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题单选题:A-按朱熹的逻辑,可以把常人分成“气禀”最厚、厚、薄、最薄四类,对气禀薄者要导之以(A)。
A政B礼C德D刑B-“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A)的思想。
A邓析B老子C子产D孔子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的人是(D)。
A张之洞B梁启超C 黄宗羲D康有为C-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B)。
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D-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C)论。
C三纲五常“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C)的主张。
A朱熹B阮籍C董仲舒D丘睿《大清律例》集中体现了纲常名教,而例数《大清律例》十大“仁政“的是(A)。
A张之洞B李鸿章C曾国藩D左宗棠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D)。
A孔子B孟子C管仲D荀子道家最早提出了(C)法律观念。
A实证主义B现实主义C自然主义D行为主义F-法家提出的口号是(B),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改革,历史上首次下诏令废除肉刑的是(B)。
A周公B汉文帝C汉景帝D刘邦G-“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是(B)提出的。
A阮籍B范仲淹C丘睿D 王安石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D)。
A贫富不均B天C地D农龚自珍提出(C)观点,作为“更法改图”的根据。
A历史发展B三不足C事无不变D趋时更新H-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的核心是(C)。
A势B无为C公利D统一思想黄宗羲指出,立法必须体现(C)。
A天意B民意C“以天下为主”D神意洪秀全提出“斩邪留正”,“除妖安良”,其中“正”、“良”指的是(C)。
A清朝封建统治者B地主阶级C农民D农民领袖J-将“法”、“势”、“术”结合起来的是(D)。
A申不害B慎到C商鞅D韩非“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的作者是(A)。
A龚自珍旧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A)。
A《大清律例》B 《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律例》D《暂行新刑律》K-孔丘的法律思想以(C)为核心。
A“仁”、“义”B“人治”C“仁”、“礼”D“法治”L-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D)。
A礼B权C术D势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后壮烈牺牲的是(D)。
A康有为B严复C 梁启超D谭嗣同理学的集大成者是(D)。
A陆九渊B程颢、程颐C王守仁D朱熹理学产生于(D)。
A秦B汉C唐D宋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C)。
A规范化B平民化C哲理化D合理化M-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B义C仁D利Q-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C)。
A《大清律例》B《暂行新刑律》C《暂行新刑律》D 《大清现行刑律》前期法家提倡(C)。
A定法B制定法律C变法D适用法律S-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C)。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C)。
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杨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C)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T-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是(C)。
A朱熹B韩愈C董仲舒D柳宗元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C)。
A曾国藩B左宗棠C张之洞D李鸿章提出著名的“五权宪法“的人是(B)。
A章太炎B孙中山C沈家本D潭嗣同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B)。
A孔子B管仲C章太炎D 沈家本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的是(A)。
A荀况B孔子C老子D墨子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民主与科学因素的著作是(B)。
A《天朝田亩制》B《资政新篇》C《十款天条》D《太平刑律》W-为《泰始律》做注的是(B)。
A丁仪、刘邵B张斐、杜预C刘颂、傅干D王充、仲长统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A)的神学目的论。
A“天人合一”、“天人感应”B春秋大一统C三纲五常D原心论罪魏律首先将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改为《刑名》,并放在律首。
对这一重大改革作出理论说明的是(A)。
A张斐我国法律史上最早关于律、令界说的是(A)。
A杜预B王充C张斐D仲长统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D)。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五权宪法“的核心是(C)。
A设议会B三权分立C权能分治D制定宪法“五权宪法”的精华是(B)。
A政权和治权分立B直接民权C天赋人权D议会制X-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
A“天命”、“天罚”B“以德配天”C“明德慎罚”D“仁、义、礼、智、信”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C)。
A韩非B商鞅C李斯D申不害新儒学的缔造者是(D)。
A李斯B陆贾C贾谊D董仲舒“信赏罚,一号令”是(C)的法律思想。
A阮籍B王安石C张居正D韩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
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D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Y-“有扈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出于(B)之口。
A禹B启C商纣王D子产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A)。
A董仲舒B萧何C贾谊D刘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的作者是(A)。
