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分层教学”弊端,“小组合作”优越性显著研究揭示“ 分层教学” 弊端,“ 小组合作” 优越性显著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学者乔· 鲍勒的研究显示,混合能力数学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分层教学班。
一种不是按照能力来划分学生,而是让学生承担不同任务的分组教学法(合成教学法),使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新闻回放:长期以来,分层教学在英美中小学被视为因材施教的良方,应用广泛,但最近却遭到了一种将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的分组教学模式的挑战。
这种教学法的名称叫“ 合成教学法( complex instruction )” ,最初是由美国加州的教育学者开创并发展起来的。
在加州的研究发现,在混合能力班( mixed- -ability )使用合成教学法的学生,不仅数学成绩优于分层教学的学生,而且还更加喜爱数学,行为表现也更好。
跟分层教学不同,合成教学法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人,分别扮演组长、协调员、资源管理员、记录员(汇报员)的角色。
每个小组要协作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而且,每个人都要为本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
如果组内有人遇到了困难,其他成员要为他提供帮助。
(《“ 小组合作” 挑战“ 分层教学” 》、《研究揭示分层教学的弊端》, 2008 年 10 月 8 日第 266 期)分层教学的利与弊“ 因材施教” 一词,出自于《论语·为政》,此词虽不是孔子的原话,但是,它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个性差异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差别的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因此,“ 因材施教” 也是我们现代的教育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我校对这届初三学生的英语和数学学科进行了分层教学。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虽然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但冷眼旁观和冷静思考后,还是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也有弊。
由于学生对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学习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势必会倾向于关注中等注中等学生,教学内容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和理解,就算成功了,而这又会导致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理论上分层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课堂上好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现象,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也应该会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或最起码也能使所有学生会有所提高。
其次,分层教学也应该能激发学生,分层教学也应该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分在B 班的同学会奋起直追,分在A 班的同学也不敢掉以轻心,这样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但在实际中,有时候会听到数学英语教师在抱怨,怎么分层后好象差生更差了,这是怎么回事?究其原因,分层教学也不可避免存在这样的弊端:按照成绩来分:按照成绩来分班,它让这些孩子感觉自己已经被贴上了“ 差生” 的标签。
教育学里的“ 皮格马利丽翁效应” 体现的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曾有一个教育家说过,对学生来说,“ 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指令” ,那么,这样的分层,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消极的暗示了,它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显而易见,它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自信心,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想获取成功的先决条件。
没有了他们,学生只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最终自暴自弃。
一些原本还想上进的学生,也因为进了B 班,而开始放弃自己。
所以,我认为如何才能让分层教学扬长避短,发挥最佳的效果,是更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
材料三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很广泛,似乎已有定论。
甘肃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数、理、化分层合作教学研究》等课题,也对分层教学理论进行了实践研究。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因材施教。
但我们对一系列教学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这种实践的结果与研究确定的目标相去较远,尤其是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很难实现,从事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很困惑。
这种分层教学的弊端在哪里,学困生的失缺又是什么呢?广泛开展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正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的,但新课改教育公平理念又与分层教学很难协调,已受到质疑。
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难以操作。
当前教育环境下,实施分层教学,有两个弊端:一是层次界定很难找到标准。
动态分组,超分评星,每月总结等等没有标准,勉强分组也不科学,往往使评价半途而废,流于形式。
学生的进步是否能及时肯定,适时提高分组的级别也很难做到,学生的分组级别可能一学期也不能改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星也会给学生以功利感,造成学生重表扬形式、轻学习本质的坏毛病。
二是实践环节往往变成敷衍。
师生都有一种趋利的心理,就是用所谓的事半功倍的方法做事。
新课标中提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在新课改中,有的教师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为借口,放弃了对学困生的教育,减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
小学生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作为基础教育,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最低的课业要求。
在小学,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作为聪明的有学习能力的人,不能动不动就扣以学困生的帽子,分类对待。
事实上,分层教学只应是一种教学理念,反映在老师教学时要面向所有学生,心里不能只装着优秀学生,而不是反映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传统教材进行比较,正确使用教材,立足课堂,加强辅导,提高课堂质量,减少学困生的产生环境,而不是给学困生打上标签,使困者更困,让他们失缺最微妙的心理平衡,失缺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失缺最关键的学习信心,失缺最起码的发展机遇。
