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国家法规与政策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1.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1.4《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1.5《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的规划》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家政策2.1《民用建筑节能条例》2.2《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3《“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2.42.6《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地温中央空调机组是一种利用地下恒温热源进行供冷供暖的新型节能环保空调设备,它根据逆卡诺循环原理,采用热泵技术,利用地温恒温能源,冬天通过空调机组热交换将地下水或土壤中的热量提出用于室内采暖,而夏天利用地下土壤或地下水带走热量达到制冷效果。
并可提供四季生活冷热水,其中夏季利用热回收技术,可提供免费生活热水,是当代最经济环保节能的中央空调机组。
水(地)源热泵节能型中央空调概况及市场前景地源热泵技术作为一种有益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冷热源形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建设机构设计单位、房地产商和生产厂商以及公众的广泛兴趣,"地源热泵"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谈及。
这一技术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的空调工程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华北和中原地区空调系统的一大热点,而且其应用地区,已经从广州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迅速扩大到湖北、湖南、内蒙和东北等地。
最近几年国内空调设备生产厂家纷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地源热泵产品,冠之以诸如‘地源中央空调系统’、‘水源中央空调系统’、‘地温中央空调系’‘中央液态冷热源’等等的名称,但从工作原理上看,万变不离其宗!我国地源热泵市场未来十年预计增长5-8倍近日,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凸显,低碳节能的推崇力度加大,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作为节能产品成为关注重点,据制冷快报记者从“第三届2010中日热泵与蓄热技术交流会”上获悉,截止2009年,全国累计节能建筑面积40.8亿平方米,其中地源热泵使用总面积已达1.39亿平方米,市场相关产品销售总额已超过16亿人民币。
预计到到2020年,我国的地源热泵市场规模将比目前增长5~8倍。
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全国地源热泵委员会主任委员徐伟在会上的讲话中了解到,在新建建筑节能方面,截止2009年,全国累计节能建筑面积40.8亿平方米,可形成约3600万吨标煤的节能能力,每年可减排CO2约9360万吨。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09年采暖季前,北方15省市已经完成节能改造面积共计10949万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上海、江苏、湖南、深圳等南方省市也开展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对过渡地区和南方地区开展这项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另外,制冷快报记者还获悉,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体系建设方面,全国共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9359栋,确定重点用能建筑2647栋,完成能源审计2175栋。
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方面,2009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共支持了111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和“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确定了44个示范城市和86个农村地区县级示范。
截至2009年底,全国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11.79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1.39亿平方米,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14.2-35.4%。
随着我国热泵应用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09年,我国地源热泵使用总面积已达1.39亿平方米,市场相关产品销售总额已超过16亿人民币。
并且,市场份额也正逐年从外资品牌占有大量市场份额向国有自主品牌渐成主导转变。
这些喜人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近年来国家对于地源热泵应用所出台的一系列相关国家及地方性政策的支持与推动。
专家对我国地源热泵发展趋势做了预测:随着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要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均居住面积的不断提高、设备更新换代等客观需要,我国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于土壤热响应试验、系统适应性分析、相关分析计算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与太阳能系统结合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与蓄能系统结合应用等方面。
中国地源热泵进入黄金五年根据部分公开的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中央空调行业总销售额接近400亿元人民币,但行业的增长率最多只有7%,远远低于往年的20%~30%。
其中,地源热泵市场销售额接近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21.3%,远超过了行业整体增长率。
2009年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中央空调行业总销售额为360亿元人民币,同比2008年下降7.69%。
但是,地源热泵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市场相关产品销售总额已超过16亿元人民币。
2010年中,安然渡过经济危机中国中央空调行业重新驶入快速增长的通道。
预计2010年市场销售整体总额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
其中,低碳成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关注焦点的背景下,也引发了地源热泵市场相关产品的销售新一轮的爆发,预计在2010年中这类产品的销售总额将接近30亿元人民币。
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2011年地源热泵地源热泵市场规模将同比2010年的增长将近1倍,达到60亿。
而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预计2011年至2015年中,中国中央空调行业整体销售额将继续保持每年20%~30%的增长率,而地源热泵产品的总销售额年增长率将至少率保持在40%~50%的水平,从而真正步入增长的“黄金五年”。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财建[2009]30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建设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建设局:根据《可再生能源法》,为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领域大规模应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
为指导开展示范工作,我们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〇〇九年七月六日附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战略部署,深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筑领域应用,将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以下简称城市示范),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城市示范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面积迅速增加,部分地区已呈现规模化应用势头。
为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更好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级示范。
开展城市示范,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技术标准等配套能力建设,形成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有效模式;有助于拉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市场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
二、示范城市申请条件、申请程序及审核确认(一)申请示范城市应具备的条件。
申请示范的城市是指地级市(包括区、州、盟)、副省级城市;直辖市可作为独立申报单位,也可组织本辖区地级市区申报示范城市。
1.已对本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评估,具备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条件。
2.已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
3.已制定近2年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见附1),详细说明在今后2年可以实施的项目情况,做到项目落实,并说明项目基本情况,包括工程应用的技术类型、应用面积、实施期限等,并填写《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项目备案表》(详见附2)。
4.在今后2年内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应具备一定规模,其中:地级市(包括区、州、盟)应用面积不低于200万平方米,或应用比例不低于30%;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应用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米。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包括新增的新建(含改扩建)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面积以及既有建筑改造中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面积,具体将根据不同技术类型应用面积计算确定,计算公式为: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0.5+地源热泵系统建筑应用面积×1+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建筑应用面积×1.5+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结合系统建筑应用面积×1.5。
地源热泵包括土壤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技术。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指2年内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与新建(含改扩建)建筑面积之比。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标准、规程或图集基本健全,具备一定的技术及产业基础。
6.优先支持已出台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的城市。
(二)示范城市申请程序。
1.申请示范的城市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编写实施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送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2.省级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各市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和初审后,择优选择备选城市,并于每年5月31日前联合上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申报截止日期为8月31日)。
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示范的地级市原则上不超过3个。
(三)示范城市审核确认。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对各地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综合考虑项目落实程度、今后2年内推广应用面积、技术先进适用性、城市能力具备条件、机制创新实现程度等因素,选择确定纳入示范的城市。
对于逾期上报的城市示范申请,将不予受理。
三、中央财政支持城市示范的方式及有关要求(一)综合考量,切块下达。
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将予以专项补助。
资金补助基准为每个示范城市5000万元,具体根据2年内应用面积、推广技术类型、能源替代效果、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切块到省。
推广应用面积大,技术类型先进适用,能源替代效果好,能力建设突出,资金运用实现创新,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每个示范城市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8000万元;相反,将相应调减补助额度。
(二)创新机制,放大效应。
各地应创新补助资金使用方式,立足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可综合采用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资本金注入、设立种子基金等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工程项目建设及配套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其中,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项目的资金原则上不得低于总补助的90%,用于配套能力建设的资金,主要用于标准制订、能效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