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①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
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②。
任何无产阶级政党都要坚持独立自主,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 活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还要注意自主的民主与法制 建设,并且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7
命题探究
探究 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实质
史料 这些国家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 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①。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 “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
体制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 产业结构
工业和农业落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 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 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19
劳动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 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 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6
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①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照搬苏 联模式,严重阻碍本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从发生剧变 ②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民主和法制,伤害了人民的情 的原因看 感 ③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东欧剧变起了推动作用
从历史 教训看
13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21“史料阅读”: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历史局
限性? 提示: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基础。局限性:忽视了农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阅读教材P122“思考点”: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 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标 后社会主义的变化。 导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 航 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
就与问题。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 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 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 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背景
(1)取得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
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分别在1949年和1953年
(2)面临问题:苏联优先发展__重__工__业___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
面没有改观。
(3)改革契机:斯大林逝世后,以__赫__鲁__晓__夫____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
进行改革。
2
2.赫鲁晓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_收__购__制__;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
(2)影响
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①注入某些__市__场__经__济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
5
5.戈尔巴乔夫改革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承认__市__场__调__节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在意识形态上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实行“__多__元__化___”。
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21
命题探究 探究1 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 计划制度①。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 头数②。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 整③。……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④。
2.社会主义改革 (1)原因 ①苏联模式造成__国___民__经__济___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②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8
(2)南斯拉夫改革
建立了社会主义 自治制度 ,权力下放
措施
没有从根本上冲破苏联模式
影响
①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导致___地__方__主__义___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 下了隐患
读史: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① 苏联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②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24
设问:根据上述史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 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个人作风专断。
29
【典例1】 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 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 中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D.力图解决 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是三次改革的共同点
16
2.阅读“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见教材P123)
信息解读:“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根据本国国情,为加速经济发 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有益探索。它的目的是建 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的军事干预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 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苏联真相》
22
读史: ①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作为突破口 ② 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③ 赫鲁晓夫改革对农产品采购制度进行调整 ④ 赫鲁晓夫推行种植玉米运动
设问:根据史料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提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23
探究2 勃列日涅夫改革
(3)其他改革取得成效的国家: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9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各国改革都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
导致剧变的主要原因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__和__平__演___变___”战略的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 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5
探究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剧变
1.多角度认识南斯拉夫改革
史论史识
从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央权力逐渐下放
特点看 从改革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 经验看 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从改革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 结果看 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粮食产量有所增加;__1_9_5_7__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3
3.苏共二十大 (1)时间:1956年。 (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_关__于__个__人__迷__信__及__其__后__果__》的秘密报告。 (3)影响:打破了对__斯__大__林___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 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
6
6.苏联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__俄__罗__斯___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 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12月26日,苏联解体。
7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社会主义建设: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 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照搬别国模式,埋下了隐患
14
3.阅读教材P124“学思之窗”: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提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过程是曲折的反复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深刻的 经验教训。
15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见教材P121)
信息解读: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军事工业。这一政策 在苏联初期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加强国防力量和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后则主要服务于美苏争霸,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业的__社__会__主__义__改__造___,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__两__弹__一__星____”在内
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12
3.伟大转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__改__革__开__放____的伟大 决策。 (1)主要成就 主要体现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 ,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__市__场__经__济___体制。 ②综合国力的提升:__2_0_1_0__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 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④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 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