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体知识归纳

文体知识归纳

文体知识归纳记叙文分类写人类、叙事类、写景类.状物类。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线索1. 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 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物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的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条线索。

5. 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2.第二人称。

使用第二人称来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3.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用第三人称叙述则更客观,“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记叙顺序1.顺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人相关的另件事,从而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表达方式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抒情、议论和说明。

1. 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针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增加文章的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谁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拒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花草、树木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等。

·修辞手法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进行解说。

帮助人们深人理解,比喻包括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夸大或缩小。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6、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可提醒人们思考,有的是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表示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

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

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表现手法1,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表现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

面是并列的。

2,悬念,悬念,即读者对人物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说理。

特点散文的特点主要是“形散而神不散”。

1, "形散”。

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

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尽意的发挥。

2,"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达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为了做到散文的“神不散”,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线索人物线索、物品线索、事件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

表现手法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里的“具体形象”。

2,托物言志。

这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志向。

·对比衬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往往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欲抑先扬则与之相反).联想,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6.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留。

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7,渲染,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8,烘托。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小说·三要素1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的。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

·三要素2,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外,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情节贵在曲折,跌宕。

5、环境。

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是指由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事物所形成的环境,也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结构小说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组织材料;有的以空间为线索,以地点转换为契机组织材料;有的以时间为经线、地点为纬线,经纬交织组织材料;有的单线前进,层层深入交代人事。

桑;有的复线缠绕,多头并进,显出错综复杂之美。

·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人物描写方法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

点,反映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或眼中或感受中间接反映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

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等的细节所作。

的描写。

说明文.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即文章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2,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原化、成因、用途等方面。

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和特征等的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和规律等的说明文。

2,按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生动说明文,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生动、有趣·结构1,总分式。

具体包括“总一分”式、“分一总”式、“总一分一总”式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面的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注意:总分式结构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者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连贯式结构多用于按时间顺序安排层次的说明文。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等常采用时间顺序。

具体包括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等。

2,空间顺序。

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依次进行说明,首先要确定观察点,俯视、仰视、远眺或近观,然后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南北、内外、中心等方面来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

按事物、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的顺序。

一般事理说明文多采用这种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说明方法1.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事物的特征,或对事理加以概括,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2,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或对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3,列数据,用具体的数据资料对事物的特征,或对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4.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成事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