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评论笔记

文学评论笔记

09年考研辅导班笔记文学评论写作文学理论部分考试内容及参考书目:1、基础理论部分:《文学理论基础》(阎嘉本)最重要,重点看每一章前面的概述和分问题的概述。

每章后面的文选要看一下,注意常用的一些,如“熟悉的陌生人”,抓住主要观点。

所有的考题都在此书中。

另外,《文艺学基础理论》(唐正序本,也就是川大出版的老教材)和蔡仪的《文学理论》(94年版)作参考。

2、中国古代文论部分:郭绍虞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或四卷本)。

必须具备理论知识,写作中引经据典,体现理论修养。

3、西方文论:朱立元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主要是二十世纪的文论,如接受美学、俄国形式主义等。

4、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大出版社。

马、恩关于悲剧的论述;关于典型的论述;马关于经济发展与文学关系的论述,《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的几个概念;马、恩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5、新增加美学部分,在考试中占20%。

参考王朝闻的《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题型:一、填空,是否改变不清楚,80%在本教材中能找到原话,出自概述部分,20%变动了一下。

比如,“熟悉的陌生人”是谁说的。

二、新增题型:词语解释要求:1、一句话为你解释的词语定位,如文学典型,是文学理论中关于创作的一个概念(表明你知道此问题是哪一个方面的)。

又比如,俄国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在俄国出现的文学流派。

2、正面解释,用精练的语言把它解释清楚,可以不扩展举例,为了节约时间。

3、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此作一个评论,小发挥。

如,某某某,是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诸如此类。

三、简述和论述简述和论述答题时相同点是,要分“点”说明,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相异之处在阐述部分,简述在点列出以后用两三句话阐述,解释观点,可以不举例。

而论述,要举例说明,要有一段较详细地分析论述,包括举例。

例子与观点挂钩。

可能大题不会有美学。

三、作文连续几年都是小说,2000——3000字的短故事,不排除换题材。

写作部分考察的是综合能力。

要求:专业。

不专业的情况包括:复述故事;改写,完全没有评论;离开作品大发议论。

专业:对作品表达的主题有深刻认识。

一般所选的小说都尽可能是平实的,能看出来。

如何来表达的呢?借助理论分析,不要求全面,深入你所擅长的方面,如修辞风格。

理论框架六个部分一、文学本质论核心:文学是什么?关键词:语言、形象、反映生活、意识形态。

(每章后的思考题,相当于提示。

)艾布拉姆斯解释文学的理论框架见于《镜与灯》,四个重要方面,很难用一个定义或者角度回答。

关注读者——作品之间关系;从不同角度得出对文学的不同看法。

要求:知道中心问题;框架;框架下重要观点。

如从世界这个角度看文学,有哪些看法,强调作者——读者关系。

二、文学构成论:作品——文字的关系新潮的观点:接受美学,比较文学;形象,语言;二、三节,内容形式。

一节,对文学构成作了一个评述要求:1、文学作品怎么构成的2、内容上重要概念3、作品上有哪些新潮观点(如反映批判、接受美学、英美新批评,他们的代表作。

)如英美新批评的“意图谬误”“感受谬误”三、文学创作论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作家的主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重要概念:1、创作过程实质是什么——把生活感受转化为一种艺术形象2、创作心理:影响作家创作的心理要素——想象、移情、共鸣、通感3、文学风格:布封“风格即人”。

四、文学接受论(了解)1、马克思关于消费生产关系2、区别审美的阅读和一般阅读3、传播和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如欲望的消费化五、文学阐释论文学批判六、文学的流变要点:1、文学起源的一些基本观点:模仿说、游戏说,它们的代表人物。

2、文学发展的一种状况,流变的不是发展线性。

如中国文学受佛教的影响3、未来走向评论写作:选的一般是中国作品,推荐看得文评杂志《当代文坛》《小说评论》试题分析一、解释题答题技巧:1、基本概念答出来2、进行阐释,概念的缘起,把你知道得都写出来,没规定字数3、背一些经典语言,不是教材上的话,是某个哲学理论家的话。

05年试题1、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万章·下》,原话是“……”。

世,生世。

要知道古人的生世才明白他写的文章,要做文学评论,解读古人的文学作品,必须了解古人的生世。

这是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和一种基本原则,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

2、文学阅读:(唐正序本329页)与文学消费、文学欣赏相联系。

强调不是审美的阅读,而是非审美的功利性的阅读活动。

3、读者反映批评:(阎嘉本298页)把这几个人的观点答出来。

这是在接受美学、解释学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

广义,狭义(主要指费什的观点)。

4、莎士比亚化:(马列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遵循现实主义的美学创作原则,描写历史中的真实背景和人物的历史处境,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人物形象性格丰富,情节生动曲折,不是简单的线性罗列。

“席勒化”是与之相对的概念。

06年1、诗言志说:最初出自《尚书·尧典》,原话是“……”。

意思是诗表达诗人的志向。

志——和儒家道德、政治观念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文论都是接这路子的。

朱自清《诗言志辩》,把“志”解释为,记载、记忆和怀抱。

“诗言情说”,最初出自陆机的《文赋》,诗歌是表达情感的。

这两个是中国美学的两大理论。

2、文学意象:(唐正序本)所谓文学意象,是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具有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

