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幸福学一体类测试答案

幸福学一体类测试答案

第一次作业2014年8月20日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1.幸福就是人们的(D.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

A.需求B.欲望C.目标D.渴求2. 以(A.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即幸福是建立在旁观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由被观察者自我判断。

A.外界标准B.情绪体验C.个体自我评价 D.目标实现标准3.(C.健康感)不是幸福感的构成要素。

A.富裕感B.愉悦感C.健康感 D.期望感4.(A.向心感)主要是被调查者对于国家、民族、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的认同程度和自豪感,是特定群体社会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

A.向心感 B. 归属感 C. 安定感 D. 期望感5.(C.伦理幸福)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如合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

A.生理幸福B.心理幸福C.伦理幸福D.社会幸福第二章1.兽孩现象说明,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其心理形成和差异都受社会影响很深,什么样的环境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特征。

这也佐证了( A.社会学习理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A.社会学习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行为遗传理论D.认知发展理论2.有研究表明:当幼儿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会产生敏感力。

语言敏感期是( A.0-8岁)。

A.0-8岁B.2-6岁C.3-9岁D.0-3岁3.美国著名的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向外界公布的他对幸福看法的十大要素的第一点就是( A.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

A.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 B.拥有巨额财富和社会地位C.拥有美貌和高学历 D.拥有健全的人格4.( A.雷蒙德·卡特尔)对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A.雷蒙德·卡特尔 B.艾森克C.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D.弗洛伊德5.九型人格是按( A.人的基本欲望)来把人分类。

A.人的基本欲望B.人的基本性格C.人的情商D.人的智商6.由美国著名组织行为研究者大卫·麦克利兰提出的能力素质模型将能力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 A.动机)。

A.动机B.价值观C.人格D.健康7.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将传统的中国教育推向( A.政治化),教育更多地作为一种工具,为维护中央集权制选拔人才,专门为补充官员而进行的,一直延续到清朝。

A.政治化B.民主化C.人性化D.多元化二、多项选择题第一章1.幸福是每个人的渴求,根据每个人所渴求事物性质的不同,幸福大致可以分为(ABCD )。

A.利人幸福B.利己幸福C.害人幸福D.害己幸福2.根据人们追求幸福所属本性的不同,幸福可分为(A.求生的幸福 C.懒惰的幸福 D.不满足的幸福)。

A.求生的幸福B.满足的幸福C.懒惰的幸福D.不满足的幸福3. 根据对幸福的需要,幸福可以分为(A.物质幸福 B.人际幸福 D.精神幸福)。

A.物质幸福B.人际幸福C.社会幸福 D.精神幸福4. 根据幸福得到满足时的主观感受,可以将幸福分为(ABCD )。

A.生理幸福B.人际幸福C.伦理幸福D.心理幸福5. 幸福的四要素论认为,幸福是由(ABCD )四个要素构成的。

A.情感B.信仰C.自由D.金钱6. 幸福主要有(ABCD )等几个方面特性。

A.多样性B.不可替代性C.群体性D.衍生性7.幸福感可以分为(A.主观幸福感 C.心理幸福感 D.社会幸福感)几种类型。

A.主观幸福感B.客观幸福感C.心理幸福感D.社会幸福感8.社会幸福感的维度包括(ABCD )。

A.社会整合B.社会认同C.社会贡献D.社会实现9. 理性主义幸福观包括( ABCD )。

A.苏格拉底的幸福观B.柏拉图的幸福观C.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D.斯宾诺莎的幸福观10. 感性主义幸福观包括(ABCD )。

A. 德漠克利特的幸福观B. 伊壁鳩鲁的幸福观C. 爱尔维修的幸福观D. 霍尔巴赫的幸福观11. 功利主义幸福观包括(C. 边沁的幸福观 D. 密尔的幸福观)。

A. 爱尔维修的幸福观B. 霍尔巴赫的幸福观C. 边沁的幸福观D. 密尔的幸福观12. 幸福学是一门(ABCD )的学科。

A.综合性B.问题性C.应用性D.灵思性13.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有(A.主观性B.整体性C.相对稳定性)。

A.主观性B.整体性C.相对稳定性D.绝对性14. 主观幸福感一般被认为由(ABCD )维度组成。

A. 积极情感B. 消极情感C.整体生活满意D. 特殊领域生活满意三、判断题第一章1.幸福与快乐相比,持续的时间更长。

( )2.幸福都是快乐,快乐都是幸福。

(×)3.快乐是渴求不断地积累后,在被得到满足时的愉悦感觉。

(×)4.虚幻性幸福是指幸福本身是虚幻的、假的。

(×)5.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

(×)第二章1.两性的生理结构只要是指性器官的差异。

(×)2.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是社会的不平等造成了男女心理上的差异,性别心理差异是社会不平等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3.女性的地位在世界各国都一样。

(×)4.遗传因素对个体在行为发展方面没有任何影响。

(×)5.人到了老年期要想获得幸福,首先需要身体健康,心理强大,孩子都能成人,且应该都顺利成家立业,自己的存款够养老的需要,这时才有可能谈幸福。

(√)6.多数自尊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心低的人,幸福感也低。

(√)7. Paradise&Kernis(2002年)研究了自尊水平、自尊稳定性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时发现,高且稳定自尊的个体倾向于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

