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宄者以“进食行为”、“饮食行力”、“幼儿饮食”等为关键词,初步检索了1981-2011年的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11年的万方学位论文库以及1999-2011年的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结果发现,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大都关注幼儿“饮食”的具体内容,比如挑食偏食行为、进食速度、早餐、零食食用状况等,也会对幼儿饮食行为与其他要素(如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而教育工作者主要专注饮食行为具体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探讨,如探讨幼儿零食选择与食用的问题(赵亚、傅淳,2010)。
不管是医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内容主要是“饮食”,专门针对进食行为的研宄相对较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幼儿饮食以及饮食行为的研究以医学和营养学领域的研究较为多见,而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
由于与进食行为有关的文献资料较少,而进食行为作为饮食行为的一部分,在有关饮食行为的研究中往往会有所涉及。
因此,研究者决定以“进食行为”、“饮食行为”、“幼儿饮食”、“eatingbehavior"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研宄,现作如下论述:1.饮食行为的概念界定研究者翻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列颠百科全书》、《辞海》等工具,并未发现“饮食行为”的相关定义。
但是查阅到有关“饮食民俗”的定义:“主要指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包括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
”由“饮食民俗”的定义可以得出:“饮食民俗”包括饮食行为,饮食行为包括进食行为,那么“饮食民俗”的内涵也可以为我们界定“饮食行为”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对饮食行为做了如下界定:马冠生将饮食行为界定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
饮食行为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
它包括众多的行为,诸如:(1)食物的选择;(2)食物的烹调加工;(3)食物的贮存;(4)食物的消费。
”刘力,李云辉(2006)认为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信念支配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与膳食活动。
另有学者将饮食行为界定为:“饮食行为是指在食物原料的选择、加工、烹调方法、饮食行为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受饮食环境、经济状况、行为能力、发育状况、教育和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有关饮食行为的内容,葛可佑(2004)认为饮食行为应该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和进食氛围。
玛格丽特(Margaret KH,2002)等提出饮食行为可能包含特殊饮食、计划性、家庭/社会影响、零食、食物特性、健康饮食意识、食物购买、食物准备、外出就餐、惜绪性饮食等十方面的内容。
钱明(2007)则认为,饮食行为应该包括饮食成分均衡、食品加工、食物搭配和进食方式四个维度。
卢慧兰(2009)认为饮食行为的内涵包括饮食营养、饮食卫生、饮食方法、饮食礼仪等多个方面,包括餐桌上和餐桌以外、食物选择和食物包装、正餐和零食行为。
有关幼儿饮食膳食结构的研究也很多。
综上,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就饮食行为而言,目前并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界定,大多数研究者多从饮食行为包含的内容来界定饮食行为,而进食行为作为饮食行为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明确的定义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目前尚无研宄对进食行为进行专门的界定,但就“进食”本身来看,其涵义其实很明朗,进食即为口语中的“吃饭”,“进食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吃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关行为。
据此,研究者将饮食行为界定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之下产生的,与吃和喝有关的外部活动。
2.“幼儿饮食行为”概念界定还有的学者用分类的方法界定了儿童的饮食行为:马冠生、唐莉莉等将儿童的饮食行为划分为吃早餐行为、食用零食行为、食用快餐行为以及饮料消费行为。
林志萍认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包括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两部分。
饮食行为主要指早餐行为、挑食偏食行为,以及甜食、含糖饮料、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等的饮食行为;膳食结构则包括了蔬果类、动物类和奶豆类食品的食用频率。
而总的看来,与成年人饮食行为内容相比,幼儿饮食行为的内容更多的关注幼儿饮食的膳食营养和不良饮食行为习惯这两方面,与幼儿饮食行为相关的情绪、客观影响因素等并没有被国内外研宄者纳入幼儿饮食行为的内容框架之内。
借鉴饮食民俗、饮食、行为及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定义及内涵,同时结合幼儿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本研究所关注的幼儿饮食行为主要是指 3-6 岁幼儿在进食开始到进食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所有的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处在进食环境中的幼儿,与食物、餐具等事物以及与他人互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本研究所关注的饮食行为主要是指幼儿进餐过程中的外在行为表现。
研究者根据在幼儿园观察幼儿进餐时的表现以及结合饮食行为的理论,同时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从幼儿进餐的独立性、进餐的速度、进餐的专注性、挑食偏食行为、吃零食行为、对于并不喜欢的食物的行为表现以及对于从未吃过或未见过的食物的行为表现七个维度考察幼儿的饮食行为。
3.有关饮食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根据查阅的文献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有关饮食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
