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3000字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3000字,欢迎阅读本文!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3000字一】
这篇文章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我将正文内容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词以境界为上(王国维对词的境界的评析);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词作风格)
词以境界为上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
那么,什么是境界呢?他是这样解释的:“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上相思之苦,秋风起时偏登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
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
然二者偏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
”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
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
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有我之境”的要点在于“以我观物”,即从自我感情出发,对客体进行加工整理,一切外物都成为内在感情的表象,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幕”。
“无我之境”的要点则在于“以物观物”,强调客体存在的真实性,主体意识被客体化,如“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也是主观诗跟客观诗的区别所在。
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较多。
但对名家高手来说,他们可以得心
应手的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选择运用。
例如苏轼之词既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这样自然优美的无我之境,也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
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壮美的有我之境。
境界有上述类别之分,但“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
”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的判断。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宝帘闲挂小银钩”所描述的意境,并非不如“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啊。
然而,炼字对境界的
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红杏指头春意闹”的“闹”字,使意象生趣盎然,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智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五代北宋之词,可谓“生香真色”。
清代文学家潘德舆说,“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
于北宋。
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
至南宋则稍衰矣。
”清初有文学家说,“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
”众说纷纭。
让我们来看看王国维的观点吧:“君之于词,于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于北宋喜永叔、子瞻、少游、美成,
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者鲜矣。
尤痛诋梦窗、玉田,谓梦窗砌字,玉田
垒句。
一雕琢,一敷衍。
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
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
此始。
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
嘉、道以后至此,非不谐美业,然无救于浅薄者,
意竭于摹拟也。
”
虽然“才之不可强也”,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作品的形式体裁变化有其自身的萌芽、发展、壮大、衰落、消退和
新体裁诞生的过程。
但单纯从词的角度来看,古人词作真的是“满园春色管不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每经历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增长一些智慧。
《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过这些。
这本书把我带进了词的天堂。
我像一颗小星球,在此的浩瀚的宇宙
中尽情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写出这样或清俊或
幽怨或豪爽的文字的人不是天才那是什么!这本书增强了我整理资料的能力。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王国
维
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读师范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
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对自己写
词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
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王国维说
这话的时候刚满三十岁,只写过百来首词,就轻易把八百年来的词人几乎全不
放在眼里,写作能写到这等份上,先不说历史评价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够透
彻的了。
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岁的壮盛之年,跳
入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没顶而死,其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
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
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去,就投水自尽了。
王国
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但对于写作或画画的人而言,
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重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
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
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
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
独创一派。
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
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
精髓。
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
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
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
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
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
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
的密切结合。
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对《人间词话》的一段评论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王
国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
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划时代
的作品。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3000字二】
人间词话,词话出于人间,存于人间。
由人而感,由人而抒。
诗词是诗人
感想的文字整合,字里行间都是人生感悟。
对词话的品味,也就是对人生的感想。
阅读《人间词话》,除了增加对诗词评价的了解,同时也品味到了人生人性。
“境界”
词话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有生气。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故一宏壮,一优美。
是的,从写作上来说,我们创作应当将自己融入到情境中去,投入情感,体会最真实的感觉。
这
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否则一篇文章下来只能是以字数衡量,成为一堆机械地堆砌而成的文字。
常说“我手写我心”,然而自己的心不能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