(√)8.容貌与幸福感没有必然的联系。

(√)9. 有幸福感的人一定是乐观的,相反,乐观的人未必都能感受幸福。

(√)10. 从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育与幸福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

(√)11.学历越高,幸福感越强。

(×)第二次作业2014年8月20日一、单项选择题第三章1.( B.国民幸福)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所有发展形式的终极目标。

A.财富 B.国民幸福C.小康生活 D.高工资2.在经济不发达或国民普遍贫困条件下,影响国民幸福与快乐的主要是( D.经济因素)。

A.文化因素 B.社会因素C.制度因素 D.经济因素3.( A.适应性理论)理论认为,当发生一个新的变化之后,人们会对它做出反应,然后不断的对新的变化产生适应性。

A.适应性理论 B.人类本质理论C.社会比较理论 D.欲望理论4.( C.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表示,不仅能够相互比较,还能够加总求和。

A.总效用论 B.边际效用论C.基数效用论 D.序数效用论5.( B.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量或满足程度。

A.总效用 B.边际效用C.基数效用 D.序数效用第四章1.幸福工作观的最高层次是(D.忘我劳动)。

A.不劳动B.被动地劳动C.主动地劳动D.忘我劳动2.幸福工作观的最低层次是(B.被动地劳动)。

A.不劳动B.被动地劳动C.主动地劳动D.忘我劳动3.工作幸福感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C.中年)阶段的工作幸福度最低。

A.少年B.青年C.中年D.老年4.(D.人际关系)与人们的直接感受最为紧密,包括获得理解与信任、尊重与关心、良性竞争与合作、与同事相处融洽等。

A.组织发展B.工作前景C.退休保障D.人际关系5.(A.组织承诺)用于反映个体与组织的之间的心理契约,是员工对自己所在组织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组织一员所涉及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A.组织承诺B.工作前景C.退休保障D.组织发展6.(C.规范承诺)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受到了长期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

A.感情承诺B.继续承诺C.规范承诺D.幸福承诺7.(A.职业)定向的最大特点是:自我并没有投入,而是游离于所从事的工作之外,是金钱把自我和工作暂时性地联系在了一起。

A.职业B.事业C.天职D.工作8.(D.岗位)定向是最高层次的工作定向,具有这种定向的个体对工作本身已产生了巨大兴趣,工作的意义已融化于他们的生活和生命中。

A.职业B.事业C.天职D.岗位9.工作幸福指数以个人的主观感受来定义幸福,从而决定了测量这一概念的主要方法是( B.自陈报告法)。

A.知情者/观察者报告法B.自陈报告法C.生理测量法D.任务测量法10.(情感平衡量表)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

其10个项目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

A.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B.艾森克人格问卷C.情感平衡量表D.工作描述指数量表11.(C.因素分析法)是指同一量表中的题目都应该有较高的相关性,较高的内部统一性。

A.经验法B.逻辑法C.因素分析法D.综合法12.(C.反应偏向)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致使测验分数没有反应真实情况,而是表现出偏离实际情况的趋势或结果。

A.内部一致性信度B.重测信度C.反应偏向D.概化效度二、多项选择题第三章1.在经济发展或贫困解除条件下,影响国民幸福与快乐的因素包括(ABCD )。

A.经济因素 B.社会环境C.个体的文化 D.个体的思想2.“幸福悖论”的成因主要有( A.忽视了幸福是个体的切身感受 B.忽视了幸福是个体的真实感受 C.忽视了幸福的来源)。

A.忽视了幸福是个体的切身感受 B.忽视了幸福是个体的真实感受C.忽视了幸福的来源 D.忽视了幸福的本质3.可以影响人的幸福水平的结构因素主要有( ABCD )。

A.收入的支配结构 B.收入的可变结构C.收入的时序结构 D.收入的来源结构4.由于效用的主观感受性,其大小是否可以被衡量导致了两种效用理论体系的产生,它们分别被称为( C.基数效用论D.序数效用论)。

A.总效用 B.边际效用C.基数效用论 D.序数效用论第四章1.工作带来幸福是因为( ABCD )。

A.工作能创造幸福B.工作能发现幸福C.工作能享受幸福D.事业成功是幸福最主要的源泉2.幸福感对工作的积极作用包括(ABC )。

A.幸福感可以拓展人们的智力资源B.幸福感可以拓展人们的生理资源C.幸福感可以拓展人们的社交资源D.幸福感可以拓展人们的物质资源3.事业成功可以体现在(A.职业层次 C.职业作为)方面。

A.职业层次B.职业收入C.职业作为D.职业稳定4.幸福工作观的层次包括(B.被动地劳动 C.主动地劳动D.忘我劳动)。

A.不劳动B.被动地劳动C.主动地劳动D.忘我劳动5.工作幸福感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B.青年 D.老年)阶段的工作幸福度最高。

A.少年B.青年C.中年D.老年6.(B.欲望增加 C.通货膨胀 D.失业)会降低员工幸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