而国外饮食行为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饮食行为的发展模型和饮食行为的认知模型。
饮食行为的发展模型强调学习与经验的重要性,并且关注童年期食物偏好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饮食行为的发展模型实际上是饮食偏好的发展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包括三方面:食物接触、社会学习和联想学习。
有研宄表明,人类在遇到新奇食物时会表现出恐惧和回避的现象。
伯奇(Birch)和马林(Marin)的研宄证实了食物接触和饮食偏好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对新奇食物至少接触8次以上,食物偏好才幵始发生明显改变。
因此,幼儿在接触新的食物时,会产生一些恐惧感,慢慢地接触就会接受这些食物,并且慢慢地改变食物的偏好社会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从而对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模仿或者观察学习。
有研究表明,食物偏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饮食行为而改变,因此应当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中的家长、教师、同伴以及媒体对于幼儿饮食行为发展的影响。
而奖励性饮食行为、食物作为奖赏以及食物与生理之间的反应这些偶然因素是饮食行为发展模型中的联想学习。
总的说来,发展模型十分强调学习的作用,从发展论的观念讨论食物接触、社会学习以及联想学习对饮食发展的影响。
饮食行为的认知模型关注的个人的认知,考察认知可预测和解释行为的程度。
目前国外大多数应用于饮食行为的研究都利用了社会认知模型,既可以对饮食行为进行预测,也能作为改变饮食习惯的重要干预措施。
其中,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 reasoned action, 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在饮食行为研究中十分普遍,两者都很强调个体在行动之前,系统运用已有信息,进行计划和理性决策,强调个体的健康行为意图可以看出,饮食行为的认知模型十分突出认知对于行为的影响,但是,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了理性,忽视了情绪、情感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4.有关饮食行为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幼儿饮食行为的现状并不乐观。
斯金纳(Skinner,2004)等人的研宄表明,零食已经成为幼儿饮食行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吃零食的比例也在增加。
对于胡椒、韭菜、萝卜和薦薛等由于独特的味道和粘性的食物,是孩子最不爱吃的,挑食问题比较普遍。
国内学者魏梅(2008)、袁丽娟(2008)、孙吉(2006)、周立清(2007)、李琼符(2010)、梁心怿(2009)等人都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以梁心怿(2009)和周立清(2007)的调查数据为例,仅55. 596的儿童表现为不挑食或偶尔挑食;97. 5%的儿童除正餐外还进食各类零食,边看电视边用餐及边玩边吃的行为较为普遍。
52. 4%的儿童在幼儿园里进食比在家里表现好,有18. 1%的儿童经常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餐厅进食。
进食所花时间小于15 min者13人(占3. 69%), 15-30 min者198 人(占 56. 25%),大于 30 min 141 人(占 40. 06%)等。
总的看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幼儿挑食、偏食的现象普遍,零食食用有些过度,并且还有多数幼儿没有养成进食的良好习惯,喜欢边吃边玩,吃饭时间过长等等。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己经不容忽视,如何改善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所关注的重点。
上述研宄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正是由于目前幼儿饮食行为普遍存在问题,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就变得尤其重要。
而在研究方法上,目前有关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研宄多数采用问卷调查法,一般以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李琼符(2010)等人的研究还采用了现场观察法,这些研究方法都为本研宄提供了参考。
但是通过整理目前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采用量化的方法,根据问卷的数据进行百分比比较和--些相关分析,很少有针对幼儿饮食行为问题质化的描述性分析。
L.国外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研究者以eatingbehavior为关键词搜索了相关数据库,查找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文章,发现与幼儿饮食行为直接相关的文章不多,因此研究者在整理相关文献时借鉴了许多与饮食相关的文章。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国外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饮食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以及幼儿对饮食行为概念的相关认知研究等方面。
如丹尼。
汤姆林森、希特勒。
威尔克森纳等(DianeTomlinson,HeatherWilkinsoner,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对儿童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存在影响以及饮食营养的摄入不足给儿童身体和精神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等。
凯瑟琳、克里斯特佛等(CatharineR.Gale,ChristopherN.Martyn,Lynneo.Marriott,2009)通过对241名6个月或12个月的儿童进行长达4年的饮食调节后,对该部分儿童进行智力测验,结果显示,那些从婴儿期饮食以水果、蔬菜和家庭自己准备的食物为主的儿童都有较高的智力分数和较好的记忆力。
大卫。
本德(DavidBenton,2008)也证实了儿童的饮食对认知和行为的影,他指出,饮食可能会影响婴儿时期脑的发育,大体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的:一种是通过影响脑的结构,另一种是通过能量的提供。
另外,莎拉(ShaylaC.Holub,MA,2005)等进行了学前儿童对饮食及饮食行为内容的认知研究,结果只有17%的学前儿童对于饮食这一定义给出了较为确切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