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开题报告

成语开题报告

大连民族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张舒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

所选择的是语言学方向,选取的是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为对象,通过梳理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高考成语的命题规律探究,进而解析高考成语所考查的能力。

一、选题理由汉语成语自古有之,孕育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但古代和民国时期对成语的研究进展不大。

新中国成立后,成语的研究才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

改革开放以来,成语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

但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限于学术界,对现实中成语运用指导作用不大。

当前现实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新闻媒体、教师队伍。

纯洁祖国的语言、规范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应用,是语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1953年高考制度实行以来,成语题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其中,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成语题在语文试卷中一直有所考查。

如果对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语文试卷分析,就会发现除1984年以外,其它年份,全国卷语文试卷,对成语均有考查。

目前从中学教学内容来看,缺乏成语板块的讲解;从学术界对高考成语的研究来看,研究人员主要限于一线语文教师,研究的成果主要限于成语运用的八大问题: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张冠李戴、谦敬误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学界缺乏对高考成语的系统研究,缺乏对成语命题规律的把握。

因此,选择此论题,我感觉一方面对于高中学生学习与研究成语具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利于一线语文教师语文教学。

同时,利于将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高中成语研究中。

二、国内外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成语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高考成语的研究工作与之脱离。

目前,对高考成语的研究人员仅限于一线语文教师,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从目前众多对高考成语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成语使用的八大主要错误。

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张冠李戴、谦敬误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语境。

三、文章结构(一)高考成语的界定本文所说的高考成语,指的是语言文字与应用中出现的成语或基础知识中出现的成语,不涉及现代文、古代文以及诗歌、作文中所考查的成语。

本文所涉及的成语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所出现的成语。

不包括各省市自主命题出现的成语。

成语的考点涉及成语的字音、字形、语素义、词义、典故出处、辨析和运用。

(二)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的成语梳理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研究高考中出现的成语。

一旦离开高考中出现成语,所有的研究就失去了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文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成语为数据库,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成语高达15000多个,高考各种模拟试卷数不胜数,其中题目质量也良莠不齐。

同时,《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中也只提到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并未对列举所要考查的成语。

因此,为了把握成语命题规律,方便深入研究,在此笔者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高考成语进行梳理。

(三)探究命题规律 1.纵向角度把握成语命题 2. 横向向角度把握成语命题(四)探究成语命题所考查的能力成语辨析题、成语运用题对学生要求能力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成语知识。

同时,通过对近年的《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进行观察,不难发现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试内容之一是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因此成语辨析与运用题不仅仅是识记成语意义。

笔者于此将主要结合成语意义、成语结构等知识对成语运用题、成语辨析题所考查的能力进行探究。

综上所述,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卷基本上考查了成语的多有知识。

但中学现行教材,缺乏对成语知识的系统讲解。

通过梳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成语,建立了一个学习成语的语料库。

同时,从横纵向两唯角度研究了成语的出题规律,同时,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成语辨析题、成语运用题进行了剖析,结合词语知识,探究了其命题所考查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笔者认为,对于成语辨析、成语运用题,一线语文教师总结的成语运用的八大主要错误(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张冠李戴、谦敬误用、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语境)具有局限性,比较抽象,不易掌握。

解答成语运用题、成语运用题,不妨结合具体语境,从结构意义两方面入手,操作容易,较为简便,也抓住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四、本课题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及可行性:拟解决的问题:对高考成语知识进行界定梳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地成语探究成语命题规律从命题者角度,解析成语命题所考查的能力研究方法:关于成语的研究,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学者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而高考成语则以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卷语文试卷中的成语为研究材料。

可行性:以全国卷语文卷为纲,梳理出其中的成语,这些会意字的字数仅有五百多个,工程量并不大。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结合成语知识研究高考成语,难度不大。

篇二:开题报告-绝对标准格式版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奥赛福医疗企业网站交互研究与设计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工业设计年级(班): 0902班学号: u200910937 姓名:余露文指导教师:李春富雷田2013年3月 10 日1.选题背景及意义用户体验研究当前已经可以解答相当广泛的问题。