因而,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与方法,数学教学必须追求三点:一、追求“数学化训练、生活化应用”。
新教材预设的学习情景基本是:“生活化需要加以数学化解释”。
可惜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不能理解课本的生活化情景,自主探究能力有限,不能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解释题意,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看图说话和理解题意上,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知识结构的训练不到位,使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停留在肤浅和表面的层次上。
“生活化需要加以数学化解释”,倒不如“数学化训练加以生活化应用”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来得高效、实际。
二、追求最优课堂教学方法。
要注意两个方面:算法多样化向算法最优化转变,教法多样化向教法最优化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教学研究。
而加强计算教学,减少学生计算错误,可有效缩小“学困生”的比例。
三、追求最真实的课堂。
要警惕教学作秀。
日常教学中,教学流程多是情景导入→看图说话→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层展示→实践活动→开放训练→自主小结。
课堂热热闹闹,多动口少动手,数学实质性训练很少,追求教学“理论”上的丰富,不追求学生能力的培养。
把课上成表演秀,脱离真实的学生背景,不以学生为本,不把学生的数学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能力不能提高。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课堂都有不同的差异,我们需要真实的课堂和实用的理论。
当然,淡化差异,并不是回避差异、漠视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还可以采用三点措施:一、相互帮扶,共同进步。
可以是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
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可组织定点帮扶。
也可是同一层次学生结对竞赛。
每周进行小组活动,结对互测。
个人根据实际自己出题,交换作业,互相点评。
还可进行数学兴趣活动。
让优秀学生登台讲演,树榜样,活思维。
讲思路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真地想、深入地想、合乎逻辑地想问题的积极思维过程。
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选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讲解题思路,从而训练他们深思熟虑。
二、注重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中既注意教材的阶段性,又注意教材的连续性,对后继教材的重点、难点,注意提前预习。
易混淆的内容,着重弄清它们的异同与联系。
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有关的知识穿成串,形成知识网络。
平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缓坡度,勤练习,精内容,循序渐进,狠抓基础。
狠抓基础,首先要注意抓常见问题、重点问题、易错问题,以及解决各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不要涉猎大量的特殊技巧,否则会使学困生囫囵吞枣,形成混乱的认知结构。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根据知识的遗忘规律及时组织复习、强化。
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项整理和训练,及时回顾。
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和评价。
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结构可采用试卷形式。
可出A、B卷分层检测,先基础后提高,也可按基础题+附加题的形式检测。
对成绩较差的试卷先不打分,先老师改后学生独立改错,再回收批改打分。
要利用小型检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满怀信心学习。
浅议分层教学法之利弊传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而现在的教师则同时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从而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层教学的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减轻A、B班、尤其是A班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如何提高c班学生的自尊心等诸多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研究的,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 学生成绩有所提高通过对笔者所在高校几门课程进行分层教学前后的成绩及格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及格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从及格率来看,学生成绩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
从这一点可以反映出,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各有所得。
由于学生对成绩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可以说,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不利的方面1 榜样的缺失实行分层教学,按学生成绩进行分班,将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等级。
对c层学生而言,同班同学都是差生,那么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则失去了学习的榜样,他们找不到引领他们向上追赶的参照物了。
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较易得到满足,不再有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角度讲不利于他们水平的显著提高;另一种情况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同班都是差生,周围有些同学的不努力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以至自己也自暴自弃。
2 学习压力增大压力一方面来自考试。
分层教学中的“滚动制”,使部分学生,尤其是A,B层中较差的学生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担心自己被淘汰下去。
一旦被淘汰,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另外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家长,家长期望值高是导致学生怕考试、进而导致学习压力的最重要的间接原因。
当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时,最担心发生的事情是父母的责骂,相比之下,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看不起处于较不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成绩似乎成了唯一可以向父母证明自己成功的事物,同时,家长对子女成长的要求也大多是以成绩为主,而且普遍表现为期望值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