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25分)1.(10分)古诗文默写。
(1)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4),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5)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抒发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2.(3分)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拮据.(jū)嗔.(zhēn)怒重蹈覆.(fù)辙不言而喻.(yù)B.亵渎.(dú)谮.(zèn)害吹毛求疵.(cī)咬文嚼.(jué)字C.扶掖.(yè)煞.(shà)白恪.(kè)尽职守强.(qiǎnɡ)聒不舍D.旁鹜.(wù)炽.(chì)痛根深蒂.(dì)固一抔.(póu)黄土3.(6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人这一辈子都在赶路,有的人在奋力地奔跑,有的人在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又该往何处去。
人生的道路,关键在于选择,人的追求、梦想也反映在选择之中。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没有最适合自己的路,只有最好的路。
人们总喜欢四处寻找出路。
其实很多时候路就在我们的脚下,只是我们总喜欢将目光眺望远方,不愿低下自己①(高贵、高傲)的头颅,总想试图去②(开创、开辟)一条新路,却不知道,新路与旧路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沿途的风景有所不同而已,一样的充满坎坷,一样的泥泞崎岖。
所以路无所谓新旧,也无所谓好坏。
最多人走的未必就是一条好路,很少人甚至没有人去走的也并非就是很差的路,到底该走哪条路,全在于自己的需要和选择。
(1)请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①②(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联系上下文,为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
4.(3分)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3分)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
郑屠当不过,讨饶。
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地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①从选文看,鲁达的性格特征主要是、。
②联系前文情节,说一说鲁达为什么要“痛打这厮”?二、古诗文阅读(20分)6.(17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伏念①,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
何期②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③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初奉先帝,资仰④于官,不自治生⑤.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⑥,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选自诸葛亮《自表后主》)【注释】①伏念:俯伏思念。
②何期:哪里想到。
③孝道:古人以继承父志为孝。
④资仰:凭借依靠。
⑤治生:经营生计。
⑥调度:另外的安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约己爱民④屏黜奸谗以厚风俗(2)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愿.陛下亲之信之/伏愿.陛下清心寡欲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C.躬耕于.南阳/达孝道于.先君D.咨臣以.当世之事/以.长尺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4)《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
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甲)作简要分析。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7.(3分)古诗词赏析下列对诗词品析有误的一项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三、现代文阅读(30分)8.(14分)阅读下面的一篇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鲁迅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1)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①“阿!闰土哥,﹣﹣你来了?……”②“老爷!……”(2)闰土见到二十余年前的童年好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3)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上面的文字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4)画线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选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资料链接】过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
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
……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出人生本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9.(16分)阅读下面的一篇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老师!阎连科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
相向而坐,喝着白开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
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下刺骨的寒凉。
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梢,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征战的循环往复,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