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新技能培训

教师新技能培训

“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技能”培训培训时间:2014年3月10日11日培训地点:多媒体教室培训人:杨敏培训内容:教师新技能课时安排:8课时第一课时概述教学技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方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互动情境。

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智慧生成的地方,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地方,是自由开放的地方,更是激情燃烧的地方。

是师生共同经历着的生命历程,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是教师获得生命尊严的地方。

技能: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方式。

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

教学技能的分类:宏观上可分为:——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课后指导技能。

微观上可分为:——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解技能、课堂演示技能、活动变化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反馈强化技能、媒体运用技能、教学板书技能、和教学结束技能。

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课堂教学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灌输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被动接受方式。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递灌输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则要求由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习字练书者:“取法乎上,得法其中;取法乎中,得法其下,取法乎下,得法其下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技能教学,是在一个教学共同体中,实现信息交换和文化传播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传播,是依靠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如:分析学情、钻研教材、确定目标、创建环境、谋划策略等。

即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创造教学活动模式或过观念的过程。

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也叫“编教案”或“备课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它与传统的备课主要区别在于:1、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而准备。

2、教学设计侧重于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规划。

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因学而教,不是为了教而学。

本人主张:学教并重的教学思想——双主教学传统教学的优点与建构主义教学的优点相结合的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一般模式)应用系统方法探索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木桶理论: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就是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

)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 要注重教育教学思想理念下的系统设计教学设计具理性化特点,理念是设计的灵魂。

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理论的指导,那么这种设计仍然是一个简单的教案。

2.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3. 要注重学情分析基础上的学习目标的确立4. 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⒌要在精心预设基础上,悉心聆听,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根据情境变化,灵活应对,动态生成。

⒍要在课前认真设计形成性测试题,当堂检测教学效果,当堂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把问题解决在课内。

⒎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并非唯一的,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师生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总之,教学设计是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特别是针对传统教学备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以这样说: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优化,教学设计是达到教学最化理想境界的关键一步。

[案例1] 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第三课时开发课程资源的技能(一)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换句话说: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各种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意义:新课改把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目标除了包括以前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因此,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要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仅靠教教材的做饭很难达到。

所以,强化课程资源,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整合、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尤为重要。

(三)开发课程资源的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遵循:地域性、共享性、经济性、实效性、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等原则。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过程:1. 1、学习、研讨,统一认识;2. 调查研究,做好需求分析;3. 3. 制订课程目标;4. 4 师生合作展开调查;55 5. 研制课程方案,拟定课程计划;6. 6 编写授课纲要;7 7. 师生共同编写活页教材。

(五)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1. 挖掘教材资源;2.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3.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 利用网络资源。

新一轮课程改革做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劳动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

如:备课除了独立钻研外,还要多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多与同事交流合作。

这样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在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创造性的工作如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有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反之,如果因循守旧地照着老路简单重复,就会觉得工作枯燥单调,难以有什么快乐可言。

第四课组织自主学习的技能(一)自主学习的含义: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主动学习、寻求发展的一种学习模式。

组织自主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创设情境,帮助选择目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我拓展等环节。

(二)组织自主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1.创设情境2.帮助选择目标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4.引导学生自我评价5. 引导学生自我拓展(三)组织自主学习的技能训练: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3.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4.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5.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五课时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种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授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二)研究性学习的作用: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的内涵;3.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4. 有利于学科整合。

(三)研究性学习的原则: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开放性的课程;2.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研究性的学习过程;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研究性主题活动。

(四)组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1.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2. 发现问题的几种途径;3. 思考问题的方法4.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几种课题的类型①知识探究型②热点讨论型③准学术研究型④创新研究型(五)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提高策略:1. 教师角色的定位;①顾问模式②导师模式2. 研究性学习选题应该注意的问题①选题必须来自学生周围的诊所世界;②选题必须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并且有利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更好实施;③选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的。

3. 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选题①指导学生对课题研究大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②指导学生在课题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搜集资料;③指导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六)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宜新课的教学,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第六课时组织合作学习的技能(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教师为使学生达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在小组中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不只是将学生置于小组中,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

各小组成员休戚相关,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分享资源,而且彼此互相学习,强调学习共同体中各因素的互动合作,注重对小组团体的评价。

(二)合作学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全员性原则②合作交流性原则③互助性原则④实效性原则⑤渐进性原则⑥趣味性原则⑦实践性原则⑧主体性原则⑨反馈性原则⑩发展性原则(三)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①善于服从②富有团队责任③善于倾听④善于说理⑤善于求助⑥善于反思⑦善于自控⑧善于助人⑨及时支持⑩善于说服⑾善于建议⑿善于想想和创造⒀善于协调(四)合作学习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①不是所有课堂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②合作学习不是可以随时进行的;③合作学习不排斥竞争学习;④合作学习课堂不排斥传统教学方法;⑤注重环节落实,防止主导不力或主导越位;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用甄别选拔的方法评价合作学习;⑦面向全体,防止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⑧重视技巧培训;⑨要有与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规矩;⑽理论研究者与一线实验教师要加强结合;⑾“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并不是唯一的分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