A韩愈B白居易C柳宗元D范仲淹“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A)提出的。
A墨翟B黄宗羲C老子D柳宗元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B)。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Z-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C)。
A男尊女卑B氏族同婚C嫡长继承制D分封制“竹刑”的作者是(C)。
A子产B墨翟C邓析D庄子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B)。
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的是(C)。
A《大清新刑律》B《天朝田亩制》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是在(B)。
A唐朝B太平天国C宋朝D清末中国思想史上,(A)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A《老子》B《论语》C《春秋》D《庄子》“中华民国”这一词的发明者是(B)。
A蔡元培B章太炎C沈家本D孙中山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思想家是(C)。
A李俚B王安石C商鞅D龚自珍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A)。
A商鞅B王安石C 洪仁轩D康有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是(C)。
A严复B孙中山C沈家本D康有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家是(B)。
A申不害B商鞅C管仲D沈家本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主张“道统论’的是(D)。
A王弼B鲍敬言C嵇康D韩愈主张废除肉刑的是(D)。
A朱熹B刘颂C仲长统D白居易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人是(C)。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
A“存天理,灭人欲”B“大德而小刑”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D“以公理而灭私情”多选题:C-春秋时期,对郑国和晋国“铸刑鼎”,“铸刑书”提出激烈批评的是(CD)。
A子产B赵鞅C孔子D叔向D-邓析和子产都是春秋时期的革新派,他们的思想主张(BCD)。
A完全一致B 并不完全一致C邓析否定周礼D子产改良周礼道家法律思想是以(AC)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F-法家把法解释为(ABCD)。
A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B法是由国家制定..命令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D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BCD)。
A强制性和制裁力B客观性和公平性C等级性D合情性和适时性法家认为法具有(ABCD)的作用。
A“禁恶..国安”B“定赏..止争”C以法..使下”D君尊主重,“独制四海”法家把法比作(ABCD),揭示法的客观公正。
A尺寸B绳墨C斗斛D规矩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礼治”的关系是(ABCD)。
A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礼治”代表封建贵族利益C“法治”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礼治”维护家族宗法制度D“法治”与“礼治”是两种制度的对立法家提出的“壹法”指的是(ABCD)。
A统一立法权B统一法令的内容C统一人们的思想D 执法的主张法家提出的执法主张是(ABCD)。
A明法B任法C壹法D从法法家针对“礼治”中的“人治”,提出(ABCD)。
A任法而不任贤B治国的关键是法C贤君无好法就治理不好国家D庸君有好法就能治理好国家法家“法治”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ABCD)。
A公开否认罪刑相适应B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C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独裁D弱化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BCD)。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G-管仲把(ABC)视为“国之四维”。
A礼B义C廉D耻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D)。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C“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H-黄宗羲的“以天下为主”的思想指(ABCD)。
A以此作为立法的最高原则B以“万民忧乐”为立法目的C人民在政治上与官吏平等D以“学校议政”来保证民主与平等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ABC)。
A西方宗教迷信B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C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D资产阶级民主意识韩非将法定义成“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这个定义包含的含义有(ABCD)。
A法为百姓而制定B法具有国家强制力C法必须公开颁布D法是成文的K-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ABCD)。
A以“爱人”为中心B以孝悌为根本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孔子的爱人(BCD)。
A平等地爱一切人B具有宗法性C具有等级性D具有强制性L-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AB)。
A人的良知B契约C天意D命令M-“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D刑罚适中孟子的“仁义”思想在法律上的表现是(ABC)。
A正经界B薄税敛C省刑罚D法先王Q-秦始皇的“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ABCD)。
A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B废除世卿世袭的官吏制度C制定统一法令,颁布全国D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R-儒家的法律观包含(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