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事家的肢体语言及其含义的探析.doc

国际政事家的肢体语言及其含义的探析.doc

国际政治家的肢体语言及其含义的探析-引言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传递得以实现的。

一般来说,这种传递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

成功的交际不仅要理解语言行为,而且要理解非语言行为。

肢体语言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姿、面部表情和体触等,它同语言行为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

同样,在政治场合中,如果你想要辨别政治人物所说话的真伪,很大程度上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那些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你便可以从他们的肢体语言解读出那些隐藏在他们无声肢体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肢体语言的解读,揭开隐藏在肢体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大国间的交际关系。

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关于肢体语言,国外早在1644年就有一个叫约翰布尔沃的做过一些研究。

他出版的《手势研究:手部的自然语言》,被视为肢体语言研究的开创性着作。

1790年,朱利叶斯法斯特《体态语言》的问世,使得人们注意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并从此打开了人们研究肢体语言的大门。

查尔斯达尔文于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是20世纪以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

虽然这是一部以讲述理论为主的作品,适于学者阅读,并不适合大众阅读,但是,这本书却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关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现代研究,达尔文的许多观点和观察结果最终也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的证实。

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研究者们已经收集并记录下了将近一百万条非语言信息及线索。

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38%来自于声音(其中包括语音、音调以及其他声音),剩下的55%则全部来自于无声的肢体语言。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识谎专家艾克曼、福瑞森和瑟瑞森以生活在五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面部表情和动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类的七种基本情感反应,表现在表情上的时候是完全一致的。

而现今对于肢体语言的研究也没停止,更多的是把肢体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

如享誉全球的身体语言大师乔纳瓦罗就编写了《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

他在美国FBI工作了25年,他多次通过身体语言侦破大案要案,是名副其实的侦探大师,其成果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

2007年出版的《身体语言密码》是享誉全球的英国人际关系大师亚伦皮斯潜心30年研究的权威力作。

编者尽量将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的肢体语言展现给读者,希望能带读者走进人类潜意识深处,解析人类最神秘的身体信号,解码无声世界最复杂的信息。

(二)国内研究中国对肢体语言的分析和理解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详细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典故。

据说孔子作《春秋》时遇到了一些难题,遂率弟子到楼观向老子求教。

老子未讲任何语言,但孔子却从其简单的动作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从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遥远的古代,先哲圣贤们就已经运用肢体动作来传递思想和情感,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同时,也早就懂得了如何准确理解他人肢体动作所传递的意义了。

现今国内对于肢体语言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的应用。

例如在教学中的应用。

钱蓓斐认为,课堂中教师语言教学很重要,但肢体语言也不能忽视。

教师正确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不仅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增强课堂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

石弘婕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相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和民族当中会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当中,如果肢体语言运用不得体,就可能产生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肢体语言,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肢体语言(一)肢体语言的含义心理学家赫拉别恩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传播总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周增文,2008)。

可见,肢体语言是多么的不容忽视。

肢体语言学家安顿(Anton)在他的《魔力肢体语言》中给肢体语言这样下定义:肢体语言是一种非言语交流沟通方式,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通过肢体语言与别人进行互动的。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

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肢体语言在大多数时候比真正的语言更能使我们了解别人,包括别人的性格、情绪、思想等,很多时候,这些东西是我们在别人的语言里无法体察到的。

虽然是无声的交流,但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肢体语言的功能肢体语言的重要性是由其自身的功能所确定的。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热烈握手。

(胡文仲,1999)对于肢体语言的功能,不同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美国学者洛雷塔 A 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在《非言语交流》一书中指出:非言语交流至少包含言语交流可能具有的三种功能---补充言语信息、替代言语信息、强调言语信息.而李克祥在《中日非语言研究》中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概括为以下三种:1)代替语言的功能;2)辅助语言的功能;3)表露情感的功能。

通过学者们对肢体语言功能的总结,就不难发现肢体语言对人与人之间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肢体语言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在推销、谈判、服务客户时,不论是微笑的点头,微微上扬的眉毛,还是轻咬嘴唇,抑或是昂首阔步走在众人面前,在不知不觉之间,隐秘的肢体语言都在帮我们收集有用的信息,让我们能准确地判断出对象的真实意图。

所以无论你是政治家、谈判专家抑或是营销高手,在不经意间胜负之局已定。

肢体语言对政治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曾在牛津大学工作的心理学家彼得科利特教授在东吉利大学的科学研讨会中,具体解释了肢体语言对政治家的这一重要意义。

