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

文学批评理论整理笔记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也。

言修身当先学诗。

学礼可以立身;人性的完善依靠音乐的熏陶2思无邪指诗经的内容具有雅正的特点。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3兴观群怨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4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关于意的理解两种,一是作品之意,一是读者之意。

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诗的状况来看,应是后者。

5知人论世孟子认为为了做到以意逆志,就必须要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6 心斋坐忘:“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的《人间世》,即废止人地感觉、知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无知无欲,绝思绝虑,进入空明静寂的心理状态。

坐忘在《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7“得意忘言”《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与多丰富复杂的思维和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线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面,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8发愤著书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例举历史上八位遭受迫害的伟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此皆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所谓的“发愤著书”在作者看来是为了达意通道。

应从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作者崇高的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思来者,述往事“来寄托二是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写‘成一家之言’的作品。

9 《毛诗大序》的内容主张:①“发乎情,止乎礼义。

”强调文艺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起“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不能超越礼义大防,在批判社会现实时,应委婉地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作客接受的批评。

②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谏上”百姓通过文艺对统治者进行批评,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③六艺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指诗经分类,赋比兴表现方法的分类④情致统一说发展了荀子《乐论》《礼记•乐记》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10陆机《文赋》的艺术构思说1、构思准备(艺术体验——“眼中之竹”)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怀抱高洁的情志,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

其中包含着一个创作冲动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就是“情”,“叹逝”“思纷”“悲落叶”“喜柔条”“慨投篇”等都与“情”相关。

2、构思阶段(艺术构思——“胸中之竹”)有了创作的动力还不够,主体还需进入到艺术构思的阶段,才能使“意称物”。

所谓构思,就是“用心”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思维的几个阶段及其重要特征,首先,艺术构思的展开条件是创作主体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是说主体心灵虚静于创作的重要性;其二、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了艺术想象思维的特点,可以说极为精辟。

涉及到了从想象活动的开始到艺术形象的构成及其用语言文字使其物质化的全过程。

最后,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归纳了艺术构思的特征:它是一种打破物理时空的心理时空概念,强调了形象、情感、语言的密不可分。

《文赋》所阐述的艺术构思的过程说明,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这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这个过程所要解决的正是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关键转化环节。

它对于创作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11刘勰创作构思论第一、创作构思的美学原则:神与物游。

刘勰所说的“神思”,一般地说,即指作家的创作构思活动,进一步说就是作家创作构思中的想象活动第二、创作构思的精神形态:贵在虚静我国古代论创作构思,首先强调作家必须有虚静的精神状态或良好的心境,这是创作构思的必要前提。

虚静,或者称为静思、空静、安静、宁静、幽静、澄心、凝心等,说的都是一种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干扰、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

第三、创作构思的物化形态: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出现较早的形象思维范畴的审美概念,是现代文学理论中“艺术形象”这一概念的萌芽和滥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意象”已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富有浓厚民族审美特色的重要诗学范畴。

“意象”一词,最早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完整地提出。

12直寻说钟嵘推崇自然英旨,即没有雕琢痕迹的自然真美,反对堆砌典故和苛繁声律。

直寻,即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

13滋味说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诗歌滋味浓厚深远源于艺术思维特征综合运用兴、比、赋,文已尽而意有余14不平则鸣民主反抗精神对现实积极干预可以怨不平善鸣者是羁旅草野者15“味外之味”,对钟嵘发展,意境含蓄不尽,意在言外,欣赏以意境表现山水隐逸生活“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境在具体有形的景物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虚幻的存在于人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16欧阳修“穷而后工”政治上处于逆境的文人往往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创作出有充实内容深刻思想的文学作品,创作必须从狭隘的个人圈子走出来,联系社会的荣衰国家的兴亡17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提出的创作理论和写作纲领,其要旨在于强调诗人要在学习古人诗文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升华出新的诗歌意境。

这种理论主张将学力和才力结合起来,开拓了古代学者诗人诗论的先河,对宋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 别材别趣严羽的别材、别趣是针对宋诗的弊病提出来的,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材是才能的意思,指是个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不是靠课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别趣是,是讲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不是发发议论、讲讲道理就可以成为诗歌的。

19 妙悟本是佛学术语,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

严羽借此来论诗的创作也要讲究“妙悟”。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题而言的,“”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得那种诗美得本体、诗境的实相。

20李贽“童心说”提倡真情,反对假理凡天下之至文,都出自未经理学闻见道理污染的童心“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亦是肯定人欲反对天理,提倡人性,恢复被封建礼教扭曲了的人的自然本性,是对封建礼教有叛逆性的具有启蒙色彩的文艺主张,反映由社会政治思想上的解放导致文艺的解放。

21叶燮《原诗》的理论1反对复古模拟和强调变化的“正变”说.变的思想来自共安排,叶燮强调的变总是会越来越进步,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代。

2 推崇杜甫、韩愈和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将性灵与诗教结合起来。

3论诗歌的理事情三要素。

理即事情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事即发生之后,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的事。

而每一件事有其自己特殊的情状,即情。

4论作家的胸襟和才胆识力。

才,指作家的才能;胆指作家敢于创新的胆略;识,指作家辨认理事情的能力;力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

5 论诗歌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的特点。

22金圣叹“人物论”强调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主要的方法有:1 追求神似,“传神”写照2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同中之异”3 特别注意到《水浒》人物塑造方面善于使之合乎“人情物理”不是故意使之神化,拔高,使人觉得是理想的英雄,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4金圣叹在评点《水浒》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语言上,十分赞赏那些个性化的而语言。

23李渔《闲情偶记》文艺理论:1、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李渔所说的“审虚实“就是从如何对待不同题材作品的虚实和真实出发,要求作家认真重视和正确解决戏剧创作中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2、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做客观真实的描写,使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消遣之用,特别提出“戒讽刺”“借荒唐”的问题3、提倡戏剧创作的独创性。

主要表现在“脱窠臼”一节中。

李渔对‘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对能否创新看的非常重要。

他说:“窠臼不脱,难语填词。

”4、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

这集中体现表现在立主脑和减头绪两节中。

立主脑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戏剧作品中的主题二是指与主题直接相联系的基本题材。

减头绪,李渔说:“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

”像那些有名的四大南戏皆是一线到底。

5、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李渔所说的“密针线”即是指戏剧创作中请情节的组织应当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应乎情理,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6、李渔对戏剧的语言也是十分重视的,他在“词采第二”中,对戏剧语言提出四个要求:“贵浅显,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同时也重视宾白的作用。

24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有神情韵味,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思想内容要朦胧含蓄,又似有寄托,又难以实指,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种理论受到司空图、严羽等人诗歌理论的影响,对明前后七子的寻剥古人和公安竟陵的直露是一种批判,但过于强调神韵,必然将诗歌引向脱离现实的道路。

25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26境界说1 要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2写真景物,真感情3隔与不隔是判别已经又累的基本标准4分类:写景如实描绘造境主观创作神怪小说浪漫主义5按形象分类:有我之境以物写物无我之境境多于意6 作家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主观之诗人,李后主抒情文学。

客观之诗人《水浒》《红楼梦》要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