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庄子》选读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
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
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
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摘编自聂石樵《庄子》)1.下列对于《庄子》风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此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
这三种形式有时难以分清。
B.《庄子》的文章结构模糊,是以思想和情感为纽带,把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C.《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它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以多样寓言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D.《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多,也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因而寓言成为《庄子》采用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
B.以寓言为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C.《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运用寓言的风格,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D.《庄子》一书之所以寓言数量多,是因为庄子认为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胜于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卮言层出无穷,能够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它出于无心,自然流露,因而在庄子自称的创作方法中位列首位。
B.《逍遥游》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阐发主题,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余音之中。
其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C.《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也形成了《庄子》的想象虚构,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的特点。
D.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可见庄子已经超越了当世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
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地,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属:连缀,撰写。
B.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适:满足。
C.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
D.吾将曳尾于涂.中涂:道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B.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D.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
庄周以牲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
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酬张少府①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后理想破灭。
写此诗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8.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字,如“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5分)9.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追求?(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2)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
(3)能尊生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
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
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
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
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
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
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
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
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
“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
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