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6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C【解析】A.jí/jiè,cì/sì,bò;B.bèi/bó,cuī,yì/qì;C.zā/zhā,hàn g/xiàn g,hōn g/hòn g;D.sou/shù,huì,yú/ǒu。
【考点】识记字音2.【答案】D【解析】A.通情达礼——通情达理;B.决窍——诀窍;C.相辅相承——相辅相成;解题时注意音同义异的字,根据词语的意思做出判断。
【考点】识记字形3.【答案】C【解析】语段第一句列出了人生的四件大事,第二句提出疑问“为什么把衣放在首位”,横线第一空应为把“衣”放在首位的原因,故④在第空,排除A、B两项。
⑤中指示代词“这”结合文段应为①中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⑤放在①后。
然后从四个人生信念和准则说到“修身”,是由概括到具体的过程。
【考点】语言表达连贯4.【答案】(1)长风破浪会有时(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解析】熟背课文即可。
5.【答案】①“猪八戒”示例:优点是能随机应变。
孙悟空赌气不跟他回去救师父,他揣摩孙悟空的心理,编出黄袍怪侮辱孙悟空的话,成功激怒孙悟空去救帅父。
缺点是他好吃懒做。
途经五庄观,听说有人参果,马上挑唆孙悟空去偷;途经平顶山,孙悟空派他去巡山,他却钻到草从里睡大觉。
②“武松”示例:既有行侠仗义的优点,又有粗暴蛮横的缺点。
他夜走蜈蚣岭,见道人霸占民女,便拔刀杀了道人,救下民女;他从蜈蚣岭下来,到了酒店,想喝酒吃肉,店家说是别的酒客的,不卖给他,他大怒,暴打店家③“米开朗琪罗”示例:优点是敢于挑战,意志坚强。
教皇让他为教堂画天顶画,对壁画技术一窍不通的他毅然接受挑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史诗般的西斯延作品。
缺点是不擅合作,受命建造圣罗朗察教堂,他不擅与人合作,导致工人罢工,连运石料的船也找不到,工程被迫搁浅。
【解析】平时要注意积累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如和猪八戒有关的情节有“高老庄娶亲”“四圣试禅心”“义激美猴王”“盘丝洞受辱”,既可以从这些情节中概括出猪八戒勤劳能干、随机应变的优点,也可以概括出他贪吃好色的缺点。
【考点】分析名著中人物性格和概括主要情节6.【答案】示例一: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中国航天辉煌成就。
因为它点明了时间的特殊性,从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示例二: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因为它突出了中国航天的这一成就,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给人印象深刻,有吸引力【解析】拟写新闻标题时注意把握要点“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总结航天成就”,然后把这些要点进行组合即可。
【考点】拟写新闻标题7.【答案】(1)①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使用率逐年增长。
②数字媒介阅读时长超过纸质媒介阅读时长。
③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最快。
【解析】做图文转换题要注意无论是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还是图表都要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把数字转化成语言。
图一是曲线图,画出了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使用率,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使用率正逐年增长。
图二是柱状图,通过横向比较发现,数字媒介阅读时长超过纸质媒介阅读时长;通过纵向比较发现手机阅读时增。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2)【答案】示例一:数字化阅读有利也有弊。
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
但它信息繁杂,其中的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利。
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数字化阅读。
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又要注意分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学习和生活。
【解析】材料中小明合理地利用数字化阅读,得到了益处;赵亮没有合理利用数字化阅读,数字化阅读给他带来了弊端。
结合要求可从数字化阅读有利也有弊、要合理利用数字化阅读等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
【考点】探究问题并表达自己观点二、现代阅读8.【答案】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解析】如果把“母亲养蜗牛”看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考虑,则故事的开端是母亲精心养小蜗牛和儿子说要吃小蜗牛形成矛盾。
发展高潮部分是母亲把蜗牛移人新家,儿子要吃蜗牛,矛盾升级。
最后结局是蜗牛已经长大,儿子在“我”的耐心教导下已放弃吃蜗牛,母亲却端出了一盆“蜗牛”汤。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及写作思路9.【答案】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于母亲的特殊义)。
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解析】文章第三段通过母亲给小蜗牛安置漂亮、适合它们生长的家,经常带它们晒太阳,长久地守着它们,怕它们跑丢,把蔬菜最嫩的部分剁碎给它们吃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喜爱,对蜗牛照料的精心及蜗牛对母亲来说代表的特殊意义,为下文母亲不舍得吃掉蜗牛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考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及作用10.【答案】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
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
