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一、绿色化发展,先导动力在思维——树立生态理念,变环境优势为后发优势
XX地处茅山老区,历史上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然而,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也意味着对环境破坏较少。
XX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资源,把“守住绿水青山”作为发展底线,即使面对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也始终秉持战略定力,坚持一条原则:加快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人们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XX市委书记尹卫东看来,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涵义:
绿色发展最具永续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只有注重生态保护,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才能实现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为XX 的长远发展留下充足空间。
XX市委、市政府自觉树立起以生态推动发展的理念,坚决摒弃以环境换取增长的做法,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使治污铁腕硬起来、生态关口紧起来。
绿色环境最具竞争力,“绿水青山”孕育“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
如何把生态优势变
为发展优势,XX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放大生态环境、资源空间、区位交通、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叠加优势,让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让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力求在新形势下走出一条以优质生态资源吸引高端产业、引领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绿色民生最具普惠性,“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洁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顺应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活”、现在“求生态”的殷切期盼,XX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水净”“天蓝”“地绿”等民生环保行动,让XX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这些生态理念的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为XX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二、绿色化发展,基础支撑在产业——围绕转型主线,以优质资源换高端产业
针对丘陵地区地下资源少、产业基础差、环境容量小的突出矛盾,XX市坚持“低碳、生态、绿色”的产业定位,全面把握“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三位一体的发展导向,在产业发展中嵌入都市景观农业、乡村休闲观
光、农旅结合体验等“绿色因子”,让生态资源进一步活化、显化、产业化,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立足品牌化,做强现代农业。
按照“带好头、领好向”的更高定位,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旅游理念开发农业,以市场导向发展农业,充分释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和品牌红利。
一方面,加快实施百亩家庭农场、千亩现代农业园区、万亩高标准农田“百千万”工程;另一方面,深入拓展农业生态景观、休闲旅游、文化传承功能,把纯农业转变为生产、加工、流通、观光相融合的“六次产业”,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真正把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弱质产业做成富民产业、活力产业、有奔头的产业,重建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
同时,充分发挥“时代楷模”赵亚夫的优势和作用,加快推广“戴庄经验”,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让XX农业特色品牌家喻户晓,成为绿色消费的热点。
立足可循环,做优新型工业。
将“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值”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低碳升级、循环改造、绿色替代“三管齐下”,持续“挤出”高耗能GDP、“植入”更多绿色GDP。
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抬高项目准入门槛,近年来共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10个,劝退不符合产业政策项目54个。
即将上马的华电XX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其中环保投入就
达25亿元,采用最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并实施“近零排放”技术改造,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增容减污”,产生“1+1﹤1”的环保效益。
目前,开发区正全力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下蜀镇也在积极争创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
同时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快集聚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真正把XX的生态优势转变成研发优势、创新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绿色发展的活力。
立足原生态,发展休闲旅游。
把休闲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取向,进一步放大XX“离生态很近、离都市更近”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六园经济”(做南京乃至长三角的花园、果园、菜园、茶园、乐园、家园),突出抓好九龙山片区、赤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后白国家农业公园等重点旅游板块的开发建设,科学布局“十大旅游基地”“十大农业观光园”等休闲旅游吸引体,努力打造一批“外部环境比城市宜人、居住设施比家中舒适”的度假场所。
同时,组织好“十大旅游活动”,让XX旅游“串得成线、留得住人、赚得到钱”,实现从“活力产业”向“动力产业”转型,从服务业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
三、绿色化发展,关键环节在治理——坚持城乡统筹,建宜居城市展生态之美
近年来,XX以打造舒适宜居生态环境为引领,坚持把生态理念全面融入到城乡规划建设之中,实施一系列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着力构筑园林城市、宜居小镇、美丽乡村有机融合的空间框架轮廓。
优化生态空间。
围绕产业“三集”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类区域,突出抓好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产业准入和资金管理,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
明确工业向临港工业集中区和开发区“两点集聚”;南部的乡镇原则上不布局工业项目,而是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以休闲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特别是抓住XX被列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多规融合机制,实施差别化的财政、用地、产业等政策,引导各地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成产业点状集聚和污染集中控制,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好的自己。
打造美丽镇村。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走“摊大饼”的老路,多下“蒸小笼”的功夫,使城乡建设成为财富创造和积累的过程,努力做到“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推进宝华、后白、天王等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提升国家生态镇建设水平,打造富有绿色格调、栖居尺度、复合功能的城乡结构单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高标准推进中心村、历史文化村的深化设计,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完善基础设施。
把环保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高标准建成一批环境工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基础。
近年来,XX市累计投入6亿元,实施市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7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污水管网铺设,全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累计铺设污水管网395公里,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收集系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
新建垃圾填埋场和多家垃圾中转站,建立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四、绿色化发展,根本保障在制度——加强机制创新,用考核导向促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是一个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共同获益的过程,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
XX市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命线,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用铁的纪律、铁的手腕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完善生态制度。
把制度引领作为绿色化发展的先导工程,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四大制度,即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制度、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治制度、生态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切实夯实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倡导“绿色生活”。
大力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浓厚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把绿色化变成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景与自觉行动,在推动共建生态文明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尽享生态福利。
建立环保诚信企业发布制度,及时宣传先进典型,曝光污染企业,让广大企业家认识到,惟有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才能永续发展、基业常青,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引领绿色发展、企业加快生态转型、公众践行低碳生活”的共建共享格局。
改进考核机制。
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化考核,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南部乡镇,考核重点在高效农业和旅游业指标,不过分追求GDP、工业等考核指标,切实激发绿色发展的热情,浓厚生态发展的氛围。
特别是制定完善镇区联动招商激励机制,项目信息全市共享,南部乡镇有项目信息,就推介到开发区和临港工业区。
这样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南部的生态环境,也充分体现了各大板块的特色优势,有效促进了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多年的坚守和探索,XX蓄积了巨大生态红利。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服务业投资、技改投资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列镇江各辖市区第一,跻身全国中小城市发展潜力前三强。
“争当全省绿色发展排头兵”,正在XX城乡大地上变为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