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文化认同周述波(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与高频词汇。
各个学科无不借助于认同概念来建立相关的研究,形成了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杂的认同“概念丛”。
鉴于这个舶来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显学地位以及复杂内涵,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之,谱系之,敞开之。
一文化认同现象的发生根源及言说语境何谓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1]事实上,文化认同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现象,早在文明之初就存在着,“当社会组织从家庭扩大到氏族和部落,成员的联系纽带从血亲扩大到姻亲观念认同时,氏族成员的认同便已经初步具备文化的内涵。
”[2]文化认同“界定了同边陲相对立的中心的特征,是时间性/或空间性的,并展示了更‘原初’的特征”[3]。
郑晓云认为,人类文化认同产生源于三个方面,即劳动实践,自身发展的族体归属,自然祟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4]。
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现代社会问题,则是西方现代性引发的结果,并在西方后现代性影响下日益突出,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次文化认同的危机。
西方工业社会现代性的开拓,造成了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和被殖民国家文化主体性的丧失,引起了近现代的文化认同现象。
“认同作为一个现代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现代性及其引发的文化危机而出现的。
”[5]两次世界大战使知识分子在世界范围内漂泊与散居,也强化了文化认同问题。
“所有这些跨越疆界、国家、民族、地区的流动、移居、放逐和迁徙,形成了20世纪以来全球性的‘散居’现象,并且带来了空前突出的文化身份问题与文化‘认同危机’。
”[6]文化认同也与20世纪60年代欧美社会中现代主义衰落、后现代主义来临以及人文领域“文化论转向”带来的文化研究有关。
“‘认同’在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学术话语的后现代转向有着密切关联。
”[7]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各种异质文化的接触变得空前剧烈与频繁,文化认同问题更加凸显。
“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中。
”[8]305.[2]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64-265.[3]俞正燮.节妇说.[4][7][10]胡适.贞操问题[J].新青年5卷1号.[5]鲁迅.我之节烈观[J].(署名唐俟).新青年5卷2号.[6][日]与谢野晶子.周作人译.贞操论[J].新青年4卷5号.[8][9]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5·上下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13、20.[11]徐仲佳.论《新青年》“贞操问题讨论”的现代性意义[J].德州学院学报,2006,(1).[12]吴俊编译.东洋文论———日本现代中国文学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22.[13]陈子善.名人笔下的郁达夫·郁达夫笔下的名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5.[14]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 1998,(3).(作者简介:徐仲佳,男,山东青岛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6第25卷第6期二文化认同概念的词源考古及内涵嬗变作为一个概念,文化认同中的“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
从语义学上看,现代英语和英汉词典中的identity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含义:一是认同,二是身份。
由此可见,认同与身份具有一种血缘关系。
“identity这个词语所具有的‘身份’与‘认同’这两种含义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很难把他们截然分开。
”[9]因此学界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基本上把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看成是大致相同的概念,互译或互文着使用。
正如有学者指出:“将identity译作‘身份’以彰显差异,‘认同’以突出同一,‘身份/认同’以强调整体概念。
”[10]从词源学上看,“英文identity源自晚期拉丁语identitas和古法语的identite,受晚期拉丁词语essentitas(essence,存在、本质)的影响。
它由表示“同一”(same)的词根idem构成。
这一词根类似于梵语idam(同一)”[11]。
由此可见,identity 最初的基本含义是指哲学上物质、实体在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
《新大英百科全书》列出的“identity theory”词条也是从哲学的同一性方面来解释的[12]。
但是,把差异性与同一性对举,正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
“在哲学的研究范畴中,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等人,均将‘同一’(identity)和‘差异’(difference)相互对照。
”[13]“identity包含着关联人或物的同一和区分人或物的差异,而且,同一和差异都属于概念范畴。
”[14]“在这种同一性中既包含着思维与存在的本质(sameness,oneness),也包含着差异;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15]所以,文化认同概念无疑还保留着哲学上的意识和内涵。
“当今认同的深层问题往往与传统哲学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相关。
”[16]“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在西方作为一个明确的术语,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美国大百科全书》的“认同”[17]词条记录了这一情况。
“对弗洛伊德著作的文献考据表明,在1897年他就多次提到了认同。
”[18]在弗洛伊德那里,“认同”意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19]。
埃里克森突破了弗洛伊德关于认同形成于童年期生活经历的这一成说,使认同概念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新哥伦比亚大百科全书》指出,“认同”[20]这一术语在现代心理学中变得日益重要,主要得力于埃里克森。
