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

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

读《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有感
小一班李媛刚刚读了一篇案例分析,是关于幼儿存在攻击行为,老师如何对待和矫正这类幼儿行为的文章。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

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文章中说到,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创设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

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情感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

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

只有设法消耗其“过剩能量”和“不满情绪”,才能平衡幼儿的心理。

经验表明: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发生。

因而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以消耗其“能量”。

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另外,还可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

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

(三)榜样示范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

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

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四)改善关系
有“攻击性”行为的小朋友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本人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对减少他的焦虑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生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学会在集体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

为此,本人尽量不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

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本人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便在孩子面前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

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他会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冲动的情绪,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看到这些,我想起了班上的一位小朋友,人家正在玩玩具,他想要玩,他就一把抢过来,不知道应该说:“你给我玩一会儿行吗?”别人玩积木玩得正开心,他一脚就把积木搭成的房子推倒了。

一旦发生冲突,他就动手打人,不讲道理。

有个孩子看到教师表扬宋鑫瑜小朋友,摸摸她的小脑袋,他也走过来,摸摸她的头,而后就在她脸上咬了一口。

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

排队走的时候,家铭经常会故意掐着前面幼儿的脖子或拉住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就动手打人;或者根本不跟在队伍中,而是自己乱跑。

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时哭哭闹闹的找妈妈,我把她抱起来想哄哄她,他居然“啪”地给了那小朋友一巴掌,然后使劲用手拍打门,用脚踹门。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教师要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家铭跟案例中所提到的小朋友情况非常的相像,我们有时候拿他真的会有束手无措的感觉。

觉得他难以引导,难以驯服。

怎样才能正确的对他进行行为矫正的启示呢?文章中再次给了我启迪:
(一)要有耐心
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

本人认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应更多的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

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心情浮躁的时候,但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要循序渐进
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

所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成人在看到幼儿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

(三)要尊重幼儿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呵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

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特定情况下自己要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

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中意识到成人的不高兴,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表达清楚。

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看了这些,对于我今后的教育有了太多太大的帮助与指导,对家铭这类孩子有了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找出病原,对症下药,治愈他们的毛病,为他们打好基础。

2011-4-2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