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专题强化训练:中国西北地区

2020届高考专题强化训练:中国西北地区

高考专题强化训练:中国西北地区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寒冬采冰储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等到来年夏天出售到市场上。

下图为伊犁河及其支流吉尔格朗河示意图,这里曾是伊犁河谷最大的采冰场,但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

据此完成1~3题。

1. 新疆伊犁寒冬采冰储藏主要用于A. 制作冰雕景观,发展冰雪旅游B. 传统冷饮原料和食品保鲜C. 获取淡水,缓解用水紧张状况D. 夜间纳凉,调节室内气温2. 吉尔格朗河成为伊犁河谷最大采冰场的主要原因A. 水质较好,运输便利B. 水量丰富,产冰量大C. 水流缓慢,透明度高D. 河道较浅,易于开采3. 导致近年来伊犁河谷采冰规模越来越小的原因是①气温升高②降水减少③发现新的采冰区④机器制冰的大量出现⑤水质污染加剧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④⑤【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根据材料,寒冬采冰储藏待到来年夏季售卖使用,因此,冰是用于夏季对付酷热的,选项中,用于传统冷饮原料和食品保鲜最合适。

2. 根据材料信息,冰要运到市场售卖,吉尔格郎河位于伊犁河流上游且紧邻交通要道,水质较好、运输便利,选A。

3. 采冰规模越来越小不外乎因气温升高,冰的来源减少;同时,机器可以制冰不必采冰储存,同时河流水质污染加剧,冰的质量下降,这都导致采冰规模减小。

蒙古包是我国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是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图为该区域蒙古包的景观图片。

读图,回答4~5题。

4.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表述正确的是A.该地河流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为主B.自然景观属于温带荒漠C.农业生产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5.该区域住房蒙古包呈圆柱形、包顶呈拱形的自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冬春季节多大风,圆柱形包身受风的阻力小,不宜被吹倒B.该地冬春季节雨雪多,包顶呈拱形利于收集雨水(雨雪)C.该地全年降水少,包顶呈拱形利于收集雨水D.该地冬春季节多风沙,圆柱形包身受沙尘影响大【答案】4.D 5.A【解析】4.该区域蒙古包的景观图片显示,该区域地形坦荡、草原广阔,由此判断,该区域应该位于我国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该区域附近没有拥有丰富冰雪的高大山地,因此该地河流补给主要是雨水,而不是冰雪融水,A错误。

图片显示,该区域自然景观属于温带草原,不是荒漠,B错误。

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大多以游牧为主,C错误。

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居内陆,受夏季风影响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D 正确。

5.该地离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节多大风,圆柱形包身受风的阻力小,不宜被吹倒,A正确。

该地居内陆,冬春季节受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包顶呈拱形不是为了利于收集雨水,B错误。

该地包顶呈拱形利于雨水和积雪下泄,不是为了收集雨水,C错误。

圆柱形包身有利于减轻风沙对蒙古包的破坏,而不是圆柱形包身受沙尘影响大,D错误。

内蒙古河套灌区(下图所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用水主要来自黄河。

近年来随着引黄水量的减少,部分灌区实施了“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即打井抽取地下水补充灌溉。

据此完成下列6~8题。

6.“井渠结合”灌溉主要是为了A.降低地下水矿化度B.降低地下水位C.弥补河水水源不足D.治理土壤盐渍化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不适合“井灌”的是A.甲B.乙C.丙D.丁8.该地每年10—11月定期引黄河水集中浇灌耕地,其目的是①灌溉增产②淋盐排盐③补充地下水④储水保墒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6.C 7.D 8.D【解析】6.由“近年来随着引黄水量的减少,部分灌区实施了‘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分析,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应对黄河水量不足,蒸发强,灌溉用水量大的问题,故C项正确。

井水矿化度比河水高,所以不能降低矿化度,治理盐碱化,同时也不是为了降低地下水位,故ABD项错误。

7.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下水矿化度分析,丁地矿化度最高,抽取灌溉易造成盐分在地表积累,所以最不适合“井灌”的是丁地,故选D正确。

8.该地每年10—11月已经进入农业生产淡季,定期引黄河水集中浇灌耕地,其目的不是①灌溉增产和③补充地下水。

通过引盐度低的河水可以溶解地表因蒸发析出的盐分,降低土壤盐度,同时补充因夏季蒸发而减少的土壤水分。

故②④正确,选D项。

【点睛】地下水中的盐分不会随水蒸发离开地面,相反会在地表析出集聚。

读“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回答9~11题。

9. 结合图可以看出A. 该区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递减B. 该区1月份气温自东北向西南递增C. 图中甲地的植被主要为草原D. 图中乙地的植被主要为森林10. 图中乙地的生态问题严重,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最合理措施是A. 退耕还草B. 合理利用水资源C. 种植薪炭林D. 开发利用风能11. 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A. 森林破坏B. 土地荒漠化C. 水土流失D. 湿地萎缩【答案】9.D 10.A 11.B【解析】9.结合图例和图中的经纬网,可以看出该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1月份气温自北向南递增,甲、乙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在200~400 mm之间,植被类型主要应为草原。

10.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 mm,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

最合理的治理措施就是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

11.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容易出现土地荒漠化,因而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读图,完成12~14题。

12. 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A.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C. 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D. 平原广阔,黑土肥沃13. 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份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14. 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A. 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B. 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C. 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D. 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答案】12. A 13. B 14. D【解析】12. 根据图示的河流轮廓和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A表示我国宁夏平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故利于糖分积累。

13. 引起土壤盐碱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而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故选B项。

14. 图示B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自然植被为草原,但由于人类活动过度破坏植被而导致了土地退化。

近年来,我国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上建设了大量光伏发电场。

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营期会对土壤、植被、气候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

下图示意河西走廊某地光伏发电场景观。

据此完成15~17题。

15.光伏发电场选址在河西走廊的原因是①太阳能资源丰富②用地条件好③技术先进④协作条件好A.①② B.②⑧ C.①④ D.⑧④16.关于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行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建设期土壤风蚀减弱B.运行期耐阴性植物减少C.建设期局地气候改善D.运行期地表输沙率降低17.太阳能电池板下植物生长良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答案】15.A 16.D 17.A【解析】15.河西走廊位于中国半干旱地区,太阳能丰富,是光伏发电的首要条件,①对;河西走廊有大片的荒漠区可供利用,土地条件好,②对;河西走廊的工业不发达,协作条件和科技水平不高,③④不对。

故选A。

16.建设期,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风蚀增强,局部气候恶化,AC不对;运行期,减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耐阴植被增多,风蚀作用减弱,地表输沙率减少,C错,D对。

故选D。

17.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辐射,则电池板下方的光照很少,光照减少,对热量、水分、土壤都会有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因素,故选A。

二、综合题。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示意新疆地形、轮廓、自然带和季节性牧场图。

材料二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

(1)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2)在甲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根据材料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困难。

【答案】(1)甲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形成荒漠。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流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流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距离远(时间赶);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解析】(1)从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进行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由此判断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山麓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

(3)本小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1)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草甸带。

(2)在甲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过程是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根据材料,转场面临的主要困难有距离远(时间赶);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祁连山海拔一般在4000-5000米,高山直插云端,积雪覆盖,冰川总面积2062平方公里,储水量约1320亿立方米,形成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像是一座伸进西部干早区的湿岛,依赖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的河西走廊曾是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大规模垦荒种粮使1997年的耕地面积相当于建国初期3倍,现已退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名录,而技术含量高的制种业越来越兴盛,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和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