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辨伪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八章 辨伪 中国古典文献学
• 在封建社会的党争过程中,也出现了 在封建社会的党争过程中, 为了泄私愤而作伪的现象。如唐代牛、 为了泄私愤而作伪的现象。如唐代牛、 李党争时, 李党争时,李德裕的门人韦瓘用牛僧 孺的姓名,伪造了一部《周秦行纪》 孺的姓名,伪造了一部《周秦行纪》, 以此来诬蔑牛僧孺。 以此来诬蔑牛僧孺。 • 北宋有人仇视王安石,就伪作《涑水 北宋有人仇视王安石,就伪作《 见闻》 借司马光诋毁王安石。 见闻》,借司马光诋毁王安石。
• 先秦简册多著录官家法令,私人著述 先秦简册多著录官家法令, 只能寄于口耳,流传的过程中, 只能寄于口耳,流传的过程中,内容 难免会出现变化。致使后世所记, 难免会出现变化。致使后世所记,各 有所自,真伪难辨。同时, 有所自,真伪难辨。同时,先秦古籍 作者多不署名。此时虽然存在伪书, 作者多不署名。此时虽然存在伪书, 但并非有意为之。 但并非有意为之。 • 章学诚《文史通义 言公》说: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 言公》 •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 词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 词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 • 言以明志,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 言以明志,其道果明于天下, 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二)求取功名利禄而伪
• 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 。 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 • 刘炫,他伪造《连山易》、《鲁史记》 刘炫,他伪造《连山易》 鲁史记》 等百余卷送官,后来被人揭发除名。 等百余卷送官,后来被人揭发除名。
(三)政治、学术谋私而伪 政治、
• 《汉书·王莽传》卷九九 :“符命言井 王莽传》 汉书 王莽传 石金匮之属,副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 石金匮之属,副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 其文尔雅依托,皆作伪说。 其文尔雅依托,皆作伪说。” • 刘歆篡改了不少古书。据后人所考, 刘歆篡改了不少古书。据后人所考, 周官》 仪礼》 礼记》 《周官》、《仪礼》、《礼记》、 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 《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都经过 了刘歆的改窜。(康有为《 。(康有为 了刘歆的改窜。(康有为《新学伪经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考·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将刘向的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明定某书为依 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托,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审定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暂时存疑。 暂时存疑。
• 托古取重,集中表现在无名氏的书籍 托古取重, 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托古方式: 上。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托古方式: • 因书中提到某个古人,而托书其名的。 因书中提到某个古人,而托书其名的。 素问》本是战国至西汉的作品。 如《素问》本是战国至西汉的作品。 因为书中涉及某个古人的事迹而托书 其人的。 孝经》 其人的。如《孝经》,因为书中曾经 提到曾参,便托名。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提到曾参,便托名。在《汉书 艺文志》 所列古书,注有“六国时人依托者” 所列古书,注有“六国时人依托者”, 就属于此类。 就属于此类。
如《管子》、《商君书》是先秦作品, 管子》 商君书》是先秦作品, 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历史, 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历史,但是 两书皆非原名。 两书皆非原名。 第三,其书因佚而作伪的。 列子》 第三,其书因佚而作伪的。如《列子》, 旧称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共分八篇, 旧称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共分八篇, 汉书·艺文志 曾著录此目,早佚。 艺文志》 《汉书 艺文志》曾著录此目,早佚。 今本为魏晋间张湛伪托。 今本为魏晋间张湛伪托。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第四章 辨伪的方法。 “辨伪的方法。”先后提出了十二条 辨伪公例和二个系统三十二条辨伪经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验。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讲 到的审定史料的方法, 到的审定史料的方法,也适用于辨别 伪书。其后,曹聚仁《国故学大纲》 伪书。其后,曹聚仁《国故学大纲》, 综合梁氏、胡氏二人的说法列成一表, 综合梁氏、胡氏二人的说法列成一表, 条目清晰,今引如下: 条目清晰,今引如下: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成书年代以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如《神农 本草经》 列子》都是伪书。 本草经》、《列子》都是伪书。如果 书中有假的史料、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 从字数上讲,《史记》原文只有526500字, 从字数上讲, 史记》原文只有 字 而今本《史记》则有555600多字,比原来 多字, 而今本《史记》则有 多字 的多出了29000多字。补《史记》者,有姓 多字。 史记》 的多出了 多字 名可考的只有褚少孙一人。他补十篇, 名可考的只有褚少孙一人。他补十篇,即 三代世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陈涉世家》 外戚世家》 《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 世家》 三王世家》 田叔列传》 世家》、《三王世家》、《田叔列传》、 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 《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 凡他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 传》。