
(5)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鳃裂。
鱼纲:(1)有上下颌。
(2)有成对的附肢和发达尾部。
(3)以脊柱代替脊索,加强了支持身体,保护脊髓的功能。
(4)终生以鳃呼吸。
(5)单循环,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椎或动脉球组成。
(6)具有特殊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
(7)皮肤具有丰富的粘液腺,体表有鳞片。
软骨鱼与硬骨鱼的比较软骨鱼类A软骨。
B体表被盾鳞,口位于腹面,偶鳍水平位,歪尾型。
C鳃间隔长,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
D胃分化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发达的肝脏,肠内有螺旋瓣,无膘。
E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表,排泄废物主要为尿素。
F雄性有交配器,卵生,卵胎生,假胎生,体内受精,产卵量少,成活率。
G脑发达,比硬骨鱼还要高级,大脑体积大,大脑顶部也出现了神经物质。
硬骨鱼类A硬骨。
B体表被骨鳞和硬鳞,口位于吻部,偶鳍垂直位,正尾型。
C鳃间隔退化,具鳃盖骨,鳃裂并不直接开口体表。
D胃分化不明显,无独立的胰脏,肠内无螺旋瓣,有膘。
E生殖腺壁本身延续成管,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唯一情况,泄殖孔与肛门分别开口于体表,排泄废物主要是氨。
F雄鱼一般无交接器,卵生,体外受精,产卵量多,成活率低。
G脑比软骨鱼还原始,大脑体积小,大脑两半球尚未完全分开,大脑顶部只有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