3、共鸣与间离:(唐正序本)共鸣:是欣赏过程中,情感活动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境界,这种现象叫做文学共鸣。

间离: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也称为陌生化效果。

通过一些方法打破第四堵墙,破除生活幻觉,是戏,而不是真实世界。

有意识的在角色、演员、观众间制造感情上的距离,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4、文本批评:关注文学性的问题,持批判的眼光关注语言文本,把主张回归文本,注重形式结构。

二、简要论述题(必考题型)答题技巧:1、思路清晰2、阐述详尽3、注重实际论据:经典引用,名人名言名句;举例子,具体文学作品05年试题1文学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答关系题:区别和联系区别:文学虚构与真实有很大的不同,文学根本上就是一种虚构。

虚构是因为文学作品是艺术家的想象,要体现作家的主观创造性、情感、价值理念和审美趣味。

文学的世界不同于外在现实社会的真实的世界。

就如柏拉图所言,艺术就像一面镜子。

任何作品都涉及作者的情感,不能达到和生活一样真实。

(引用名句:文学作品所有的陈述都是伪陈述)二者有本质区别。

B联系因为文学艺术真实,情感是虚构的,但情感是作者真正的感受所发泄出来的,作品表现的内容也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文学作品要追求真实性,追求人生活的真谛,现实主义作品要揭示出社会发展的真实的面貌以及必然发展的趋势是求真的。

艺术真实来源于显示生活是比现实生活更加逼真。

2 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唐本p387)首先要分别解释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内涵和艺术标准内涵。

区别:思想标准:痕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标准尺度。

艺术标准:对艺术本身的特性进行评价,a艺术描写是否真实生动举例祥林嫂,阿Q b艺术形式是否完美 c 是否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联系:⑴、从创作过程来看,思想和艺术是不可分的,思想、艺术提炼应同时构成。

⑵、从具体文本的存在来看,内容、形式有机统一体。

⑶、从艺术接受角度看,把内容、形式联系在一块。

06年试题1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唐本)文学思维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逻辑思维,一是形象思维,是主导,文学创作的特征。

⑴艺术想象的形象性,始终不能脱离形象⑵艺术想象的情感性,文学创作是情感的表现。

⑶艺术想象的自由性,使文学创作灵动,不死板。

⑷艺术想象的创造性,使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可重复的,如本雅明所言“独一无二的特性”。

也离不开逻辑思维,作用如下:⑴确定文学作品主题思想⑵文学创作过程中结构、人物的内在联系⑶作品写成后,对作品的修改润色2,消费文化与文化接受的关系(阎嘉本)⑴消费文化的形成⑵消费文化的特征具有两重性。

⑶消费文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使人们可以接受各种文学作品,不是把高雅文学作为唯一的标准,重视大众文学、文化,重视文学的娱乐性质和品格。

⑷文学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文学和非文学的异质文化的渗透,融合,如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使得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消除了。

07年试题1、如何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待文学?老教材上更详尽。

⑴内容决定形式:从文学创作来看,先进行体验再表达。

从文学发展观念来看,时代文学内容变化,形式也随之变化。

如古希腊史诗到现代小说的转变。

⑵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文学形式有自身的规律,不受内容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就认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形式对内容有决定性作用,形式优劣影响到内容的表达。

⑶形式和内容可以互相转化,按照黑格尔的哲学,内容本身就是形式,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形式是内容转化而来的。

⑷内容与形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可分离。

2、简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关系:⑴区别:定义写出来。

文学接受是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消费。

⑵文学生产对文学接受带来影响。

阎嘉本第193页⑶文学接受对文学生产的影响:文学接受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实现;文学接受是文学生产的动力;文学的功能和价值,只有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才得到实现。

评论写作文学评论有固定的模式,专业性。

1、基本理论要掌握2、关键词的运用模式类型如下:1、社会历史批评:适合于现实主义作品。

⑴典型环境、典型人物:A鲜明的具体,丰富特征;B 代表特征⑵真实性,反映了哪一个历史时段的事情。

A 真实的现象 B 本质真实⑶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2、文本批评:高分较多关注文本,适用于没有作者时代,评论是要求理论性强。

要选择定位角度。

⑴形式的问题:语言(陌生化;新批评的方法;)语言之间的悖论;反讽;语言之间的张力结构,几条线索来推进的。

技巧揭示出来的隐喻意义。

⑵叙事学:A 现实生活中作者,隐含作者(从作品推断作者人格、性格——叙述者:小说中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理想的读者——现实读者)B 叙述的可靠和不可靠:不可靠的意味着一种反讽。

C 叙述的视角:全知视角限制视角——比较客观的叙事,看到的讲出来,没看到的不讲,构成了悬念。

还有一种是白痴式的叙事,也是限制叙事。

D 叙述速度:省略(最快)概括(较快)故事发生的现实时间——文本用的叙述时间延宕:现代小说形式的更本变化——慢,原本很小的事情,用很多去写。

(如诗化小说)3、心理批评:⑴创作者创作心理⑵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作品意象也可以用心理分析,通过揭示接受者心理的变化,从而揭示出象征意义和隐含意义。

弗洛伊德的理论:A 无意识(作品断裂之处)B 泛性说:性有本能问题,恋母情结,男孩三到五岁后对母亲的依恋,把父亲视为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