凡他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褚先生 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曰”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 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诸侯视周 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 室典章制度而不顾, 室典章制度而不顾,士子有多假借古 人以自重其说, 人以自重其说,故而有意造伪的现象 开始出现。秦始皇焚书, 开始出现。秦始皇焚书,书籍横遭劫 汉初求书,上古书籍出现颇多, 难。汉初求书,上古书籍出现颇多, 然真伪杂糅。此时造伪者大多是迎合 然真伪杂糅。此时造伪者大多是迎合 当时需要以扩大献书者的影响。 当时需要以扩大献书者的影响。其作 伪方法大多是拼凑战国以前的书籍而 伪方法大多是拼凑战国以前的书籍而 此为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成。此为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
(二)混淆著作内容
• 第一,无中生有,歪曲历史事实。一 第一,无中生有,歪曲历史事实。 种是内容全部是伪造的。 种是内容全部是伪造的。如《老子化 胡经》 是附会《史记》 胡经》,是附会《史记》中老子西出 函谷关的话写成的。子部中如《 函谷关的话写成的。子部中如《鬼谷 经部中如《尚书孔氏传》 子》,经部中如《尚书孔氏传》都是 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
• 第二,张冠李戴,混淆黑白。如孔子 第二,张冠李戴,混淆黑白。 对鬼神的看法。 论语·先进 先进》 对鬼神的看法。《论语 先进》称孔子 的弟子季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 的弟子季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 回答道: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回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否定其存在的。 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否定其存在的。 然而, 易经·系辞 又称孔子说: 系辞》 然而,《易经 系辞》又称孔子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 之情状。”
(一)好古托古而伪
孔子在《 论语·述而篇 述而篇》 孔子在 《 论语 述而篇 》 说 : “ 述而不 信而好古。 作,信而好古。” 贵近贱远” 好古”观念: “贵近贱远”的“好古”观念: 以古为贵,越古越贵; 物,以古为贵,越古越贵;书,以古为 越古越重。 重,越古越重。
• 梁启超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说: 梁启超在《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中说: • 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 文化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 远年湮, 远年湮,自然有许多伪造古书以应当时 的需要。这种情形,各国都有, 的需要。这种情形,各国都有,尤其是 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 因此,托古立说,便成为产生伪书的一 因此,托古立说, 个主要原因。 个主要原因。
明代的胡应麟在《四部正讹》 明代的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是最为突 出的一部有关辨伪的理论著作。 出的一部有关辨伪的理论著作。他将 前人的辨伪方法概括为八种: 前人的辨伪方法概括为八种: 核之《七略》 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以观其绪;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 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 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 其人。 其人。
辨伪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伪书的类型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四、辨伪的产生和发展
朱熹《朱子语类》 朱熹《朱子语类》卷84 :“天下多少是 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张之洞《輏轩语·语学 语学》 一分真伪, 张之洞《輏轩语 语学》:“一分真伪, 而古书去其半。 而古书去其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辨别伪书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辨别伪书及 我们除《 考证年代的方法 》: “我们除《汲冢 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 书》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只 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 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有 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 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若是没 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有,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 杂抄误为专书的 。 这种现象在先秦诸 杂抄比较普遍 。 如 《 管子 》 全 本是多人、 多时, 书 , 本是多人 、 多时 , 甚至是多家的 杂抄, 却都被误认为管仲一人的专书。 杂抄 , 却都被误认为管仲一人的专书 。
二、伪书的类型
• (一)搞错著述、著者年代。 搞错著述、著者年代。 • 第一,著述年代存在疑问。 第一,著述年代存在疑问。 •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之际的《周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之际的《 托名为周公所著。 礼》,托名为周公所著。 • 第二,内容不尽伪而书名或作者是伪 第二,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