通过在一个三维坐标系以及典型的产品开发阶段中列出各种可用的研究方法,可以了解到什么时候应当使用哪种方法。

1.1选题背景选取了“武汉奥赛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作为设计样本。

此公司专注于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简称“tms”) 。

tms以其无创伤、安全可靠、检查与治疗功能兼备等独特优势与pet、fmri、meg并列为21世纪脑科学领域四大技术。

在神经心理科(抑郁症、精分症)、康复科、儿科(脑瘫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应用。

其中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疾病的疗效,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在临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tms高科技医疗设备公司,拥有一个能更好拓展市场并且得到更多的用户关注,是此公司现阶段的最大的难题。

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无非是能最快捕获人群的宣传方式。

图1 1.2用户研究的定义用户研究是用户中心的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

它是一种理解用户,将他们的目标、需求与您的商业宗旨相匹配的理想方法。

用户研究的首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定义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明确、细化产品概念,并通过对用户的任务操作特性、知觉特征、认知心理特征的研究,使用户的实际需求成为产品设计的导向,使您的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习惯、经验和期待。

1.3交互设计的定义简单的说,交互设计是人工制品、环境和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形元素的设计与定义。

不像传统的设计学科主要关注形式,最近则是关注内容和内涵,而交互设计首先旨在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

图一,为英国magstim公司官网首页,同样是专注于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器的生产厂商。

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所提出和推广。

“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由ideo的一位创始人比尔·莫格里奇在1984年一次设计会议上提出。

交互设计借鉴了传统设计、可用性及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而不只是部分的叠加。

它也是一门工程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方法。

1.4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之间的联系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交互设计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交互设计还涉及到多个学科,以及和多领域多背景人员的沟通。

通过对产品的界面和行为进行交互设计,让产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关系,从而可以有效达到使用者的目标,这就是交互设计的目的。

图22.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医疗产品公司,全球三强企业:通用公司、飞利浦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在公司门户网站的建立上都有着自己公司明确的主旨。

一方面建立网站实用性的同时有建立网站更好此图下载于网络图库的可用性,另一方面使其网站面向的用户得到更快捷的工作平台。

2.1用户体验研究2.1.1可用性研究近况如果一个系统具备社会可接受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它在不同种类别中的实际可接受性,包括传统类别(如成本、技术支持、可靠性、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等)和有用性(uesfulness)类别。

有用性指的是系统能否用于达到某个预期目标。

他又可分为两类:实用性和可用性(grudin,1992)。

实用性(utility)是指系统的功能总体上是否能够做到需要做的事情,而可用性(usability)则是指用户更好地使用系统功能的程度。

图3意识到可用性并不是用户界面的一个单维属性是十分重要的。

可用性具有多个组成部分,从传统上来说它与五个可用性属性相关可学习性(learnability):系统应该容易学习,这样用户就可以快速开始使用这个系统来完成某些工作。

效率性(efficiency):系统的使用应该具有效率性,一旦用户学会了使用系出自《重塑用户体验》【美】chauncey wilson 著刘吉昆刘青等译此图下载于网络图库篇三:开题报告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12篇四:有效小结课题开题报告“普通高中历史有效课堂小结行动研究”开题报告清远市清新县第三中学杨彩云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理念、新尝试、新成果不断渗透着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开始慢慢得到该变:有效的教学语言、每节课外史料的有效运用、有效课堂管理、有效的复习方法、有效课堂奖励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等,这一切的努力,我们无非是为了真正实现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即使在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尝试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成果,但我们会发现普通中学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的普通高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的困惑主要是:1、对历史发展的线索无法清晰掌握,导致记忆效率低。

2、对众多的类似历史时间、地点、事件难于科学记忆。

3、记忆方法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上较多,没有整合出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4、历史教师在改革中很少涉及“个人记忆方法”的引导,学生课堂上或课后的记忆基本靠沿袭个人学习经历以来的基础方法,无法突破,造成历史学习困难增大,最后出现学生对历史的感兴趣和主体性只是昙花一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延伸历史教师改革的视线:新课程改革不要集中在导入、学习过程等环节上,最后5—10分钟的小结这个环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节课最后的5—10分钟学生学习心理疲累的时候鼓励、奖励学生的个人小结和创造记忆方法,将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主动细胞,延伸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