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内容及健康传播意义《人间世》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策划拍摄的10集大型医疗纪录片, 于2016年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其片名源于《庄子·人间世》, 意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该片每集都聚焦一个主题, 分别为《救命》《理解》《团圆》《告别》《选择》《信任》《新生》《坚持》《爱》《回到起点》, 该片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对生命、医学、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
该片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 开创了医疗类传播报道的新模式, 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健康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的内容及框架分析1955年“框架”概念由人类学家贝特森从心理学层面引入, 后来又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将“框架”理论引入文化社会学领域。
1974年戈夫曼提出“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理论思路, 并将框架定义为:一种“阐释基模”, 个体用它来组织经验, 赋予事物意义。
[1]甘姆森从两个层面去界定“框架”:一是从事件层面上分析, 即“frame as in picture frame”;二是通过解释事件并赋予意义来下定义, 即“frame as in the frame of a building”。
[2]对于框架理论的研究, 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 框架理论是人们或组织对于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认为符号的意义源于媒体与信源之间的互动, 框架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思维形式。
[3]在本文中“框架”被阐释为一种健康传播的价值观, 或者是“观察事物的世界观”。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的内容及健康传播意义1. 样本及类目制定“新闻框架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 即新闻材料的选择;二是报道对象的选择、报道内容的展现以及报道数量、感情基调等, 即新闻材料的组合”。
[4]本文以《人间世》的10集纪录片为研究对象, 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对样本进行5大类目制定: (1) 关于节目的议题——节目需要表达的核心观念通常由节目议题来承载。
在任何新闻作品中, 议题都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将节目议题分为6个方面:医护群体及其家属;患者及其家属;现代医学发展水平;医学伦理;医疗体制;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案例。
(2) 关于访谈的对象——在这部医疗类纪录片中, 采访对象侧重对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的访问, 大部分以对话的形式展开, 同时也涉及到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将访谈的对象分为4大类: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相关领域专家;普通群众。
(3) 关于医患交流状态——医患之间的医疗故事是纪录片的主要记录内容, 医患之间的交流方式与状态在纪录片中得以真实呈现。
将其分为2大类:主动合作型;被动听从型。
(4) 关于医疗救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医疗类纪录片在事件的记录过程中会暗示传播者立场, 节目制作团队的问题呈现方式可分为3类:对医疗事件前因后果的阐释;白描式一笔带过简单描述;提出反思式记录。
(5) 关于对医疗事件的关注角度——将其分为2大类:成功案例的解读;失败案例的关怀。
2. 具体样本分析根据以上5个方面的类目制定, 笔者对《人间世》的10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文本记录和归类分析。
(1) 关于节目的议题表1《人间世》不同议题的占比情况表1《人间世》不同议题的占比情况从上表可见, 六个议题在纪录片中都有包含, 但由于医学伦理问题比较敏感, 因此只在1、3、4集中有所讨论。
对疾病的治疗是贯穿纪录片的一条主线, 同时刻画出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 医生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互动状况, 现有医学的发展水平和医疗体制大环境都会对疾病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引导受众去思考个体健康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强关联。
对器官捐献、临终关怀等医学伦理问题的触及, 引发受众对健康传播中敏感话题的关注。
选择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案例的呈现, 又引导受众必须去面对贯穿一生的健康问题。
(2) 关于访谈的对象表2《人间世》各集纪录片不同采访情况表2《人间世》各集纪录片不同采访情况新闻的信源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部纪录片中, 信源是由“一系列拍摄对象和访谈对象”来承担, 分析结果呈现出创作团队的平衡报道原则, 每一集中都兼顾了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声音, 而非只强调患者和职能部门的立场。
国际着名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 于2010年8月刊文剖析中国医生的处境, 认为中国媒体以捕捉医患矛盾为热点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而《人间世》用平衡报道原则客观呈现医患关系, 给矛盾冲突的双方平等发言的机会, 使媒体成为公共讲坛。
新闻公正的理念在纪录片中得以践行, 彰显了媒体的客观公正立场和社会公共责任。
(3) 关于医患交流状态表3《人间世》各集纪录片中展现的医患关系情况表3《人间世》各集纪录片中展现的医患关系情况有效的医患沟通更有利于拟定和顺利推进医治方案。
《人间世》在展现医患沟通状态时, 更多地展现了和谐医患关系。
虽然也客观地记录下患者不理解医生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甚至还选择性地针对一些话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但没有用消极狭隘的视角去烘托医患矛盾, 而是还原真实的医患状态, 表达了对医患冲突的理性认识和对建构积极医患关系的努力倡导。
