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树说课文字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树说课文字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三方面以知识树的形式对本册教材进行具体研说。

一:说教材包括:编排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及分析、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1、编排体例及目的
本册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

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板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从本册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

课文分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课外阅读促进能力提升。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次资料袋、3次阅读链接和3次小练笔,还有4次口语交际和8次习作,语文园地中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还有个别融入“书写提示”、“识字加油站”,在教材的后面还安排了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

这样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内容结构及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8个单元,其中6个单元是以双线组织的单元,其
人文主题分别是“学校生活”“金秋时节”“童话世界”“祖国河山”“我与自然”“美好品质”。

另外两个单元比较特殊:第四单元“预测”是阅读策略单元,分别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来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策略。

在精读课文中,旁批和和课后题相结合,展现了预测的基本方法,在整个单元中还穿插安排了一系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阅读策略。

第五单元“观察”是一个习作单元,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培养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

本单元与其他单元不同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

然后是“交流平台”梳理总结;和“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表达;之后是习作例文,进一步感受,积累经验;最后是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几个板块,形成了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

本册第一次安排了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另外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口语交际”包含各种类型的交际话题,既有侧重独白类话题,也有侧重对话类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根据每个单元内容迁移运用,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呈现学习成果,例如第五单元“观察”为主线,通过一系列课文学习、习作例文,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好处,寻找眼中的“缤纷世界”。

全册除了第五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七个语文园地,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本册书
延续低年级编排体例,继续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提示,使学生在阅读中更投入、更深入,体验更多阅读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
(1)横向整合
以第五单元“细心观察”专题为例。

教材在导语中建议学生留心观察,用法国艺术家罗丹的一句“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揭示了本组课文的主题。

接下来的两篇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草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

同时激发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

“习作”让学生趁热打铁把自己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单元活动之间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

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2)纵向整合
以第八组“美好品质”为例,一个“爱”字贯穿了全组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

而有关爱的专题在前几册课文中也有所涉及。

如二年级学过的《千人糕》、《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但本单元内容则有所扩展,内涵更加丰富。

从爱家人到爱朋友、爱同学、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些爱都包含着更多的时
代内容。

从本册将要学习的《掌声》、《灰雀》等文章不难看出教学目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不同学段知识内容来看,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能力的训练上,它是由易到难,呈现了循序渐进,逐渐上升的趋势。

二、说目标包括课程目标要求和本册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要求
语文课程的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总目标之下又分为四个学段,今天我所说的属于第二学段三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

2、本册教学目标
①识字与写字: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认识常用汉字250个,会写常用汉字250个。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会使用字典、词典能用硬笔书写正楷字。

②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③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④口语交际: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依据课标和教材分析,我认为掌握学习多音字的方法,形成分辨多音字的能力。

提升阅读品质,重视课外阅读,能够自我修改习作是重点,能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修改习作是难点。

三、说教学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三方面
1.教学设计
本册书共安排了八的单元一、二、三、六、七、八单元展现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四单元是预测单元,第五单元是观察单元。

主要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在精度课文基础上的一个巩固,随后又以小练笔的形式落实单元目标,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到写,。

2、教学目标及达成策略:依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要求:下面我将以6《秋天的雨》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例,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字,会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4、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达成策略:
1、结合语境、联系生活经验、找近义词、泡泡提示语等方法理解“五彩缤纷、凉爽、留意”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链接”·《迁徙的季节》的阅读,观察万物变化,对事物进行简略描写。

习作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2.交流发现、互谈感受。

达成策略:
1.复习导入,总结观察方法。

回顾精读课文第五单元“观察”单元中《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交流平台”以及习作李例文中《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观察与习作的范文,引导学生再观察时不仅要细致,还要学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等多种感官的调动,且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

2.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能够体会到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3.展示所得、分享心得。

2、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和学科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说一说知识与技能方面应落实语文知识的掌握,识字写字量是否达到标准,有没有阅读计划,进行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习作自我修改展示等。

其次在教学过程学生增强了多少语文审美能力,能否反三归一变学课文为掌握方法。


后情感方面,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发展。

最后就是学科素养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总之就是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

1、课内资源包括:课本插图、课后资料袋、阅读链接等。

课内资源合理利用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透彻地走进文本,走出课堂。

2、课外资源更为丰富,尤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启发并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对作文教学来说大有益处。

其次更为宝贵的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如升旗仪式、校园背景墙布置、楼道张贴的名人名言、标语等,都可以合理的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

以上就是我对三年级整本书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三大方面进行的研说。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在一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在以新课标为导向的前提下,充分把握教材才是备好课的保障,今后我将继续学习,做到在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