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评价机制研究
1.引言
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持体系,对国家培育具有创新主导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的日益增多,创新平台管理及评价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很有必要。
2.创新平台体系结构
目前各省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产业技术重大专项,力求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创新平台分类主要以属性和依托单位来分。
1)按平台的属性分类
通过申报,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创新平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省发改委认定的帮助企业建立创新体系的平台有: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2)按平台依托单位分类
主要依托单位为高等院校、为科研院所、转制后的科研院所、企业
3.创新平台考核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开展科学的评价活动的前提,要以一定的尺度或标准来衡量评价对象。
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性,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关联度、战略性以及生态性等原则。
就政策层面而言,政府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为其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政府唯有了解创新主体的创新状态,了解创新主体创新的优、劣势所在,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达到更高的水平。
创新的测度和分析如果只是在宏观或中观层面考量,忽视了对于微观的创新主体的考察,那么依此而得出的创新政策和创新发展战略难免出现疏漏和错失,以致可能出现政府善意的行为却同创新主体的需求不相匹配的情况,由此政策的实效性也就难以保证。
对于创新主体而言,创新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的生命线。
政府的角色毕竟只是推动和引导,不能完全代替创新主体去从事具体的创新活动。
因此,创新主体也需要自己掌握一把标尺来衡量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便适时地调整技术研发方向,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
20世纪创新计量主要反映的是传统线性创新的概念,其计量指标主要集中在创新投入方面,具体变量包括:研发(R&D)投资、教育支出、投入资金、研究人员、大学研究生和技术密集程度等;随着创新测度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以及大量调查数据的产生,21世纪创新计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其主要特征是大量增加了中间过程变量,比如:知识、网络和创新环境等,使得创新的测度更具深度和实证参考价值。
[1]
5.如何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既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是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原生动力。
为了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将其评价指标量化,简化,以达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来考核创新平台。
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要素来考虑: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创新价值的实现、管理创新。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在不断充实完善国家层面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强化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促进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任务,对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评价机制
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评价机制,符合“联合平台”的本质属性以及“中央主导、地方主管”管理体制的要求。
把对“联合平台”的绩效考核,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评价交由地方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有利于结合对“联合平台”的过程管理,准确把握“联合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有利于对“联合平台”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给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也有利于地方主管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对“联合平台”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并督促“联合平台”通过整改提升水平,从而增强“地方主管”的实效性。
中央主管部门则是在地方考核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联合平台”的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发展潜力大、贡献突出的“联合平台”,以支持创新能力“二次”提升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并择优选拔一批“联合平台”作为提升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培育对象;对于在地方考核中发现问题比较多、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联合平台”,给予取消资格的处理决定。
真正实现“优胜劣汰、滚动发展”,从而增强“中央主导”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赵卫亚、彭寿康、朱晋. 计量经济学[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 - 10
[2]吴建南,孟凡蓉,章磊.高校“985 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评价体系构建思路探析[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09(6):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