(4) 关于医疗救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表4《人间世》对医疗救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表4《人间世》对医疗救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生死属于自然规律, 医学发展存在局限性, 有可为和不可为之处。
每一集中都有详细阐释的医疗事件, 时常借助3D模拟图把高深的医学问题讲解得通俗易懂。
而某些矛盾和纠纷的呈现常采用白描式的简单描述, 因为涉及到现有医学水平的局限或医疗体制的弊端, 无法解答也只能留给受众去思考。
(5) 关于对医疗事件的关注角度表5《人间世》对医疗事件关注的角度表5《人间世》对医疗事件关注的角度医疗救治会有成功和失败, 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整个纪录片中成功和失败案例大致对等。
纪录片客观展现了医生的真实状态:医生是人不是神, 没有能让病人起死回生的洪荒之力, 只能在现有医学水平基础上治病救人。
纪录片关于“死亡、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的讨论, 是对广大受众进行了一场“生死观”的教育, 引导受众直面潜意识里回避的议题。
二、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的健康传播价值分析经过样本分析, 初步归纳了《人间世》的框架特征, 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具体个案深入探讨《人间世》的健康传播价值。
1. 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功能在我国的医患关系传播议题中, “医”不单指医务工作者, 而是代表整个医疗生态系统, 而“患”也不单指病人, 还包括其家属。
纪录片中拍摄的主体是医生和患者, 但在呈现医患关系时, 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医患关系场域, 涉及到技术型和非技术型两大重要影响因子。
当病人命悬一线时, 医护人员通力合作, 用上所有的医疗手段, 妙手回春也好, 无力回天也罢, 都在影片中有深刻呈现。
医患双方高效沟通、相互理解信任更有利于医疗救治行为的开展, 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关怀与责任等非技术型要素也直接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
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 框架不是空洞的, 真正的“边框”会使内容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层次。
他把框架的这种层次结构分为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
每个层次结构都具有各自的代表。
低层次:字、词等基本符号;中层次:主要事件、起因、结果和评价等;高层次:标题、导语和解说词等。
[5]针对“医患关系”的框架特征, 笔者选择了《人间世》第一集《救命》作为个案分析对象。
A、高层次结构第一集标题《救命》鲜明地解释了本集纪录片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契合了医疗类纪录片的主题——救死扶伤, 治病救人。
导语讲述了四个方面:第一, 拍摄团队经过医学规范培训后开始在医院进行拍摄;第二, 生死一线, 医生拼尽全力, 手术成功;第三, 当手术失败时, 紧张的医患关系浮出水面;第四, 无论成功或失败, 作为医生一心只为救命。
导语的重心放在医生“救命”的初衷, 也引导受众去理性思考如何面对医疗救治中不可避免的失败。
B、中层次结构第一集呈现的5个案例有3个抢救失败, 该片不回避医学治疗失败, 反而将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在失败案例中, 患者及家属没有降低对医生的信任, 即使失败了, 医生也没有丧失对治病救人的信仰, 镜头下的真实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医生既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 更需要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C、低层次结构《救命》的字词和图像语言都呈现出和谐医患关系。
医生角度, 展现了医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救死扶伤的正面形象得以呈现;患者角度, 有全力配合医生的患者和家属, 有失败后仍感激理解医生的家属, 也有因医治无效使用暴力伤害医生的事件呈现。
无论结果如何, 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 受众能真切感受到医生竭尽全力的付出, 与一些不公正新闻报道中妖魔化的医生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2. 直面生死的释怀心理引导功能盖伊·塔奇曼在其关于“新闻框架”的理论着作《做新闻》中指出:对新闻生产而言, 否定现有的社会价值观, 是不可能做到的。
也就是说, 新闻生产的全过程只能是依照原先的价值观而为。
[6]中国人惧怕死亡, 《人间世》引导受众客观理性面对。
生死之间并非一线之隔, 可能还有相当长的痛苦时期, 在医院、在急诊室、在重症监护室、在临终关怀医院、在器官捐献的场景……, 危重的患者和家属如何面对, 医生如何尊重患者的选择, 这是医生、患者以及家属, 甚至是现有的社会伦理价值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一部分的框架特征阐释, 笔者选取了《人间世》第四集《告别》作为个案分析对象。
A、高层次结构标题《告别》一词意味着生命的离去, 也包含着对如何“体面地去告别”的深思。
导语交代了第四集的主题——临终关怀, 舒缓疗护, 安宁护理。
通过上海第一家临终关怀病区探析人的一生, 从生到死的轮回, 引导受众思考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尊严地活着、体面地死去, 如何坦然接受生死自然规律。
B、中层次结构在中层次结构中, 患者及家属, 还有医生的对话体现了各自的生死观。
住进临终关怀病区的患者, 病情基本无法逆转, 如何在这里减少痛苦、延长生命是他们在意的, 有的人表现出了直面恶疾的勇气, 有的看淡了生死。
对患者家属而言, 把家人送到这里, 是希望他们能体面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而医生见过了太多的告别, 太了解活着的意义, 他们唯一能做的是帮助走到人生尽头的患者有尊严地离去。
C、低层次结构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看到生命垂危的病人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有的已经无法进食, 有的已经失去意识。
临终关怀医院的治疗手段只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医学在此已无力回天。
面对亲人离开, 有的坦然接受, 有的无法释怀。
纪录片描述了上海每年的死亡情况和临终关怀病房的发展状况, 巨大反差凸显出临终关怀基建匮乏, 忌讳死亡的生死观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