随着心理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概念开始广泛运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社会心理学家往往是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向度来推进文化认同研究的。
在社会学那里的文化认同,已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并逐渐演变成一个政治学概念。
查尔斯·泰勒把文化认同与现代性联系起来,论述文化认同的演化过程[21]。
斯图亚特·霍尔把文化认同与文化主体联系起来,提出以族裔散居论为支点的后殖民文化认同理论[22]。
有关文化认同的最有争议、最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文化认同到底是“固定认同”,还是“叙述认同”[23]?对此,文化认同的本质主义强调前者,文化认同的建构主义者强调后者。
而安德烈与塞利姆·阿布则强调文化认同的互动性和多维性。
西方的“认同”一词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大陆学界的。
“认同”这个概念在国内最早出自1989版的《辞海》:认同(英identification)[24],一译“认定”。
《辞海》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对认同进行了释义。
杨知勇先生1989年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历史选择———论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可能是国内最早论述“文化认同”的学术论文[25]。
郑晓云先生1992年出版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可能是中国最早论述“文化认同”的学术专著,在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方面具有较早的学术价值。
三文化认同问题的文化诉求与权力建构在社会生活中,文化认同总是与特定的文化模式相联系的。
从文明源头上看,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丰富的文化与亚文化模式,带来众多的文化认同。
这些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对话、相互渗透等多种权力关系。
“这里,权利、认同和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母质。
”[26]由于各种文化的强弱有别,在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转型时期,一些弱势文化主体就处于“文化撕裂”、“文化疼痛”[27]或“文化休克”(奥伯格,1960)状态,反映出“文化身份”的丧失与“文化认同”的危机。
历史地看,在近代以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强势文化,文化认同没有成为一个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沦为一种弱势文化,于是在中国出现周述波:文化认同□27□长江师范学院学报过几次大的文化认同危机。
而寻求文化认同的建构者无非是从现代西方或传统中国寻找文化资源和文化支点,形成“民族本位”与“全盘西化”两种文化认同的主题和范式。
“文化认同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以西方为模本的制度系统和地方性、民族性文化之间的冲突。
”[28]晚清时期: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转型。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的一系列屈辱的战争,迫使中国人仁人志士开始从不同层面对中西社会进行反思,从最初的“技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的不如人”,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文化认同发生危机的心理逻辑。
近现代以来一系列文化论争都是围绕文化认同问题展开的。
五四时期:文化认同的丰富与论争。
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种种文化涌入中国,中国各阶层出现各种文化认同。
最激烈的是文化激进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自由主义这三派之间的文化认同之争。
沈卫威分别为他们的代表著书作传,深入分析了他们不同的文化认同思想[29]。
左翼时期:文化认同的窄化与偏移。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华民族的救亡与复兴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中国开始寻求新的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张申府等人则提出新启蒙[30]。
左翼人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的片面强调,让中国的文化认同打上浓厚的政治认同的烙印。
在50-70年代所谓后左翼时期,文化认同在冷战思维下日趋同一,最终走向了单向度的无产阶级文化认同。
新时期:文化认同的活跃与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面追赶西方的现代化,出现了西方文化认同,比如出现都市文化的认同,大众文化的认同,消费文化的认同,但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又使得东方文化认同逐渐升温。
在20世纪90年代所谓后新时期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强势涌来,中国的文化认同在新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文精神”大讨论,新儒家与新自由主义、新左派之争,都是文化认同危机的一个侧影。
陈刚从探讨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的概念意蕴切入,指出现代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正面的与负面的因素[31]。
事实上,当今的文化认同危机不仅出现在国内华人中,也出现在海外华人中。
韩震、许怡、代帆、张秀三等人都分析过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情况[32]。
哪里有文化认同的危机,哪里就有文化认同的重构。
从全球范围来看,出现了欧洲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东亚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就中国而言,在国内举办官方祭孔,倡导民间读经,法定传统节日,在国外大量兴建孔子学院,批量推广对外汉教,试图建立儒家共荣圈。
而中国文化认同论者也积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同出谋划策,或提出文化创新,或呼吁文化输出或倡导文化自觉等。
四文化认同写作的审美透视与文学批评文化认同是一个主体对自我的追问和建构,而这种追问和建构又必须借助话语的运作才能实现。
因此,文学是常常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
关于文化认同问题的讨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美文化与文学理论界,讨论后出版的论文集《Identities》引燃了中国文学界的文化认同研究。