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础知识文稿演示
泻下通便、软坚
咸 散结、消肿,多
肾
用于大便干结,
消除肿瘤、结核。
黄连、牛黄、 杏仁、大黄、 枇杷叶、黄 芩、厚朴、 白芍。
芒硝、牡蛎、 壁虎、石决 明。
二.中药的升降浮沉
•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 种趋向的性能。
含 • 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 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 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 体为观察对象。
一.四气五味
• 性味是指药物 的四气 、五味 . (一)四气 1.四气的含义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 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 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要概念之一。
• 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 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 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 气味俱同,作用也略有不同。 • 气味均不同的药物,其功效也就有所区别 .
在辨识药性时,不能
结
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
论
起来。必须将气和味
中药基础知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 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具有独特的 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 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 点,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为了与之 区别,并体现“中国特色”,逐渐将本 草学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与 “本草”的概念及其变迁
能生津开胃,收
酸 敛止汗,帮助消
肝
化,改善拉肚子
症状。
补虚止痛,缓和
甘 药性,调和脾胃
脾
系统
薄荷、木香、 川芎、小茴 香、紫苏、 白芷、花椒、 肉桂
乌梅、五倍 子、五味子、 山楂、山茱 萸。
人参、甘草、 红枣、黄芪、 淮山、薏仁、 熟地黄。
(续前表)
具有清热泻火、
苦 降火气、解毒、
心
除烦燥等作用。
是药物的作用。 ①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②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
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
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 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 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 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 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 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 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 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 因之而标以咸味。
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
四气 、五味作用的总结
四性 属性
作用
代表中药材
温 阳 祛寒补虚。
热
祛寒,消除寒症。
红枣、黄芪、当 归、川芎、龙眼 肉
肉桂。
寒
清热解暑,消除热症。 金银花、黄连、
阴
大黄、生地黄。
凉
降火气,减轻热症。 薏仁、菊花、西
洋参、罗汉果。
五味 作 用
对应器官 代表中药材
辛 能活血行气,发 肺 散风寒。
• 如果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当用寒药用了 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反之,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当用 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 伤阳。
• 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热药治热性病, 则必然要加重病情。
(二) 五味
1.五味的含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即
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2.五味的确定 •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 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 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 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 有热性。
3.四气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 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 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4.四气的意义
•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 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
“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疾病 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 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古代称为“本草”。
“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包 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由于其来源 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本 草”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2.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 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 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 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 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 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பைடு நூலகம்
3.五味的作用 辛散行、酸收涩、甘缓补、 苦泄降 、咸软坚
4.五味的 实际意义
一是标示药物 的真实滋味
二是提示药物作 用的基本范围
(三)气和味的关系
• 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 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 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 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 作用.
自古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 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的药性 和效能.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 浮沉
毒性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药的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 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义 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 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 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 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 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意义
• 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 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 需要针对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升降浮沉, 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 药的原则。 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 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 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 可用大黄等通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