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性征男子:睾丸、阴茎等女子:阴道、子宫等这是由遗传物质—染色体的不同所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性别特征。
通常据此分为男女,第一性征确立了人们要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是建立社会性别的基础。
(二)第二性征指男女在青春期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特征,男女性激素的差别—决定第二性征具体表现是青春发育后:男性开始变得高大、肌肉结实、厚街突出、变声、长胡须、汗毛加重….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脂肪增加、月经来潮…随着生理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社会诸因素对个人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三)第三性征指男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又称性别程度,简称性度,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明朗化。
是以第一、第二性征为基础的,强调一套稳定的、固定化的、两性对立的行为举止及其行为的社会意义。
二、性别的双性化贝姆认为,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至少有三方面优点:1、允许表达异性特征虽然具有某些异性的特征,但他们的独立性却没有受到影响。
在独立性方面,双性化人格与男性化人格的表现是一致的,均比女性化人格更具有独立性。
2、富有同情心,有教养3、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有更强的归隐模式(成功归于内部,失败归于不稳定外部因素),这意味着成功的永恒性和失败的暂时性。
三、跨性别涉及各种与性别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转有关的个体、行为以及相关群体。
对于跨性别的界定有很多争议。
(一)说法1:(最广泛的定义)指那些在出生时根据其性别器官而被指定了某个性别,但是却感觉那个性别是对他们一种错误或不完整的描述的人。
(二)说法2:指那些对其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感到无法认同的人。
(三)说法3:指认为自己有不同于男性和女性的另一种性别的人。
(四)说法4:跨性别——是一个概括性的词汇,包括以下几种:1、跨性别者:指做异性(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会觉得较为为自在的人。
通常全部或部分的时间是以异性的角色生活。
(二)多样性、混杂性:1、典型案例:同性恋现象(主要是心理性别出现了问题)2、混杂性——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统一。
第四节性别的对待如何看待性别这种社会现象。
一、性别是一种社会存在。
1、性别存在一定的划分标准(社会存在性别的划分标准,且是刚性的)2、存在一定的性别规范社会有一套性别规范,且是刚性规范,会要求男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如男孩子要坚强,有泪不轻弹。
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等。
3、存在一定的性别角色分工(角色分工存在一定性别化)劳动强度的安排会考虑到性别。
与关怀有关的工作----女性多与高端技术相关的工作----男性多4、存在一定的性别地位之分男高于女。
纯粹性别的人地位高于非纯粹的人。
5、存在一定的性别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存在一定性别化:受教育机会、接受培训的机会-----男多于女6、存在一定的公认的性别关系性别之间应建立何种关系,何种关系是被看做是正常?这规范着我们每个人。
夫妻中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搭配。
如两人反差大的会觉得不牢固。
7、存在一定的性别观念何种性别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更有价值?哪些被忽视。
8、存在一定的性别价值以及评判体系价值以及评判体系也是刚性的。
性别是如何存在的——1、性别存在的多样化孰强孰弱多样化,汉族家庭中男强女弱正常;其他家庭女强也正常。
2、性别存在的多元化包括性倾向的多元、家庭制度、婚姻制度的多元。
3、性别存在的光谱化一端是一夫一妻制、另一端是完全杂婚制,中间还会有多个过度模式。
4、性别存在的阶段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性别存在。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生殖力社会:这个时期因为人口多多益善,在不了解孩子从哪里来的前提下认为女人很意识形态领域中基于性别对性别角色、地位、作用等进行定义、评价时,9、性别化的社会--文化符号社会--文化符号(包括形象、语言、文字等)基于性别而出现和存在的差异、差异性涵义和差异性表达等。
以及这些符号在社会文化中的生产和再生产,显现和遮蔽、延续和消亡。
三、性别是一种个人生活理念和行动,表现在:1、对于生物和生理性别的确认个体存在一个了解和认识自身性别的阶段和触发点。
2、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认同或不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
3、婚姻和生育对婚姻定位不同,对生育的看法不同。
所以婚姻失败对女人的打击大,无孩子对男人是致命打击。
4、性取向自己的性取向是什么,如何看待他人的性取向5、情感表达表达方式不同:如对待哭泣父爱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6、性别化的社会化过程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生物人到性别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中:进行性别化的区别教育7、关于社会性别的个人理念认同或不认同、肯定或否定,由此形成自己的理念8、社会性别的自我呈现作为性别人如何表现自己。
第二章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一、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的条件(一)从思想发展史的线索看须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赖。
把相互的差异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历史过程,而非孰优孰劣。
(二)从方法论的线索看要确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科学依据,以及验证这些证据的科学方法。
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高尔顿(F.Galton 1822-1911)——差异心理学的先驱19世纪后半期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1882创建―人类学测量实验室‖)(二)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2、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男女相同肛门阶段——排泄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女孩—―阳具羡慕‖(二)多伊奇:(女性类型说)1944年海伦·多伊奇《女性心理学》,相信妒忌男性和恋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的巨大作用。
观点:(1)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
(2)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
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3)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女性型——被动、自恋和受虐男性型——主动、竞争和攻击性(三)埃里克森:(内部空间观)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四)阿德勒:(男女平等观)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必须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一)性别定型的基础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
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二)两性角色的获得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三)班杜拉的经典实验女孩: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男孩―我是男的‖——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女孩―我是女的‖——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
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
―互补模仿‖ 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
四、两性世界中的文化人类学观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
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二)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1、狩猎与采集2、园艺文化3、农业文化4、游牧文化5、工业化社会(三)跨文化变异的普遍原则: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并使之日趋复杂。
男性性别角色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利用男女间体力的明显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最简洁、最经济的方法五、社会性别理论(当前流行最广泛)(一)当代最有用的社会性别理论。
(二)理论核心:建立在人的基因、生物、生理性别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界定标准、行为规范、关系、价值地位等的建构,以及不同性别的被建构。
(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1、七十年代盖尔·卢宾1975年的文章《走向妇女的人类学》中提出了Gender的概念,重新定义为性和社会性别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事物。
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和存在,还是一种制度。
从经济学角度谈经济资源的配置、经济地位、经济的关系(如在西方丈夫负责赚面包,妇女负责操持家务)整个七十年代,观念很大进步2、八十年代与其他主流学术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一样,他被强调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成为女性主义学术理论和实践、运动的核心。
(三)性腺、性激素1、性腺:下丘脑、肾上腺、睾丸、卵巢、染色体(=性腺)……下丘脑---影响激素分泌下丘脑是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2、性激素——两性进一步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1)男性---睾丸--睾丸酮女性--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只是量上不同。
(2)性激素与行为两性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形成两性不同的性腺,此后所有的两性生理、解剖学的分化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完成,而且性激素还对有机体的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
(四)大脑两半球的分化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对大脑两半球分化产生影响,因而雄性激素在发育的关键期是否存在同样可能影响两半球的组织发育。
左半球在还没有雄性激素分泌时就开始发育了。
右半球发育晚,在它的发育关键期内已经具有雄性激素,由此它的组织发育较多地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
女性胚胎中的雄性激素的含量不多,受其影响也小。
这也许是女性言语发展早和功能单侧化程度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两性心理差异的生物根源(一)两性心理差异与遗传基因1、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2、有研究者认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只占全部染色体的不到2%,其中多于98%的遗传特性都是相同的3、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二)两性心理差异与性激素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1、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的影响2、对抚养行为的了解3、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第二节差异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性别角色的含义1、什么是性别角色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