他说,权力、权威和坚韧是政治家极力想要表现的特质,但同时,他们又希望自己强势的形象不至于让人反感,甚至还希望自己能传递出友好、亲切和真诚的信息。

如今的政治家们都十分清楚,政治与公共形象和行为举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绝大多数有头有脸的政治家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私人顾问,从而帮助他们借助肢体语言使自己看起来显得真诚、正直、富有同情心,尤其是在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更是不可或缺。

他们希望能够巧妙地运用手势、行为和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掩饰那些负面的蛛丝马迹。

本文从政治的角度,通过对那些政治家们一系列的肢体动作进行分析和观察,较为真实、可靠地解码政治家们的肢体语言,从而使隐藏在他们肢体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被成功揭开,也更深刻地理解大国间的关系。

四、肢体语言在国际政治交际上的应用全球着名作家阿伦皮斯认为:肢体语言是一种比说话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已经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话语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肢体语言则通常被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沟通和谈判。

在某些情况下肢体语言甚至可以取代话语的位置,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

有些人由于身份特殊,他们的一言一行就随之全都暴露在公众的眼前,譬如说皇室成员、政治家、电视名人以及电影明星等等,他们都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公众。

而他们内心的情绪,或是心理,他们则希望能够藏得越深越好,不被任何人发现。

所以,在公众面前他们往往以经过乔装改扮后的姿势来掩饰内心的想法,从而在面对观众时能够表现得自信、冷静、有控制力。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浅析政治人物肢体语言下的大国关系。

(一)亦敌亦友的美俄关系随着被西方称为鹰派的普京再次上台,俄美关系可能就像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詹姆斯尼克西说的将不平坦.美俄因棱镜监控项目揭秘人斯诺登临时避难许可引起美俄关系紧张,现在又遇上美俄双方在对叙利亚问题上的对决较量。

因此,国际社会近来都在关注今后美俄关系究竟会走向何方。

这些消息我们通过新闻可以得知,但是有一段视频,我们却也可以看出美俄关系。

在2013年召开的G8峰会上,普京与奥巴马有个单独会面。

当时他们就叙利亚问题进行磋商,普京知道俄罗斯上上下下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可是普京的举动却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与以往在公众面前神采飞扬的样子不同,在会话时,只要提到叙利亚问题,他就很不自然:经常搓手,低头看脚,频繁小动作,很少与人眼神交流。

他的这种异常表现,值得我们思考。

据研究人员发现,搓手、低头看脚、频繁小动作、很少与人眼神交流这些小动作意味着否定,审慎或是具有攻击性的态度。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低头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批判的意见。

所以,通过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普京在叙利亚的问题上其实并不想多谈,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分歧。

尽管矛盾阴燃,但普京强调愿大幅推进与美国关系,前提是美国必须遵守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

毕竟,经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和实力相对衰弱的美国,更需要的是合作而非对抗。

就这样,通过对这种无声肢体语言的解读,一场无声较量清晰地展现。

(二)安倍和朴槿惠握手难--- 冰冻的日韩关系参拜靖国神社、历史认识问题、领土问题等等掺杂而来,考验日韩关系的敏感度、脆弱度和容忍度。

朴槿惠和安倍晋三上任以来的一年里,两位领导人一直没有会晤。

在韩国看来,日本对自己的战时行为悔意不足,而东京指责首尔采取死硬立场。

通过新闻可以知道,由岛引起的冲突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外交协商、解决层面。

外交纠纷与本国政治因素纠缠错杂,外交问题也升格为政治问题,事件本身和决策、责任机制大为复杂化,以至于有评论认为,如今日、韩两国正面对自1965年建交后的最严峻局面。

通过一段视频画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日韩两国的紧张关系。

2013年10月10日,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参加东盟10+3(韩中日)领导人会议的各国领导人在会议开始前合影留念。

韩国总统朴槿惠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握手这一幕被细心的摄影师捕捉到,画面变得意味深长。

画面上朴槿惠始终未能和安倍首相同时握手.而安倍首相在离开日本之前,曾经向记者团表示,要在此次APEC峰会上寻找机会与中国和韩国领导人交换意见,努力改变双边关系。

握手这种肢体语言早在原始时期就存在了。

握手礼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在战争和狩猎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作为防御武器。

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摸摸手心,表示自己手中没有藏着什么武器,以证实自己的友好。

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在拍照时,朴槿惠一时不知如何和其他人同步的深层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