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
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解析】首先明确画线句是人物描写中的语言描写,这些语言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
儿子的一问一确定,表现了他急切要吃到蜗牛的心理。
母亲先肯定蜗牛成长,又否定蜗牛长大,体现了她既为蜗牛的成长感到喜悦又担心蜗牛被吃掉的矛盾心理。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11.【答案】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
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解析】解答此题要多角度考虑,既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又要考虑到人与小动物之间的和谐情感,本文在开头写了母亲的孤寂,在结尾写了母亲再次看到小蜗牛的满面异彩,呼吁人们关注与老人的情感交流。
【考点】概括文章主题12.【答案】①发现了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在成年生物体中也具有活性。
②研制出一种微型植入器,让它监控并促进器官自愈。
【解析】解题时注意第⑤段中“除此之外”一词,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语,表明上面有关于“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下面内容也是,具体内容从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可筛选得出。
【考点】筛选文中信息13.【答案】打比方,作比较。
把生病的人体比作感染病毒的电脑,把诱导多功能十细胞所起的作用比作磁盘格式化,把这种特殊基因比作杀毒软件,并将两者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基因作用更强大,能在成年生物体中增强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
【解析】解题时注意“比作”“就像”“则像”等词语是打比方说明方法的标志,打比方的作用是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文中还通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和“特殊基因”对人体自愈所起作用的比较,突出“特殊基因”作用的强大。
【考点】分析文章说明方法及作用14.【答案】逻辑顺序。
第⑤段指出研究成果,第⑥段介绍工作原理和过程,第⑦段展望应用前景。
【解析】首先应熟知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有明显的时间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有空间标志性词语,逻辑顺序强调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
文中第⑤段介绍了研究成果,第⑥段介绍微型植入器的工作原理,第⑦段展望了微型植入器的未来前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运用的是逻辑顺序。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15.【答案】可以。
示例:放在第①段中合适,因为这个子说明的是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与第①段开头提到的依靠遗传而获得的自愈能力是一致的。
不可以,示例:因为本文主要说明的是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病变的器官自愈的问题,而这则材料所讲的是人体自身靠遗传就具有的自愈能力。
【解析】首先要对材料进行研读,明确材料中“伤口无药而愈”是说明人体本身具有自愈能力。
这和文章第①段中说的人体原来就有靠遗传获得的自愈能力是一致的。
【考点】对文章中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看法三、古诗文阅读16.【答案】B【解析】A有名/命名;B均为“充足”的意思;C方法学说;D通晓/贯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意思17.【答案】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喂养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解析】熟背课文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18.【答案】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解析】首先确定“其真不知马也”表达的是感叹语气。
作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的感叹,表达了对千里马的痛惜,对不识马的统治阶级的愤懑。
【考点】鉴赏文言文思想感情19.【答案】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土。
【解析】语段(把人才比作“千里马”,要想千里马不被埋没就要“食马者”懂得识别千里马,作者托物寓意,想要表达的是:要想人才不被埋没,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
【考点】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20.【答案】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解析】诗歌前两句重在叙事抒情,诗人离开京城满腹愁绪,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这种愁绪,诗人举起马鞭向东指,那远在天涯的地方就是诗。
【考点】鉴赏诗歌形象21.【答案】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解析】解题时首先明确从修辞角度欣赏诗歌后两句,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落花自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回家,仍然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四、作文22.【答案】略【解析】(1)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以“我的青春里有为题的半命题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